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和第一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6、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7、“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 .B 3.C 4.B 5.C 6.D 7.A 8.A 9.C 10.D 11.A 1
2.C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8.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新一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A、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C、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D、将马克思主义化为自觉的行动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D
2.BCD
3.ABC
4.BC
5.AB
6.ABC
7.CD
8. ABCD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相统一的。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科学的辩证观D.科学的实践观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可感知性C.具体性D.真实性
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综合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庸俗唯心主义物质观
4.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A.互不相关的两回事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
6.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C.一切以联系的观点为转移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7.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8.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D.夸大静止的绝对性
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10.时间与空间()。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是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2.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B.实践性C.物质性D.客观性
1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解放思想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1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质量互变的观点
C.辩证否定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5.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发展过程前后之间的()。
A.本质必然的联系B.现象偶然的联系
C.直接的关系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B.孤立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17.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A.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B.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C.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D.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18.“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
A.机械的条件决定论B.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C.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D.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19.发展的实质是()。
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位置的移动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0.新事物是指()。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B.在时间上先出现的事物
C.具有新特点的事物D.比较完善的事物
2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联系的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2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23.辨证矛盾是指()。
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B.主观上发生错误
C.不同事物的对立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思维中的前后一致B.事物之间的共同点
C.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
2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
A.相互依存的性质B.相互渗透的性质
C.相互贯通的性质D.相互对立的性质
2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次要和主要的关系B.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C.形式和内容的关系D.条件和根据的关系
27.唯物辩证法认为,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A.根本原因B.不可缺少的条件
C.决定性因素D.动力和源泉
28.()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问题的关键。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道理B.矛盾的质变和量变的道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道理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29.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理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B.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辩证统一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0.主要矛盾是指()。
A在复杂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
B.在矛盾体系中出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C.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的矛盾
D.在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31.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再实际中坚持()。
A.两点论B.均衡论C.重点论D.一点论
32.事物的质是指()。
A.事物自身的同一性B.某物与他物的区别性
C.一事物区别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保持事物存在的数量界限
33.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范围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
C.事物内在的规定性D.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
34.量变是指事物()。
A.非连续的变化B.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C.渐进过程的中断D.矛盾统一体的分解
35.质变是指事物()。
A.处于相对静止状态B.连续性的变化
C.突破了事物的度的变化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6.《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表明()。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质变优于量变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37.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质变过程有量的量的扩张与消亡
B.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C.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属性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而局部性质发生了变化
38.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中()。
A.进步的方面和落后的方面B.正确的方面和错误的方面
C.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D.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和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39.辩证的否定是()。
A.质和量的统一B.直线性和曲线性的统一
C.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D.周期性和回复性的统一
40.唯物辩证法认为,因果联系是()。
A.所有时间上先后相继的联系B.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
C.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D.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
41.必然性是()。
A.偶然性的表现形式B.偶然性的必要补充
C.由偶然性构成的D.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决定力量
42.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
A.不可避免的趋势B.不确定的趋势
C.合乎规律的趋势D.趋于支配地位的趋势
4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
44.唯物辩证法认为()。
A.现存的东西必定都是现实的B.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
C.现实是指合乎必然性的存在D.现实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
45.可能性是指()。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包含在现实性中
C.预示着一定会发生的事实D.包含在现实性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46.内容和形式是()。
A.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B.现实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
C.现实事物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和不确定趋势
D.现实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部特点
47.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B.形式总是不适合内容
C.形式和内容始终是基本适合的D.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48.本质是指()。
A.事物的质和属性的统一B.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构成事物的一切因素D.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
49.“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
A.折衷主义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50.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
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B.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D.没有必要通过现象达到本质
51.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A.归纳演绎法B.矛盾分析法
C.分析综合法D.辩证思维法
52.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说明了()
A.质变与量变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归纳与演绎的关系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5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5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5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5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58.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59.“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60.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6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6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63.《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64.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65.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B.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2 .A;3.A;4.D;5.C;6.D ;7.D;8.A ;9.C;10.D;11.B;1
2.C;
13.C;14.D;15.D;16.B;17.D;18.C;19.D;20.A;21.A;22.B;23.D;
24.C;25.D;26.B;27.B;28.D;29.D;30.A;31.C;32.C;33.A;34.B;35.C;36.A;37.D;
38.D;39.C;40.B;41.D;42.B;43.A;44.C;45.D;46.A;47.D;48.D;49.B;50.B;51.B;52.A;53.D;54.D;55.D;56.A;57.A;58.D;59.A;60.D;61.B;62.B;63.D;64D;
65.C.
二、多项选择题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
A.无不运动的物质B.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C.运动就是物质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E.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哲学上讲的静止是()。
A.绝对不动B.运动的特殊形式
C.永恒不变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3.时间的特性是()。
A.与其它任何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
B.持续性C.顺序性
D.一维性E.物质的存在形式
4.空间的特性是()。
A.广延性和伸张性B.物质的存在形式
C.三维性D.绝对的空无
E.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5.从起源上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社会的产物
C.物质的最高产物D.精神的产物
E.人脑的分泌物
6.意志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特质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一切动物大脑的功能
E.对客观世界直接感知
7.下列活动属于人有意识的活动有()。
A.三思而后行B.趋利避害
C.饥不择食D.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E.饮食与生育
8.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A.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B.人有生而知之者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
E.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
9.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0.唯物辩证法认为()。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11.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12.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
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
E.可以随意选择的
13.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
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14.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
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
15.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
A.新事物符合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B.新事物优于旧事物
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
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
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
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
1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是研究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E.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8.可以把发展理解为()。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
19.辩证矛盾是()。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
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
20.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
A.相互联系B.相互依存C.相互贯通D.相互渗透E.相互排斥21.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
C.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
E.物理现象中的吸引与排斥
2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实现了事物的质变
D.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2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保持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
B.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矛盾双方转化的方向
D.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量变
E.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24.矛盾的普遍性表明()。
A.矛盾无处不在B.矛盾无时不有
C.任何事物都有矛盾D.认识事物就是要分析矛盾
E.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6.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主要哲学根据是()。
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矛盾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E.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27.质和事物的关系是()。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
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
28.事物的度是()。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B.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C.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E.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的最高界限
29.下列命题中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
A.推陈出新B.古为今用C.全盘西化
D.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E.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化
30.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在于()。
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
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
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
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DE;2 .BD;3.BCDE;4.ABC;5.ABC;6.BC;7.A D;8.ABCE;9.ACE;
10.ABDE;11.ACDE;12.ABCD;13.ADE;14.ABCE;15.ABE;16.ABCE;17.ABCDE
18.ACDE;19.AB;20.ABCD;21.ABCDE;22.AD;23.DE;24.ABCDE;25.CDE;26.BD;
27.ABD;28.AB;29.ABD;30.ACDE
三、判断题
1.凡是反映论都是唯物论。
A.正确
B.错误
2.世界统一于存在。
A.正确
B.错误
3.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
A.正确
B.错误
4.先有飞机图纸然后才有飞机。
A.正确
B.错误
5.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A.正确
B.错误
6.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正确
B.错误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A.正确
B.错误
8.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
A.正确
B.错误
9.割下来的手就失去它独立存在的地位。
A.正确
B.错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A.正确
B.错误
11.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
A.正确
B.错误
12.在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情况来说,内因是不可缺少的,外因起决定性的作用。
A.正确
B.错误
13.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
A.正确
B.错误
14.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
A.正确
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