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思政视野下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思考[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过度行政化、泛集体主义、非专业性等特
点使其在应对新时期职业教育新情况、新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引入提供了契机。

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的相通性和互补性,提出转变工作思路、树立平等观念、扩展介入渠道等基本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可行性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沿袭的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教育体系,经过数十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强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政教育模式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些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大思政”的理念,主张思政教育要综合利用多种资源,营造系统的教育氛围,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和要求,一部分学者积极倡导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从而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

受到生源素质和国家相关教育投入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比普通本科院校更为复杂,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过度行政化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人员配备首先基于岗位设置的需要,采取严格的直线职能型结构进行管理,将学生工作者视为行政人员序列中的一环。

学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承担了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事务,沦为学校各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中转站和交流平台,难以抽出时间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工作成效难以保证。

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成立时间尚短,许多管理机制还未定型,工作条块分割明显,教学和学生工作壁垒分明,各管一摊,内部整合不足,在一些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如顶岗实习等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工作的“真空”。

(二)泛集体主义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思维泛集体主义的表现之一就是仅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诠释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单纯从社会需求层面考虑教育的要求和任务,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培育和引导,部分地区和学校以实习的名义强制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高强度的劳动,相关的配套管理和服务措施又没有及时跟
上,实际上对学生的正当利益造成了损害。

同时,高职院校习惯于依靠模式化(或程式化)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来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问题,要求学生主动向学校教育管理模式靠拢,忽视了对学生个体选择的引导和尊重,使学生对专业和行业的认同度较低,就业离职率较高,也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对吸收和培养高职毕业生心存顾虑,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非专业性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工具上存在非科学性。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一直面临有效工具的缺失和工作评价的非理性,尤其是在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和指导上缺乏有效的方法,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缺少科学的、理性的咨询和介入手段,没有通过专业、可量化的数据模型和评价指标对工作效果进行检验。

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层面上存在浅层性。

对学生个体而言,目前以谈话为主的学生工作手法仅能解决浅层次的问题,对学生成长过程的介入和干预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工作中开始注意引入心理咨询的手法和思路,但受到的局限较大,而且由于心理咨询客观上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对学生成长过程和细节关注乏力。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成效上存在短期性。

目前,高职院校就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活动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点”效应,即教育效果随着教育活动时间长度而衰减,大部分学生出现了“故态复萌”的现象,教育成效很不理想。

二、关于“大思政”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探讨
(一)关于“大思政”
近年来,我国思政教育工作者为适应新的形势,提出了“大思政”的理念。

“大思政”即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为理论依据,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指引,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工作思路的高等教育观,具有时空利用的广延性、人员参与的广泛性、内容体系的开放性和针对性、平台利用的互通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要求学校确立以学生为工作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工作理念,奉行教育者自身先行和教学互通互动、同步成长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实践教育,倡导知行合一。

基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大思政”教育模式即在坚持高等教育、思政教育目标和价值体系框架的前提下,广泛利用高职院校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和广阔的实践实习教育平台,采用多路径的教育方法和多元化的教育形态,对学生进行社会化和职业化教育的工作模式,是一种“打开门”搞思政、“多路径”办职教的教育理念。

(二)“大思政”与学校社会工作的融合
通过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方案重新构建学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想法由来已久,其基本思路是以学校社会工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应用社会工作一百多年来积淀下来的理性工具和科学方法,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在学校社会工作要不要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方面达成共识,但在怎样介入的问题上却长期停留在“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的层面上,即在不改变现
行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只对缺失部分做修补,或干脆只是对实际工作者进行相关工作手法的培训和训练,使其在开展工作时会运用一些社会工作的方法即可。

在“大思政”视野下,学校社会工作与现行思政体系的融合应当是多元、开放的,即鼓励政府和相关院校充分利用国家日益重视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政策环境,在保证教育资源对思政工作的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立足于学生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注重引进政府、行业、企业及专业机构等外部资源,在资金投入、队伍建设、平台搭建、案例资料建设、个案诊断分析、特殊群体辅导等方面给予支撑和帮助,从而实现在“大思政”的开阔视野下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比较分析
1.价值理念的一致性。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根本价值追求,而社会工作所主张的接纳原则、案主自决、保密原则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变,使之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与学校社会工作所追求的“尽力发展案主的能力,并投身于为满足社会认可的需求的社会改变中”的价值目标不谋而合。

2.功能作用的互补性。

就功能作用而言,二者各有侧重。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具体而言,就是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投身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明确奋斗方向,明白投身产业、为社会做贡献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学校社会工作的强项则在于对个体的帮助和引导,即通过帮助因解决问题能力的缺乏而出现种种障碍或困难的个体,增强和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从而引导其正常成长和顺利成才。

