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
王实甫,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西厢记》是其惊世骇俗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的杰作。贾仲明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而这部作品在艺术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这部作品中不仅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礼教色彩,而且“一见钟情”恋爱模式别出心裁。戏剧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根据复杂的人物性格特征又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从而也就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不仅如此,还打破戏剧体例加以创新,还用富于典雅宫丽、戏剧化、个性化的语言写下了这部具有“花间美人”班格调的作品。
关键词:艺术成就反封建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体制创新语言特色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进步的婚姻爱情思想,而且在戏剧结构与冲突以及体制创新和语言特色都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
首先,《西厢记》具有深刻的反封建色彩和进步婚姻爱情思想。“一见钟情”的恋爱模式别出心裁,打破了封建束缚的层层壁垒,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可谓是“一见钟情”,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也不在把那种“门当户对”、“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表现出的是封建社会中大胆追求爱情与幸福的主题。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穷书生与堂堂相国小姐的相爱已经是中打破封建门第观念、爱情至上的进步思想。张生为爱夜留普救寺、跳墙幽会,莺莺也突破封建藩篱自由大胆的追求爱情。虽然说他们只能用“酬简”、“听琴”等十分隐蔽的方式进行相互倾吐爱慕,遭遇重大阻碍时也有所苦闷,但是他们却依然不放弃,始终相守,捍卫他们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封建时代可谓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试想封建制度已经废去了几千年了,在现代社会都还存在着“包办婚姻”,“门当户对”的观念更是有残余,那么当时对于一个穷书生和堂堂相国小姐想要结为夫妻又有多少阻碍啊!张生是个“至诚种”对待爱情的态度往往流露在外,而莺莺却是外表矜,将狂热之情隐藏于内心。
其次,《西厢记》的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它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使全剧围绕两条线索全面展开,刚好的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其形象更加突出,
具体。
《西厢记》有两条线索,这也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表现方面。一条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而展开的。老夫人可谓是张生获得爱情的主要障碍,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充分体现了张生对爱情的执着,同时也暴露了他的软弱。这其实是封建卫道者与反封建、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条就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线索的。首先是张生和红娘,他们之间并不是没有矛盾的。在最开始红娘还不了解张生时,张生要求红娘给予帮助,在红娘面前充分的暴露了自己的软弱和缺点。红娘当时根本看不惯他,所以一出场就招致了红娘的抢白,以后还经常嘲笑他。表面上看来,他们三人是全剧的正面人物,奋斗目标一样应该不存在着什么矛盾冲突,但是由于他们的出身教养、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都不一样,所以随着剧情的发展,必然也有不少的矛盾。就那莺莺为例吧,她从小身受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再加上夫人的严加管教还有夫人派来的红娘的随身陪伴,只能活动于相国府那个狭窄的小天地里。虽然心里很是不满,向往追求自主婚姻爱情,但是如果真要做什么行动,势必会有层层顾虑,多加设防。一是害怕夫人知道,二是要小心提防夫人派给她的“影儿般不离身”的“行监坐守人”红娘。如果红娘是个唯唯诺诺的傻丫头也还好办,可是偏偏红娘是个聪明机灵的人,所以莺莺在没摸清楚红娘的态度之前,莺莺必须十分谨慎,生怕红娘将自己的“不轨”行为告诉老夫人。她既要利用红娘又要欺骗红娘。三是莺莺固然喜欢张生,尤其是孙飞虎事件
和跳墙相会后,莺莺对张生更加了解,爱之更深。不过,张生毕竟是一介穷书生,无一官半职,门不当户不对。私会之事违背了封建道德标准,若是传出去,必定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不容。
再其次,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任务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把抒情与写景相结合,人物的感情寄托于景物,而景物的衬托也达到了极致,从而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风格。王实甫是酝酿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全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送别》一折,作者并为写主人公是如何的肝肠寸断,如何撕心裂肺不忍离别,二是利用古典诗词的描写愁恨是特有的表现手法,以景写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没有抱头痛哭,没有呼天抢地,有的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茫和浓浓的哀愁。依然是一片诗情画意的动人色调与全剧优美的风格和谐统一。
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儿里寂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第一本第三折〈拙鲁速〉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第二本第四折〈小桃红〉前一支曲子很好地衬托了张生“坐不安睡不宁”的初恋心
情。后一支曲子写赖婚之后,莺莺看月时的情景。作品在许多与此类似的描写里为全剧酝酿了爱情剧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三、再次,《西厢记》在戏剧体制上有所提高和创新。把元杂剧通例一本四折改为五本二十一折,使此戏剧更加宏伟,更加脱颖而出,在戏剧中独占鳌头。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到底。《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而且部分地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也可由多人对唱或轮唱。如第二本中的《寺警》一折由莺莺主唱;在《寺警》与《请宴》之间加进的《楔子》则由和尚惠明主唱;《请宴》一折,由红娘主唱;《赖婚》、《琴挑》两折由莺莺主唱。这里除了莺莺主唱外,其它角色如红娘、惠明和尚等都参加了唱。第四本《惊梦》一折就是由张生和莺莺对唱的。这种自由活泼、切合剧情要求的形式,是对元杂剧的重大发展。
最后,王实甫的《西厢记》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具有华丽而不堆砌;朴质而不俚浅,兼有典雅与本色的特点,它既包括前期作家的本色特征又有后期作家的文学倾向,是这时期语言的一个过渡。
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就诗的语言而论,辞藻优美,典雅凝炼,含蓄蕴藉,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就诗的语言而言,富有动作性、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