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
摘要:狩猎是古人赖以生存的方式,远古的狩猎我们只能靠出土的化石古物和科学家的推测
去想象去感受,但自《诗经》编订出现后,古代狩猎活动生动的再现,狩猎的作用、在当时
的地位,狩猎的过程,以及狩猎的技巧工具和方法……都被一些作品形象的表现出来,狩猎
文化的内涵得以深化,浓重的文化色彩令后人敬佩,本文就从《诗经》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狩猎诗篇展开论述。

关键词:《诗经》狩猎作品狩猎文化
绪论
800万年前,人类从动物大家庭中衍生并脱离出来,便开始由食用果类转向食用肉类,正因为人类需要向兽类索取食物,才开始了文明的第一个过程。

人类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与奔跑,学会了使用投掷石块,一直到后来的磨制石簇,制造简单石器工具,再到后来的借“天火”,钻木取火……人类早期的的生存是靠狩猎来维持生计的,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应当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原始的狩猎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然不能例外。

狩猎这一文明阶段在世界各国的很多艺术及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历经成千上万年还能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地狩猎岩画壁画,数千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依然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各种狩猎故事传说。

而在中国,除了在绘画、传说等艺术形式中有所反映外,还在第一部诗歌总集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诗经>形成的时期,大约在东周及春秋中叶,前后跨度约五百年.这个时期,是西周土崩瓦解,春秋诸侯称霸,社会趋于动荡的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籍田制”被废除,成批的奴隶转化为“隶农”.农业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农耕也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相比之下,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狩猎,已经退居从属地位.但是,人类毕竟是由狩猎﹑放牧转为农耕的.从野生动物那里获取和扑充热量,既是生命的遗传也是生存的必然.这也正是<诗经>狩猎诗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诗经》体现了中国古代狩猎诗的第一个高峰。

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反映古人狩猎生活的作品有22篇,这是一个比例很高的数字,由于《诗经》重写实,很少有虚诞不实之事,<诗经>狩猎诗真实生动的纪录了当时狩猎活动,客观而形象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透过这22篇不同场面的狩猎诗,我们可以撩开2500年的帷幔,去感受古人原始的狩猎生活及浪漫的狩猎文化。

一、狩猎的作用和地位
诗经时代虽然农业文明取代狩猎文明占据主要地位,但这并未使得狩猎退出人们生活舞台,反而使其从单一的生存方式转变为具有服务于祭祀、经济、政治、军事和娱乐等诸多方面作用的活动,狩猎文化的内涵不断得以深化,并有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1、由于古代社会对天道和祖先的崇拜 ,祭祀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丝毫马虎不得。

自然人们对祭品相当讲究,当时祭品主要有五谷、酒醋和牲畜。

《公羊传·桓公四年》记载:“诸侯易为必田狩?一曰乾豆 ,二曰宾客 ,三曰充君之庖。

”所谓的“乾豆”就是猎取野兽作祭品,而且它还被列为狩猎的第一要义。

用作祭品牲畜的当然也可以用家畜,为什么人们更喜欢用野外的猎物呢?吕思勉先生引用古人的话解释说“已有三畜,必田狩者?孝子之意,以为己子所养,如天地自然之牲,逸豫肥美”。

意思是家里饲养的不如猎取的野兽新鲜肥美,给天地祖先的自然要用最好的,以表虔诚尊敬。

同时也藉此向列祖列宗表示,小辈没有耽于享乐,而忘了武备。

2、狩猎在经济上也有重要价值,主要是食用,利用猎物的羽毛皮革以及保护农田菜地。

那时农业并不发达,没有现在的种种技术与肥料,产量本身就不高,再加上当时山林树木繁茂野生动物种类数目远远多于物种贫乏的当代,自然常常遭受牲畜破坏,减少产量,为了保护庄稼人们开始捕杀猎物。

