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理

6.1 微生物的酶

1857年,巴斯德等提出酒精发酵是细胞活动的结果。1878年,提出“酶”的名称;Liebig等提出发酵现象是由于溶解于细胞液中的酶引起的;

1897年,Büchner兄弟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汁实现了发酵,证明了发酵与细无关;1913年,Michaelis等提出了酶促动力学原理;

1926年,Sumner第一次从刀豆中提出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其具有蛋白质性质;20世纪30年代,Northrop又分离出结晶的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胰凝乳蛋白酶,确立了酶的蛋白质本质。

1.酶和一般催化剂比较

(1)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

(2)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

(1)催化效率高:

反应速度是无酶催化或普通人造催化剂催化反应速度的10的6次方至10的16次方倍。

(2)酶的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3) 敏感性: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酶容易失活

(4) 酶活力的调节控制:如抑制剂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反馈调节、酶原激活及

激素控制等。调整的本质是酶的活性中心的改变(有或无、优或劣

(5) 酶的催化活力与辅酶、辅基及金属离子有关,有些酶是复合蛋白质,其中的

小分子物质(辅酶、辅基及金属离子)与酶的催化活性密切相关。若将它们除去,酶就失去活性。

(6) 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中性。

3.酶的化学本质

(1)酶的蛋白质本质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有的是简单蛋白质,有的是结合蛋白质。

酶同其他蛋白质一样,由氨基酸组成。

不能说所有蛋白质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才能称为酶

(2)酶的组成

根据组成成分分为:

简单蛋白质酶

结合蛋白质酶(结合非蛋白组分后才表现出酶的活性)两类。酶蛋白结合非蛋白组分后形成的复合物称“全酶”,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本身无催化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

1.弥补氨基酸基团催化强度的不足,改变并稳定活性中心或改变底物化学键稳定性(底物—酶的催化对象)。

例如:羧肽酶中的锌离子:可稳定活性中心使肽键失稳、吸附羧氧原子

2.在酶促反应中运输转移电子、原子或某些功能基,如参与氧化还原或运载酰基的作用,协助活性中心基团快速转移。

(3)酶的分类

根据酶蛋白分子的特点又可将酶分为三类

单体酶 (monomericenzyme):只有一条多肽链。

寡聚酶 (oligomericenzyme):由几个甚至几十个亚基组成,这些亚基

可以是相同的多肽链,也可以是不同的多肽链。

多酶体系 (multienzyme system):是由几种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

按照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类型分类

(1)水解酶类

(2)氧化还原酶类

(3)异构酶类

(4)转移酶类

(5)裂解酶类

(6)合成酶类

1)水解酶类

▪ 催化大分子有机物水解成小分子

▪ 反应式可以表示为:

▪ AB+H2O AOH+BH

如:水解细胞壁的?酶

2)氧化还原酶类

▪ 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酶

▪ 反应式为:AH2+B A+BH2

氧化酶:A 、催化底物脱氢,氢由辅酶(FAD 或FMN )传递给活化氧,两者结合生成H2O2,反应式①:

B 、催化底物脱氢,活化氧和氢结合生成H2O ,反应式② :

脱氢酶:催化底物脱氢,氢由中间受体NAD 接受,反应式③ :

如:多酚氧化酶催化含酚基的有机物脱氢,氧化为醌类和水

+ + + +

3)转移酶类

▪ 催化底物的集团转移到另一有机物上的酶 ▪

反应式:AR+B

A+BR

如:谷丙转氨酶催化谷氨酸的氨基转移到丙酮酸上,生成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 ▪

实际上为取代反应

4

)异构酶

▪ 催化同分异构分子内的集团重新排列

如: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催化的反应。

5)裂解酶

催化有机物裂解成小分子有机物

6

)合成酶

▪ 催化底物的合成反应

▪ 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合成都需要合成酶参加,需要消耗ATP 以获得能量。 或 其他分类:

▪ 酶在细胞的不同部位:可分为胞外酶、胞内酶和表面酶。

▪ 按酶作用的底物不同,可分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核糖核酸酶等。

▪ 一种酶可以有多个名字,如:淀粉酶也属于水解酶,还属胞外酶

4.影响酶活的因素

米-门公式(酶促反应速度方程)

米氏常数Km 表示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 值越小,表示酶与底物的反应越趋于完全;Km 值越大,表明酶与底物的反应越不完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 + + + + + + + ν = K 3[E][S] K m +[S] ( K m = K 2+K 3 K 1 )

在酶促反应中,如果底物浓度足够大,足以使酶饱和,则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底物分子浓度足够时,酶分子越多,底物转化的速度越快。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有多余的酶没与底物结合,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中间络合物的浓度不断增高。反应速度也迅速增加。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溶液中的酶全部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虽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产物生成。反应速度的增加也减缓。

(3)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当温度升高时,反应速度也加快。

另一方面,随温度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即通过减少有活性的酶而降低酶的反应速度,酶的最适温度就是这两种过程平衡的结果。

(4)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一定的pH 下,酶具有最大的催化活性,通常称此pH 为最适pH。

pH对酶活的影响表现:

改变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带电状态;

过高或过低的pH会影响酶的稳定性

(5)激活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activator),其中大部分是离子或简单有机化合物。

如K+、Ca2+、Na+、Mg2+、Zn2+、Cl-、Br-等。

作用机理是稳定改变中心、提高亲和力。

(6)抑制剂对酶反应的影响

能减弱、抑制甚至破坏酶活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

可分为两种形式: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从而阻止底物与酶的结合。

非竞争性抑制:酶可以同时与底物及抑制剂结合,两者都没有竟争作用

6.2 微生物的营养

几个重要概念:新陈代谢异化作用同化作用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

元素:C、H、O、N、P、S、K、Na、Mg、Ca、Fe、Mn、Cu、Co、Zn、Mo等;

✓其中C、H、O、N、P、S六种元素占微生物细胞干重的97%;

✓其它为微量元素。

细胞组成元素的来源物质称为营养(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