教师要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不断展开,语文教学已步入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或漠视教师的引导作用。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这种教学势必会使课堂失去前进的方向,所以要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尊重作品的第一要义;辩证统一地解读文本。

尊重作品的第一要义。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而盲目地追求新奇,不去引导学生理智地与文本交流,而去追求所谓的个性阅读、独特体验,任学生对文本进行无边际的任意扩张和恣情发挥,总是以所谓“见仁见智”来加以肯定,那就会误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如有一道题名叫《自护其短》的习题,问它的寓意是什么,其文如下: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学生们有很多种理解:现代社会,要善于伪装自己,伪装自己就是保护自己;在实际的社交中,要学会随机应变;要多方面体验生活,要开拓自己的见识,扩大视野;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一样,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做事要有创造性,不能拘泥于一端。

这则短文的寓意是很明显的,就是告诫人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坦诚相见,否则只会更被人取笑和看不起。如果以为无论任何观点,只要与文本有点粘连,也不管有多大的出入,都是符合文本的原意,那文本解读难免流于肤浅,很难深入,语文教学也只会成为徒有虚名的思想跑马场。苏联结构主义文论家和批评家巴赫金曾指出,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而永恒,不是靠他的接受者,而是他的作品中过去和现在实际存在的东西。这就是说,解读文本时如果一味片面强调读者的主观解读,这是不科学的,尊重原作中的最基本的东西乃是第一要义。

辩证统一地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既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新的意义,又是不断地逼近和再现作品原本的意义,它是一个有多种因素介入的活动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单一性和定时性,决定了阅读过程中“一元解读”的必然性;而读者的多元性和历史性,决定了阅读过程中“多元解读”的可能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理性地组织课堂论,让学生明白,解读首先是对文本

及其作者的认同,寻找作品的最基本的含义,领悟作者的情感,然后通过反复阅读与思考,读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进而达到多元解读,最终达到两者的辩证统一。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于园》,这篇课文结尾是这样的:“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这样读:“至/于园/可无憾矣”,并力陈其理:本文介绍的是于园,所以这一句话可理解为到于园就没有什么不满意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应该作如是读:“至于/园/可无憾矣”,其根据是:这一部分从于园介绍到瓜洲诸园亭,进而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是原文省略了这样的一句话: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这一省略就给人的理解制造了障碍。处理这种表达上有跳跃的阅读,教师就要积极地引导,要作出合理的解释了。对于这个句子,如果把它补齐,从全文的语言环境来看,结句也仍然有如下三种合理的翻译:

至/于园/可无憾矣——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在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至于/园/可无憾矣——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至于园/可无憾矣——游玩瓜洲,到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这样的引导,既立足于文本,有理有据地作出合理的解释,又开动了学生的脑筋,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但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中小学生受生理、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完全地自主学习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完全让学生自由探索,抛开文本内容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把有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探究,其结果只能是盲目无度地摸索,流产于无味的哗众取宠。因此,为使课堂教学在良性轨道上运行,教师就该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但宽容不等于迁就,积极地及时地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