于自古习俗相沿,诗经时代人们食用动物肉也是相当普遍的。

孟世杰先生说“犬马熊狼之类 ,亦多捕而食之。

若鱼鸟牛豚羊,称五鼎之食 ,当时人民最嗜好焉。

”《诗经》中多首诗写到人们食用禽兽肉的情形,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小雅·吉日》描写王室狩猎,最后四句“发彼小耙, 噎此大咒,以御宾客,且以酌礼”射死小野猪和犀牛,宴飨宾客,诸侯同饮醇美甜酒,好一个欢庆场景!《幽风·七月》最后一章“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咒觥:万寿无疆!”到了岁末,人们收拾场院,宰杀羊羔加上猎物,欢聚一堂,共同庆贺,互相祝福,其乐融融,品美酒佳肴,享受自身农作和狩猎所获,真乃人生最乐!猎物的肉被人们享用,兽皮则更珍贵,温饱温饱,食物解决,衣着也是重要的,于是兽皮用来缝制各类衣物、装饰马匹和战车,《幽风·七月》中写到农奴冬日劳作:“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就是这一点的证明。

3、绪论中提到,《诗经》记录的是东周到春秋近五百年的社会生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政治变动自然在作品中表露无遗。

一些作品说明了狩猎与政治军事的关系,狩猎对于当时君王巩固政治及民族融合都有重要作用。

《左传·隐公五年》说:“春笼、夏苗、秋你、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即说明了适合狩猎的时段又说了军事演练,(此处的“讲事”就是军事演习)可见在当时狩猎与军事是紧紧相连的。

《周礼·夏官·大司马》更详细记载了田猎与军事的合二为一:“遂以狩田 ,以族为左右和三门,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徒……遂鼓行 ,徒衔枚而进 ,大一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

”二者密不可分的主要原因是 ,大规模的集体围猎需要调集大量车马 ,布下阵势 ,持各种兵器同野兽搏斗,这一过程同战争极为相似。

当时人们常用集体狩猎的方式检阅兵力,君王也常藉此机会选拔人才甚至决定王位继承权。

《诗经》中的《小雅车攻》就描述了周宣王举行的一次有重大政治军事意义的狩猎活动。

【原文】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四牡庞庞(lónɡ lónɡ),驾言徂(cú)东。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

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xiāo xiāo)。

建旐(zhào)设旄(máo),薄狩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

赤芾(fú)金舃(xì),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cì),弓矢既调。

射夫既同,助我举柴(zì)。

四黄既驾,两骖(cān)不猗。

不失其驰,舍(shě)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pèi)旌。

徒御不(pī)惊,大疱不(pī)盈。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这首诗作于宣王时期(前827—前782)作者有可能是亲临现场至随从人员,周宣王特意选择老祖宗举行“成周之会”号令天下的洛邑作为猎场,显然宣王此次狩猎,确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田猎是其形式,修复先王“旧典”,重整军威,再塑天子形象,确立和巩固王朝政权是其实质和目的所在。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说:概此举重在会诸侯,而不重在事田猎……….迨宣王始举行古制,非假狩猎不足慑服列帮”。

《毛序》说:“《车攻》,宣王复古也。

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

”意思是说周宣王勤修内政,外服夷狄,中兴西周。

因此,借田猎之名大会诸侯于东都,以显示其实力。

全诗围绕着这一主旨,按狩猎的循序进程,细致地描写了这场大规模的田猎活动:这首诗首二章写出狩,次二章写诸侯会同,五六章描绘射猎,最后二章记归途情景。

这首诗选材的详略得当,对狩猎过程几乎就是一带而过,而对捕获禽兽的多少,也仅用“大疱不(pī)盈”一句轻轻的带过,而用主要笔墨来铺叙车马旌旗的壮观,狩猎大军的威武,显示了周王朝的威势、力量,突出了炫耀武力、镇慑诸侯的主旨。

本诗的写作很有意境,比如“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用骏马的嘶鸣声和旌旗飘动的声音,来反衬营地的安静和队伍的整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而后期诗圣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就是由这两句脱胎出来的,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深远。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自古君王的共同感受,治理国家是大有学问的。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理想的结局是“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先把国内的事情处理好,本国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样远处的人民就会心向往,甚至“襁负其子而至矣”。

