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_贝奇仁_狩猎文化意蕴探析_张广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3期总第343期民族论坛MINZU TRIBUNE No 032014No .,343

General 鄂温克民族是生活在中国黑龙江、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以狩猎、驯养驯鹿为生的游猎民族。据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鄂温克人口30875人,分为内蒙古牧业为主的通古斯鄂温克、雅库特驯鹿鄂温克部落和黑龙江索伦农耕鄂温克人3部分。不论是以牧业、农耕还是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他们骨子里对山林的怀念都是围绕狩猎文化展开的。鄂温克民族驰骋在大兴安岭广袤的原始山林中。他们以天空为房,以大地为床,粗犷、耿直的民族性格,以狩猎为生存生活方式培养了他们勇敢、朴实、善良的性格。据魏焕《皇明九边考》卷2《辽东镇边夷考》记载,“北山野人,不事耕稼,惟以捕猎为生”,又据《明一统志》记载乞列迷人中的一种“北山野人”,“乘鹿出入”。[1]这里的“北山野人”就是指现在的鄂温克人先民。鄂温克人与狩猎文化、鹿文化有着血脉联系。现代社会能够与狩猎文化相关联的民间游戏“贝奇仁”是鄂温克人对山林狩猎文化最好的怀念,而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也是民族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鄂温克民族民间狩猎文化游戏项目—“贝奇仁”

“贝奇仁”民间游戏体现出狩猎文化的内在基

因,展现了鄂温克人狩猎的技巧与文化积淀。“贝奇仁”,鄂温克语是围猎的意思,这项运动已经失传多年。内蒙古地区鄂温克人现在虽然以牧业为主,不再驰骋在深山密林中,黑龙江鄂温克人也已经融入汉、达斡尔族的农耕生产方式,远离了狩猎活动,但长期狩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鄂温克人心中有着难以忘怀的狩猎情结,因此,贝奇仁项目近期被有识之士发掘整理了出来。

以黑龙江鄂温克民族研究会原会长杜柳山先生为主,黑龙江鄂温克族研究会同仁为“贝奇仁”发掘整理做出了贡献。“贝奇仁”是一种适合于青少年进行的游戏活动,被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定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游戏。杜柳山在《童年轶事》中提到,小时候在春秋两季,小学生自发活动,经常玩围猎游戏,分成两伙,一方位狩猎者,另一方为被猎者,用网球作为投击武器,类似网球的打法,这就是失传已久的“贝奇仁”围猎游戏。1996年杜柳山先生著文,专门介绍了这种游戏的玩法,并将之整理发掘出来,在学校中组织了表演,以录像形式将之作为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保存了下来,为鄂温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东北四小民族聚居的文化环境保护与发展研究》(13BMZ044)阶段成果。[作者简介]张广才(196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政部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民族理论与实践。

[摘要]“贝奇仁”

是鄂温克民族民间失传已久,现被发掘整理出来的传统体育游戏项目;探讨“贝奇仁”所蕴含的狩猎民俗游戏文化意蕴,如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勇往直前的勇敢精神、百折不挠的民族韧性;阐释“贝奇仁”游戏活动在繁荣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培养青少年道德修养、促进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对我们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多元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鄂温克;

贝奇仁;狩猎文化[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92

(2014)03-0061-04鄂温克

“贝奇仁”狩猎文化意蕴探析张广才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民族论坛》2014年第3期

民间体育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贝奇仁项目游戏规则与方法。比赛场地为40米长,30米宽的长方形,在30米长的线上分别划上2米的半圆形作为甲方与乙方的营池。体育器材为网球2-3枚(在没有网球的时代用皮质的圆口袋,内装轻便、不伤对方的软性填充物),甲乙方各出6名队员,包括队长。比赛方式为:如果甲方为攻击手,则乙方为被攻击对象。甲方5人在场地内布防,一人离甲方营池3米远处供球。乙方在甲方营池内排成一行站好,按顺序用手掌击球后即刻速跑到对方乙方营池内。甲方接到球后用球投击乙方队员,打着了,甲方得1分,没有打着,乙方得1分。每场15分钟,共比赛4场。2队轮流更换攻防,累计4场获得总分最多的队取胜。从现在来看,有些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项目,不同点是跑位与参加人数以及游戏规则不同。

