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几点形式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2013010333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I209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Bachelor’s Thesis
论文题目试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形式特征
作者姓名徐小婉
学号2009101040333
所在院系文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对外汉语
导师及职称刘世楚副教授
论文答辩时间2013年5月15日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示例
目录
一、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定义与要素 (1)
㈠“抒情小说”概念的由来 (1)
㈡抒情小说形式要素 (2)
二、现代抒情小说的特征 (3)
㈠“从下午到黄昏,雪色中非同寻常的人生展示——《在酒楼上》的氛围营造”.3 ㈡冲淡为衣,包蕴哀愁,《竹林的故事》的诗笔写法 (4)
㈢《南行记》的自然描写 (5)
㈣萧红《呼兰河传》的视角和语言 (7)
三、小结 (8)
四、参考文献 (10)
试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形式特征
徐小婉(指导教师,刘世楚副教授)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黄石 435002)
摘要:与传统的叙事小说相比,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具有崭新的审美品格和形式特征。
本文以现代抒情小说经典《在酒楼上》《竹林的故事》《南行记》《呼兰河传》为
例分别论述抒情小说在氛围营造、诗笔写法、自然描写和童心视角方面的形式
特征。
关键词:中国现代抒情小说;要素;形式特征;
分类号:I209
Features of Chinese Modern Lyrical Novel
Xu Xiaowan (Tutor: Liu Shich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fiction, modern lyrical novel has a new aesthetic character and form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lyrical fiction
classic In the Upstairs Wineshop,Story of Bamboo Forest,Southern Travels ,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s examples to discuss the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lyrical
novel in aspects of atmosphere building ,poetry pen writing, natural description and
childlike innocence perspective
Keywords: Chinese modern lyrical novel; Elements ;formal characteristics
试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形式特征
一、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定义与要素
㈠“抒情小说”概念的由来
“抒情小说”的概念最先是由周作人提出来的,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时,首次运用了“抒情诗的小说”的概念[1]。并指出“这种抒情诗的小说,虽然形式有些特别,但如果具备了文学的特质,也就是真实的小说。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之小说,这种意见,正如10世纪的戏曲三一律,已经是过去的东西了。”对于抒情小说概念,周作人抓住了其中非常明显和重要的特点,他所总结的可以看做是后来人们归纳的“情节淡化”和“结构散文化”。此后,作家们以其创作渐渐使“抒情小说”这种新的小说体式变得明晰,从鲁迅、郁达夫、废名、沈从文到艾芜、师陀、萧红,“形成一条虽不宏大却清晰可寻的艺术之流”[2]。作家的创作心得、批评家的评论也对抒情小说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沈从文就写过《抽象的抒情》,提出“象征的抒情”的概念。萧红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得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鲁迅的一些小说就不像小说。”
[3]。茅盾在评论萧红的《呼兰河传》时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就注意到了“抒情小说”比一般小说多的东西“诗情画意”“凄婉的情调”。[4] 50到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抒情小说”逐渐隐没。80年代,随着现代文学研究成为显学,抒情小说的价值渐渐被发掘,而形式上的创新及其审美感受也渐渐确立了它在现代文学上的地位。80年代,对抒情小说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有凌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形式美》。这两篇论文从纵向的发展轨迹和横向的形式特征为抒情小说确定了一个坐标。而凌宇对于“抒情小说”的定义以后也为人多方引用,几乎成为定论。凌宇对于抒情小说概念的定义是“这种小说明显地融入诗歌、散文因素,具有鲜明的艺术意境,偏重于表现人的情感美和道德美,弥漫着
较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5]解志熙则在《新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方式—论中国现代散文化抒情小说的艺术特征》中将“散文化”概念作为中心,分别从小说的艺术传达功能、组织结构方式、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语言艺术四个方面对抒情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优长进行了直感把握和总体概括。80年代这些研究奠定了现代抒情小说研究的基础,此后基本没有脱离这个轨道。多是从结构、语言、情调、意境等方面分析,引用的作品也大致相同。但抒情小说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所以这里我们只从形式特征方面对抒情小说的要素进行论述。
㈡抒情小说形式要素
“抒情小说”有一些可被识别的要素。这些要素即“抒情小说”形式上的特征,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论述:结构,“相对于大部分情节叙事小说的完整明晰,井然有序的情节结构线索而言,大部分抒情小说的叙事因素的表层结构缺乏这种完整严密的情节线索和清晰明朗的因果关系,一切都随心理情绪的波动而随意拼接,突破了时空限制与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6]概括来说,就是结构的散文化;氛围,抒情小说的“氛围”指的是一种渗透着抒情韵味的气氛,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环境。“抒情小说”特别注意客观氛围的营造,沈从文的“黄昏忆旧氛围”、鲁迅的“雪意的午后的氛围”、艾芜的“恐怖苍茫的山野氛围”、师陀的“午后隔世”的氛围……可以说氛围是抒情的起源、凭借,抒情的体现;情调,又称抒情基调。它是散文化抒情小说内容构成的至为重要的因素, 不妨说情调是抒情小说的灵魂,是其主色调、主旋律。它或明或暗,或高或低,明暗有序起伏有致地贯穿全篇,浸透意境与氛围,对作品起着一种组织主导作用,对读者的情感反应与审美评价起着一定的诱发、规定和引导作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情调总是悲哀感伤寂寞孤独的,无论是牧歌、挽歌,都没有那种特别激烈的感情,总是温和的、舒缓的、宁静的。就如同野猫子所唱的“哪里哟,没有忧,哪里哟,没有愁……”;意境,是古典文学的内容,善于构造抒情小说意境的是废名和沈从文,那是指自然景物与人事的调和。与意境相关的是自然环境,并不完全不等同于中国古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这一点在艾芜的小说中表现突出,在《南行记》中,自然景观并不受人的意愿控制,它具有独立的美;语言,抒情小说可称作“纯文学”典范,没有一个抒情小说作家不注重语言的构造的,既然要有诗的特质,那么行文的庸俗啰嗦是绝对被排斥的,这里最有代表性的是鲁迅和废名,鲁迅在文字上达到洁癖的地步,而废名更是追求文字最大限度的蕴藉和多义性,文字的切中和精确地对于细微情绪的把握。萧红代表了抒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