但对于四方诸侯,郡主更需要恩威并施,这样才能使其心悦诚服,而这一切需要强大的力量来作后盾,所以对其显示国威军威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使众部慑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宣王是深谙此道的一代明君。

4、狩猎的娱乐性也是很突出的,当农业发展为主要地位后,狩猎就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当人们在宽阔大草原上纵马驰骋时,他们享受着自由,当人们一箭射中奔逃的野兽时,他们体验胜利的快感。

总之,人们可以在狩猎中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后的乐趣,这就是狩猎娱乐价值的心理基础。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晋悼公喜好打猎,臣子魏绛引用《虞人之哉》劝诫他说“在帝夷界 ,冒于原兽 ,忘其国恤 ,而思其鹿牡”,意思是夏后界就是因为耽于田猎才引来杀身之祸。

以此来提醒晋悼公应适可而止。

既然在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中,沉溺田猎己被看作不正当的行为甚至亡国的先声,可见当时狩猎的娱乐性已非常明显,以至到被人警惕的地步。

《诗经》中虽然没有专门描写猎之乐的篇章,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章节中体会到人们从狩猎中获得的快乐。

《小雅吉日》是描写周宣王田猎宴宾的诗。

【原文】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

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chāi)我马。

兽之所同,麀(yōu)鹿麌麌(yǔ yǔ)。

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儦儦(biāo biāo)俟俟(sǐ sǐ),或群或友。

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

发彼小豝(bā),殪(yǐ)此大兕(sì)。

以御宾客,且以酌醴(lǐ)。

同样是描写宣王田猎,但它却与《车攻》不尽相同:《车攻》是周王借与诸侯会猎之名,行炫耀军事实力以慑服各方诸侯之实,所以用重笔墨铺叙车马之盛,以壮声势,突出了宣王为周室中兴之主,因而我们从中体会到了霸气和令人望而生威“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吉日》则是描绘周宣王在西都举行的田猎之典,所以诗人着重描写了田猎的细节,如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马祖--.星宿名。

即房星(天驷星)。

《周礼·夏官·校人》:“春祭马祖,执驹。

”郑玄注:“马祖,天駟也。

《孝经説》曰:‘房为龙马。

’”是马之祖。

】修整猎车,挑选骏马,随从把野兽驱赶到天子猎所,供宣王尽情狩猎,层次井然,把宣王田猎的全过程,细致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这样的狩猎过程,与其说是一场劳作,不如说是一场愉悦的游戏,群兽在众多的随从驱赶之下疲于奔命,而君主只需站在原地发箭即可,足见君主狩猎的奢侈。

最有趣的是,狩猎之后,要把猎获之物就地烹调,宴飨臣宾,这显示了宣王既慎于祭祀又能施恩臣子的美德,体现了他“与臣同乐与民同乐”的为君之道。

从《诗经》关于狩猎的诗篇中可以了解到狩猎在当时的作用和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生活都与狩猎相关联,君王运用狩猎阅兵习武,震摄诸侯,选拔人才,同时也可以亲近自然锻炼体魄,在处理繁杂的政务之余放松心情,宣泄不快,调整心态积蓄力量。

百姓通过涉猎获取食物、棉衣、祭祀神灵,丰富生活,在猎物过程中寻找乐趣。

二、《诗经》中狩猎的工具和方式
狩猎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这是一项人类智慧与动物本能之间的较量,在古代,技术水平不是很发达,所以古代的人们以集体围猎作为当时主要的狩猎方式与自然做抗争。

集体狩猎的场景在《诗经》的《叔于田》、《大叔于田》、《驷驖》《小雅·车攻》《小雅·吉日》场景描写中都有所体现。

车马的配备是狩猎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小雅》中的《吉日》、《车攻》两篇,都提到了“田车既好,四牡孔阜”,这里的“田车”,就是“田猎之车”,即指一种轻便灵活的用马牵引行进的车。

用来牵引的马通常为四匹健硕的骏马,这在《吉日》、《车攻》两篇中所说的“四牡”和《郑风·大叔于田》中写的“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得到了印证。

