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江苏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0-05-17 已有2052人阅读过
中央强调,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大国,我国正步入城市化时代。无论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还是实现公平发展,都离不开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与改革的突破。“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将是我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质性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这是我国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条件,也是城乡居民共享繁荣成果,实现城市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一、江苏较早就走“城乡结合”之路
江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个农业大省。195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8.4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1元,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52.7:17.6:29.7,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短缺,人均占有耕地水平只有全国的80%,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只有邻省山东的16.9%,山西省的3.5%,但区域条件相对较优,经济基础相对较强,长期以来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相对较大。建国以来的前20多年,国家的建设重点不在东部沿海,对江苏的投资相对较少,但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条件,江苏走出了一条自力开发、自主发展、外向开拓、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江苏依靠农业的原始积累,发展农村工业。1972年,二次产业(主要是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才开始超过一次产业(主要是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自50、60年代萌芽,70年代初步发育,江苏创办了初具实力与
规模的社队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公社制度的解体,社队企业转化为乡镇企业。政府放宽政策限制,对乡镇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先发展轻纺工业,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环境。江苏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上,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还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江苏发展了协作经济,较早走上了依靠市场、城乡结合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路子。上世纪60年代中期,江苏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工作会,提出了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乡村,城乡结合,繁荣江苏城乡经济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80年代初期,江苏召开了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基础,发展城乡经济、科技、文化网络”的思路。那时,国家在江苏投资建设力度逐渐加大,江苏利用工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中小企业众多灵活的条件,放开搞活省内城乡市场与商品流通,大力发展与省外的物资、经济技术协作,积极组织省内外企业和城乡企业之间各种横向经济联合,引入大量的物资与资金,率先发展城乡企业群体、企业集团,以此为核心,组织专业化协作,在增大城乡经济总量的同时,扩大江苏城乡产品在全国市场的销售,使江苏城乡经济实现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走出了有江苏特色的城乡结合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
二、江苏实现城乡一体四大突破
江苏在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中,始终以发展为主题,持续探索以体制转轨促经济转型,在既合乎中国特色又具有江苏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施一系列的内在变革,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实现了四大突破,走出了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发展的成功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领跑全国。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具有理论研究价值,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空间规划上突破城乡分割。
进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以来,江苏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同推进。突破城乡分割,实现规划城乡全覆盖。各地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布局规划,引导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带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自2002年以来,《江苏城镇体系规划》、《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规划》和《徐州都市圈规划》陆续被批准实施。此外,江苏还积极开展沿江城市带规划、沿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沿海城市带规划、沿江风光带规划的编制工作。江苏在推行城乡一体化中坚持规划先行,在搞好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村镇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推进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江苏的实践表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树立系统观念,立足现状,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充分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统筹工作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产业布局上突破城乡分离。
改革开放前,江苏农村基本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江苏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抓住我国传统体制下放开计划外“市场调节”一块的机遇,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副工全面振兴,并带动农业外的商、运、服多行业综合发展。这是江苏以农村工业大发展率先突破原来粮食为主、单一种植业的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向以农业为基础、多行业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的大变革。相应地,江苏加速推进了农村社会化的分工分业和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的转型。在这转型转轨过程中,带动了江苏数以百万计农民的非农化大转移。随着以农村工业企业在市场化机制下供产销联动的展开,江苏突破“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传统城乡分离格局,城乡经济从原来彼此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转变为城乡相互开放、要素双向流动,超前一步促成
了城乡市场的通开和商品、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长,使江苏加快了向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应的大市场、大流通转型的步伐。
江苏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联动发展。抓住对外开放机遇,以引进外资为目标,城乡联动快速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超前开拓一条以引进和利用国际工业资本的新路,经济发展出现由面向国内为主向以外促内、内外互动、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历史性转变。自昆山市在全国第一个“自费”兴建工业园区创造出“昆山之路”后,昆山经验很快在苏南地区“放大”。苏南开发区在带动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还促成了城市的外延扩展和内涵深化。城乡工业企业通过联动全面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单一的公有制集体经济转变为以国资、外资、民资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各地还跨出城乡界限的行政区划,迈开了产业集聚化的步子,许多农村工业企业向大中城市及其开发园区集聚。江苏由此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推进,地区生产值年均基本实现两位数增长,用几十年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工业化发展路程,在全国领先,为世界罕见。江苏现已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在历年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总有五分之一以上是江苏的县市,并总有六、七个县市进入前十强。预计今年江苏经济总量超过3.3万亿元,按可比价算,比1952年增长146倍;预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700元,超过6000美元,比1952年增长69倍。
3.制度管理上突破城乡分治。
改革开放初,江苏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不仅城乡二元特征明显,而且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制度和管理,包括在严格户籍制度下实行城乡分治,行政壁垒森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交流趋于活跃,江苏超前增强了对城乡“二元对峙”传统制度和习惯行为的冲击力,由协调农工矛盾,逐步提高了破解“三农问题”的自觉性,先是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形式和制度,协调农工利益关系,后实施以城镇(包括开发区)为载体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