3.工作方法的关联性。

“案主自决”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共同的基本假设,即认为学生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我改变的动机和潜能。

具体到工作方法而言,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都是围绕如何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能力来做文章,二者在工作方法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关联性。

从机理上看,学生工作的个别教育方法与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很相似,而学生工作的社会实践、讨论座谈、演讲辩论(自我陈述)、群体教育法、校园文体活动等方法,基本可以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中找到对应的模块。

(二)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融合的契机
1.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的育人环境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空间范畴由校园向周边社区和行业、企业延伸,育人主体由单一的学校把持走向学校主导,企业、社区、专业机构参
与。

在这种背景之下,构建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大思政”格局显得十分现实和迫切。

而学校社会工作主张系统化、整体化和综合服务的理念,致力于谋求学校全体成员的福祉,需要协调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各层级的参与,甚至延伸至校园周边社区、学生家长、对应实习(就业)企业。

学校社会工作从工作理念、工作思路、行动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整体介入,与现有的学生工作体系融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职业发展,从而实现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宗旨和目标。

2.传统学生工作方法的改进需要。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模式。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传统学生工作方法在针对特定对象和解决特定问题上的局限性,尤其表现在对学生个体教育的持续跟进和介入,以及对特殊问题、特殊学生的帮助和引导等方面。

这就为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并与现有学生工作体系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3.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学科支撑。

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以思政教育为学科支撑,是服从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学生工作的发展,学生工作的事务性、服务性比重逐步提升,但对于这一庞大的服务性板块,在学科依托和理论指导上基本属于空白。

而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①的学科定位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和拓展相呼应。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不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更要帮助学生塑造职业人格,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在能量,适应校园学习和职场生活。

在这方面,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服务性和整理性能够给予较好的指导。

四、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基本原则
(一)转变工作思路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打开门办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育人环境逐步开放,空间范畴大力延伸,育人主体走向多元。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首先要树立“大思政”的理念,不能仅将工作的重点停留在学生突发情况的处置和短期问题的处理上,还要着力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工作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强化学生服务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持续关注,尤其要注意加强对特殊学生、特殊阶段、特殊问题的干预和介入。

在这个意义上,高职院校社会工作是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发展,不能自成一派、独立发展,而应与现有学生工作体系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二)树立平等观念
“大思政”教育首先是平等教育。

传统学生工作的典型特征是权威性,其教育过程即是树立学校和教师权威,并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的个别需求和反馈意见被习惯性忽视和压制。

在新媒体崛起、各种“吐槽”成为时尚的今天,单纯对权威性的坚持和强调在“90后”大学生面前愈加乏力。

而社会工作
主张社工与案主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强调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其工作的前提是接纳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评判和个性特征的存在。

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实现由教师到社工的转变,将自己作为与学生关系平等的一员,用热情、悉心的服务和持续的关怀帮助有困难、有需求的学生解决成长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有效应对各种新的挑战。

(三)拓展介入渠道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渠道可以分为观念介入、人员介入、机构介入三种模式。

首先,要对现有学生工作者和专兼职教师进行基本的社会工作培训,使之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树立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在引导他们通过社会工作视角积极审视和改进自己工作的同时,夯实社工和机构介入的基础。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积极考取社会工作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关待遇上给予倾斜。

其次,要积极引入专业社工。

学校可以尝试以项目为依托,针对特殊群体和存在特殊问题的学生配备专业社工,从而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持续性关注和辅导,帮助其提高自身能力。

最后,在条件成熟时,学校可以考虑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力量。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的时间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学校对这期间的配套管理和服务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为社工机构的介入创造了条件。

可以考虑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引入专业社工机构通过小组、个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从而有效应对繁重的实习任务和工作压力。

(四)加强组织管理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更加强化组织管理。

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学校社会工作的组织管理平台,尤其注重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加入,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构建以学校为核心,政府、学校、社区、企业、学生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通过社会工作政府购买、各种项目基金注入等方式强化学校社会工作的资源投入。

另一方面,要坚持学校思政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将社会工作纳入党组织的监管之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工作。

同时,要注重建立专业社工、机构与传统学生工作体系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对于社工和相关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性、特殊性问题,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权益的前提下,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向学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和具体工作者反馈,帮助其及时改进工作。

[注释]
①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参考文献]
[1]魏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略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7(5).
[2]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
[3]李龙军.温故创新: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2(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