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现代中医药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2年09月第32卷第5期

Sept.2012Vol.32No.5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方法研究

王清晖1黄雅慧2张爱军1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710004;2.西安市中医医院消化科,陕西西安710001)

摘要:根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发病机理及中医辨证分型和病机特点的研究,结合临床治疗经验,提出了以健脾益胃、扶正固本为治疗基本大法,同时应配合活血化瘀、行气消痞以改善胃粘膜病理状态,清热解毒、化湿祛邪、根除幽门螺杆菌以治标,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关键字:慢性萎缩性胃炎;健脾益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萎平舒胶囊

中图分类号:R256.3R5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71(2012)05-0062-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是以固有腺体萎缩、炎症浸润至粘膜下层、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为特点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1973年WHO将伴有肠腺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M)和胃粘膜异型增生(Dysplasia Dys)的CAG 列入胃癌的癌前病变。就胃癌而言,中、重度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常在CAG基础上伴随发生。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具有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或缺如、病机复杂、病程缠绵、治疗棘手等特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只是以对症为主,无特效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且前景广阔。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则有气滞、血瘀、湿阻、热毒蕴结等。本病治则应遵循《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旨。其具体治法,正如《杂病源流犀蚀》所论:“需则补其气,实则消食、豁痰、燥湿、清热、消导、但不可峻剂”。可谓要言。现分述如下:

1健脾益胃,扶正固本是治疗本病基本大法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是CAG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病之本。《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盖脾胃虚弱,正气存内,则不容易被邪气所侵,即使感受病邪亦容易驱邪外出;正气不足,则容易被邪所侵,或感邪后无力驱邪外出,使邪伏于胃,再遇饥饱失常、劳累、忧思恼怒等损伤脾胃、虚难御邪而病作。正虚无力攻邪,邪伏中焦,邪正攻防,互有进退,迁延日久,变化多端,终致本病发生。现代研究表明:脾虚症状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呈等级正相关系。脾胃虚弱加之饮食、情志、药物和劳倦等诸多因素反复或持续作用于胃脘导致谷气不升、浊气不降,从而发生病变。临床上表现为痞、满、胀、纳差、疲乏等虚弱症候。针对以上病机特征,笔者认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是本病基本证型。有人采用结构化方程模型研究亦发现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为最常见中医证型[1],故健脾益胃、扶正固本是治疗本病基本大法。而在治脾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者补脾以助运。所谓运指运送输布之意。喻昌云:“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于脾。”脾运的具体表现就是《内经》所言:“脾气散精”,而脾运不健,则是运化功能衰退表现。水谷精微不能荣养五脏六腑,导致水液代谢异常,表现为水湿内蕴,或津液枯涩之象。所以用补脾之法,旨在促进脾的运化,输布机能,并非单纯补益荣养,更不宜用壅塞气机之滋腻之品,应寓补中有消之意,“消”乃是对脾运滞涩而致淤积的病理产物予以消导化滞,另应注意加入醒胃消滞之品,使胃醒而增益气血生化之源,消滞而除去积滞之瘀,因而健脾乃寓补而不碍滞,消而不伤正,两者滋脾以养阴。本病在脾胃虚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即为气阴两虚,此“阴”不单指胃阴不足,同时还有脾阴不足和肾阴受损。脾脏功能,主要通过脾气的升运而体现,然而脾气化生是建立在脾阴濡养的基础上,脾气仰脾阴而生,脾阴依脾气

2012年09月第32卷第5期Sept.2012Vol.32No.5

现代中医药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63·

而存。《丹溪心法》曰:“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说明了脾既有乾坤之分,就有阴阳之别。而对于阴的解释,《灵枢·本神》曰:“脾藏营”,崔紫虚·《四言举要》谓:“营者阴血”,可知脾脏所蕴藏之营血即为脾阴。营又称营气,为阴中之阳,脾阴不足,临床多见内伤久病,脏腑虚损,营血津液不足之慢性消耗性疾病符合本病病理,治法尊《内经》“脾欲甘”之旨,选甘平或甘淡之品。脾为阴土,其性主运,喜燥而恶湿,法取甘平或甘淡,滋而不腻,补虚而无碍运化之弊,养阴而不滋湿恋邪。三者指补气以御邪。补气是指强健脾胃功能,使脾气健旺则四季不受邪,增强人体抗病的能力从而达到扶正固本目的。

