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摔倒了再爬起来! ----抗挫折教育案例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老师笑吟吟地迈进了教室,说:“这节 课咱们竞选班干部……”话还没说完,大家就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陈云 锦虽是默默无言,但心里却像吃了定心丸,一脸自信,心想:“就凭我 当了好几学期中队长的资历,再加上能歌会跳,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区里 节目的排练,怎么说这中队长我是当定了!”于是陈云锦静静地坐着, 听着几位“自告奋勇”的同学的发言,不禁有点儿羡慕她们的勇气。突 然,老师点了陈云锦的名字,她站起来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说:“我 决心──继续当中队长。”老师听了也满意地笑了。她正在得意,谁知同 班男生王冯卓阳猛地一下站了起来说:“我也想竞争中队长。”从他那 涨红了的脸可以看出他内心一定非常激动,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哗”, 教室里掌声四起。老师挥了挥手说:“下面给你俩10分钟时间,说一说 搞好中队工作的设想,然后再进行投票选举。”结果,冯卓阳的票数以 绝对优势当选了中队长,陈云锦的脸有些扭曲,苦笑了一下,勉强拍了 几下手。放学了,陈云锦呆呆地坐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造成挫折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人是否体验到挫折,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关。当他把自己所 要达到的标准定得过高,超过了实际的能力,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面对挫折,不同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其结果也就完全不同。 持积极态度的人正视挫折,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使他们坦然地面 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他们不回避前进途中的障碍,而是想 方设法解决和战胜它。持消极态度的幻想或妥协,被挫折所压倒。 案例中的陈云锦认为自己会毫无疑问地当上中队长,但是事实 却不是她所想的那样,这使她产生了挫折感。作为教师,应从积极 的方面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认识到困 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教育他们如何应付所遇到的挫 折,提高挫折耐受力。
(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3)社会经验因素 (4)对挫折的知觉判断因素
二、挫折后的行为反应 (一)挫折后的立即反应 1、对抗行为。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产生的强反抗 行为(或称攻击性行为)。 (1)直接对抗(直接攻击) ( 2)间接对抗(转向攻击) 2、冷漠 3、逃避现实 4、退化。有时可称为“倒退”或“回归”。当一 个人受挫折后,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分 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5、坚持行为
的大小 2、目标的期望值 -- 主体希望从目标的达成 获得需要的程度 3付出的代价 -- 为争取目标的达成所消耗的 人力和物力的大小 4、心理的准备性--指主体心理上对挫折事先 的准备程度 5、挫折的容忍力 -- 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即 遇到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
挫折容忍力的影响因素
[效果]

通过与陈云锦谈话,她明白了自己与当选同 学的差距,能够正视自己落选的现实,确定 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认识到落选对于自己并 不是件坏事情,这是一个冷静地剖析自己的 机会,只有正视缺点,正视挫折才会进步得 更快。自那之后,她奋起直追,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活动,还是那个活泼可爱的“小百 灵”。
பைடு நூலகம்
③趋向—回避型冲突(趋避冲突),指在某
一个目标物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 情况下,在个体内心形成既好之又恶之的矛 盾心理。 ④双重趋向-回避型冲突,是两种趋向-回避 型冲突混合的一种复杂的模式。
3、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1、动机的重要性
-- 动机与主体的利害关系
(2)动机冲突 ①趋向—趋向型冲突(双趋冲突),指个体在有目 的的活动中同时面对两个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 目标物,而且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放弃另一个。 ②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冲突),指个体在对自 己持否定态度的两种事物之间要回避一个,趋近一 个时所产生的冲突。
指个人具有的智力、能力、容貌、身材及 健康状况以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或疾病带来 的限制。