“贝奇仁”项目是鄂温克人借鉴古老围猎方式形成的民间传统游戏。对这一方面记述的原始资料极其稀少,能够查到的资料实属寥寥。在原黑龙江省鄂温克民族研究会老会长杜柳山回忆论文集中谈到过,1942年到1944年间,在内蒙古的莫力达瓦巴彦街学校,一到冬天学生自己烧炉子,屋子很冷,下课后大家都围着炉子烤火取暖。天气暖和了大家才到外头玩,玩的最多的是传统的“围猎”游戏,鄂温克语叫“伊勒玻奇仁”,也就是现在所称的“贝奇仁”。从这一讲述中可以看到,在解放前的鄂温克民族聚居地区,“贝奇仁”作为民间青少年的体育活动还是比较普遍的。解放后,随着时间推移,学校体育课中有国家统一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民族体育游戏淡化,逐渐让位给现代体育项目。现代社会中,在民族地区,由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流失,加之对经济效益追逐,使人们淡忘了这项民间体育活动。近年我们在内蒙古与黑龙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时,在民间村落几乎看不到这项体育活动,在地方性的体育活动中也鲜见踪影。2006年,在黑龙江鄂温克民族研究会的推动下,黑龙江民委、讷河市政府等7家机构在兴旺乡鄂温克学校中,重现了“贝奇仁”游戏,为这一新发掘整理出来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采取了录像,制作光盘等保护性措施,使之影像能够留存下来。但这一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能否在民族地区,在青少年中坚持下去,仍然是一个问题。这主要是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青少年一代心理观念的转变,民族青年对于古老的传统民间游戏失去兴趣,而现代化的电子游戏与现代主流体育如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占据着民族青少年的主阵地。而“贝奇仁”活动由于场地与集体项目等客观事实,限制了它的普遍开展。因此,在内蒙古、黑龙江地区,“贝奇仁”虽然被发掘整理出来,但它能否作为一些喜闻乐见的民间民族游戏在人们心中真正“活”过来,可以说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二、鄂温克民族“贝奇仁”围猎活动中体现的文化精神涵义

(一)“贝奇仁”游戏活动的体育文化涵义。

攻防技巧的对抗性。“贝奇仁”游戏项目在进行攻防对抗中所展现出的技巧,与围猎文化中的技巧有相似之处。队员间有吸引对方注意的,有配合组员跑动来调动对方的。这与鄂温克人在实际狩猎过程中,围山与缩小包围圈,诱捕与陷阱获取猎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鄂温克人为了在狩猎中更多地猎到猎物,他们会利用诱捕方式来捕获猎物。如,用鹿哨、驼鹿哨和狍哨,在每年8-9月鹿交配期间,用鹿哨引诱公鹿到了,以猎捕之。“拟声狩猎是驯鹿鄂温克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使在现在的驯鹿鄂温克人采用步枪狩猎的情况下,拟声狩猎方式也没有被放弃。”[2]而“贝奇仁”游戏项目中的诱惑对手注意力的策略,能够让我们想起鄂温克人围猎文化中的影子,能够看到鄂温克民族山林生存智慧。尽管以动物的鸣叫诱捕猎物的方式不唯鄂温克人仅有,在北方与南方的山林中狩猎者也都曾使用,但对于生活在荒僻大山之中,与外界少有沟通的鄂温克人来说,能够借鉴到其他民族狩猎经验屈指可数,因此,我们不得不认为,鄂温克人的生存智慧来自于自己的经验。而在体育游戏中体现出来的一些智慧也反映了其文化内涵。

击打目标的准确性。狩猎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猎物的射杀准确率。因此要在狩猎活动中能够有好的收获,必须提高箭法、投掷器的准确性。即使火枪出现后,也要求射击的准确性。“贝奇仁”游戏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动作是投掷的准确性。对方投掷的一击必中,能够过早地结束你的游戏活动,因此,赛场中的精准与胜利的希望是成正比的。这体现了鄂温克人狩猎文化中对射击等投掷类训练的重要性。据说,鄂温克人中的小男孩在5-6岁就开始做狩猎游戏,“模拟和表演一些打野兽时的动作”,“七八岁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