2活血化瘀,行气消痞以改善胃粘膜病理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是邪正双方砥砺消长,旷日持久的慢性、进行性演变的动态过程。脾胃虚弱,外邪入侵,内阻中焦,导致脾胃气滞,病程迁延,病久入络,气滞血瘀,胃络瘀阻。《素问·痹论》中就有“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之说。叶天士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疑痰聚瘀”,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可知其治气治血之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同时中虚气滞,运化失常,气不布津,停而为湿,久之,酿成湿热毒邪,蕴结于胃,形成结积,又可进一步伤阴耗气,故《脾胃论》曰:“脾胃不足,皆为血病”,“脾无积血不痞”之记载。《类证治裁》谓:“痰夹瘀血,成窠囊,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因而活血化瘀,行气消痞,也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CAG患者存在着显著高粘状态,从而影响了微循环灌注,加重了萎缩性病变,通过活血化瘀法可改变血液流变状态,增加局部血供,有利于胃黏膜恢复[2]。因此,活血化瘀,行气消痞是治疗本病基本治法之一,该法可改善局部血运及组织营养状态,调节微循环障碍,从而改善胃粘膜病理状态,促进慢性炎症吸收,溃疡愈合,使组织变性和上皮化生减轻或消退。笔者根据多年临床体会,认为本病之瘀为虚中夹瘀,病久入络,营卫涩滞,胃络痹阻,用药时不可用峻剂逐瘀,宜选用入脾和营,血中之气药。

3清热解毒、化湿祛邪,根除幽门螺杆菌以治标任何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均与致病因素密不可分,是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邪正消长和相互转化结果,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也不例外,此处之邪,不仅指饮食、情志、寒邪等以及现代医学认为的HP、药物等外来致病因素,而且包括病变过程中产生的湿、瘀、热、毒、痰等病理产物,其中尤以各种致病因素最终产生的“毒”最为重要。诸邪著而不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毒浊”内壅之势。脾胃虚弱易感受外湿,加之毒浊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产生内湿,使病情反复不解,缠绵难愈;毒热伤阴,毒浊瘀阻胃络,导致胃体失于滋润,致本病发生。因此治疗时又需清热解毒,化湿祛邪,使湿去热消,毒邪(HP)易于排出,如此则利于中焦气机通畅,升降有常,血行有度,脾胃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目的。但在运用清热解毒药物时应注意清热勿伤胃气,化湿勿伤阴,胃中湿热易与食滞蕴结,故在清热法中,参以消导和胃之品;湿热在胃,久而不去,中焦壅滞,气机不畅,瘀血易成,故清热法中又宜伍以祛瘀之品,气阴不足则湿热久恋不去,补气而不恋邪,益阴而不助湿。4体会

根据以上治法及本人多年临床经验,我们研制了治疗该病自制药物萎平舒胶囊,该药由黄芪、白术、当归、莪术、厚朴、三七、白芍、半枝莲等组成。方中黄芪、白术甘温,入脾、肺、胃经,善补脾胃之气,又温运脾阳,生肌养血,扶正祛邪为方中君药,正如薛己所说:“脾胃为五脏之根蒂,人体之本源,脾胃一虚,诸症峰起”;三七、莪术甘辛苦而温,入肝脾胃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积散结为臣药;白芍、当归补血、养血、敛阴止痛;半枝莲辛苦性寒,善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消肿止痛,并能抗癌,尤在泾曾言:“凡痞结之处,必有伏火,欲伏于中……宜以苦辛寒药清之。”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胃,活血化瘀、行气消痞,清热解毒之功。通过药效学研究证明该方能明显改善CAG上皮细胞形态的异常及腺体萎缩,使血管扩张得到恢复,胃粘膜炎症明显减少,使变薄的胃粘膜显著增厚至正常。因此临床实践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春,李春婷,黄蓝平,等.结构方程模型探讨CAG 证候分型规律[J].南京中医大学学报,2006,22(4):

217.

[2]戴晓玲,张庚良,海滨,等.从血液流变学探讨萎缩性胃炎的血瘀改变[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10.

(收稿日期:2012-05-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