4、身处激烈竞争的职业人—工资、奖金、晋 升、职称、职务、住房、同事之间、上下级 之间、年龄老化、知识更新…… 5、社会弱势群体—下岗或失业者;老年人; 农民工;农民…… 6、多元文化冲突的“边际人”—处于两种社 会形态转折期的“过渡人”;两种文化接壤 处的“边缘人”……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理论
一 、
挫折的概述
(一)挫折的概念 当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在环 境中遇到阻挠和干扰,致使其需要和动机不 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挫折产生的条件: 1、有行为的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
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和行动;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 4、对阻挠和干扰必须有所知觉; 5、有对挫折的知觉与情绪体验而产生的紧张
状态和情绪反应。
心理困扰高发人群:
1、儿童、青少年、学生—父母离异;学习压力大; 高考、中考、考研落榜…… 2、大学生—“大一综合症”;贫困生、人际关系; 学习压力大;恋爱;毕业前求职被拒…… 3、为情感和婚姻所累的成年人—被恋情所困扰的年 轻人;被婚外恋所困扰的中年人;离婚者;再婚者; 进退两难的独身者、丁克家庭;不能生育的夫妻; 长期异地分居的家庭留守人员…….

(二)挫折后的持续影响
1、焦虑反应的产生。
2、自卑感的产生。 3、绩效的降低。

三、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主体在自我意识的调节下,为了避免或减轻
挫折所带来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异常变化, 逐渐学会某些适应挫折情境的方式,以防御 自我受到挫折的困扰和侵害。精神分析学家 将此称为“精神(心理)防御机制”(方 式)。

(五)反向作用
挫折之后,不自觉地以一种反常的情绪和 行为表现出来,借以减轻挫折心理。 (六)投射作用 指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 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在 无意识中减轻自己的内疚、压力、焦虑和不 安。

(七)抵消作用
指主体处于挫折情境,无意识地重复着符 合某种良好愿望的词语和相应的象征性动作, 以图抵消不如意的情境,从而解除焦虑。 (八)表同作用 是与投射作用完全相反的一种表现。这是 一种把别人具有的、自己羡慕的品质加到自 己身上。其表现就是模仿别人(崇拜对象) 的举止言行、思想、信仰,以别人的风格姿 态自居。
1、外在原因(客观原因):

(1)自然物理环境因素: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 的灾害或受物理因素的限制而使个体的动机不能获 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2)社会环境因素:
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人为因素的限制 而使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2、内在因素(主观原因,亦称个人起因
的挫折:
(1)个人生理和心理条件
(一)合理化作用(文饰作用) 人们在受到挫折后,会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为 自己的失败辩解。

1、个人好恶。当个体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愿望时, 便以自己的好恶为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行为,以达到 维护个人自尊心的目的。 2、推诿。把自己所做的错事或不良表现诿过于他 人。 3、实际需要。有时将个人不合理的行为,尽量解 释为客观上的需要,目的在于使别人觉得自己有 “不得不”的苦衷,这样既可获得别人的谅解,又 可保持自己的尊严。 4、援例。即引用典故成例来佐证自己行为的合理 性,以减轻自己因为过失而造成的负疚感。

(二)替代作用
调整目标以取代遭到挫折的目标,或者变换
方式,通过另一种途径来达到目标。 1、升华 。化消极为积极。 2、补偿。以其他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不能实 现的目标,以弥补因失败或缺陷而丧失的自 信与自尊。

(三)压抑作用
指把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念头、内心冲动、 情感等在尚未被觉察时压抑在潜意识层,或 者是把痛苦的记忆主动忘掉,排除在记忆之 外,从而免受动机冲突、紧张、焦虑而形成 的心理压力。 (四)否认作用 指主体对已发生的不愉快事件加以否认, 不承认其存在,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和痛苦。



得不到满
心理
寻找解决
→ 的办法与 行为
达到目标或 →进取态度
→ 受到挫折 →防范态度
足的需要 →紧张

挫折后的行为模式
四、预防和战胜挫折的办法 (一)制定目标时要符合实际,勿脱离实际,好高 鹜远 (二)做好思想工作,教育职工正确对待挫折 (三)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 (四)改变引起挫折的环境 (五)对挫折后的攻击性行为要有宽容的态度 (六)转移注意力 (七)精神发泄法 (八)心理咨询 (九)心理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