田车上的人员组合包括御者和射者两个人,御者是指驾车的人,射者则是指射猎的人。

射者与战车的安排是相同的,射者不需要驾车,只掌管射猎。

在《秦风·驷戰》中,“公曰左之”,意思大概就是射者命令御者驾车驶向左边,方便更好地猎杀,结果是箭发兽倒。

从这一点来看,田车的人员配合对狩猎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驾车围猎在周朝战国时期非常盛行,首先这与我国北方的地理环境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有很大关系。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儦儦俟俟,或群或友”《小雅·吉日》,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单单想要依靠个人力量取得好的收获是很难的,所以北方的狩猎方式一般为“千骑卷平岗”式的。

就在现今的关中以及华北平原上,很多农民朋友在农村冬闲进行娱乐时,有一项活动就叫“细狗撵兔”,参与其中的人往往人数十上百,在广阔的平原上带领上百条细狗奔跑驱逐,这正说明在北方平原上狩猎所具有的独特特点。

《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此处的“同”是“会合”的意思,“谓冬田大合众也”。

这样的解释出自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广雅》:“集、合,同也。

”同样,在《车攻》中亦有“射夫既同”的描写。

而《齐风·还》中直接就是“并驱从两肩兮”、“并驱从两牡兮”、“并驱从两狼兮”,从这里可以看出配合对于狩猎很重要,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有丰厚的收获。

在《小雅·吉日》中“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庵鹿庵履。

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赓、佩侯侯,或群或有。

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这是一种更为盛大的狩猎场景,描写了一次在广袤的平原众人驱车驰骋围猎,
野兽纷纷逃窜的盛大景象。

“悉率左右,以燕天子”,郑《笺》:“悉驱禽顺其左右之宜,以安待王之射也。

”多么生动的围猎写照!“
焚林而田”所描写的也是一种很古老的狩猎方式方法。

当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原始人通过一种简单有效方法即将野兽烧死或是将它们驱赶出来进行猎杀。

这种方法一直被人们沿用到东周时期。

在《诗经》的《郑风·大叔于田》中有大量描写“焚林而田”这种狩猎方式的诗句,比如“叔在薮,火烈具举。

”“叔在薮,火烈具扬。

”“叔在薮,火烈具阜”等等。

但因为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这种方法在当时人们也不是经常采用。

还有一种狩猎方法就是设置机关网署,因为这种方式节省人力没有“焚林而田”那么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所以被广泛采用。

在《诗经》的《王风·兔夏》中写到“难离于罗”、“难离于零”、“难离于圣”,其中所写的“罗”、“军崖”就是三种捕猎野兽用的网具。

《诗经》中最明确提到的兽网,就是兔置。

毛《传》:“兔置,兔罟也。

”这是一种用来捕捉野兔用的网具。

这种网的尺幅并不大,张开来不到一平方米,网孔比较稀疏,网线较粗。

在兔置的四周有一根扎实的细绳贯穿于外围的网孔之中,环绕一圈后在网的任意一方的正中位置处打结,在绳子的结合处系上一根削尖了的细长木橛。

在张网的时候,先把木橛打入地下固定,这可能就是《周南·兔釐》中所说的“之丁丁”,然后再在木橛的左右两侧恰当的位置插上细竹条(若有天然凭借,也可免去两根竹条),以便把网充分张开,但网必须轻挂在竹条上,以不自然向下滑落而在有冲击时能脱落为佳。

一旦野兔奔跑时不慎撞击兔网,由于冲力原因,兔网就会从两侧的竹条上滑落下来,同时因为有固定好的木橛上的细绳扯住兔网四周,本是张开成四方形的兔网顷刻间就变成了一个网口紧闭的网袋,兔子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逃脱了。

兔网既可以安放在多条小路交汇的路口,因为那里是必经之道,也可以安放在野兔出没较多的树林中,如《周南·兔釐》中的“肃肃兔釐,施于中逵”及“肃肃免釐,施于中林”。

在《诗经》时代鸟网的运用同样比较多,从书中的“罗”、“罦”、“罿”、“毕”等名称就可以看出。

“罗”、“罦”、“罿”在《王风·兔爰》中出现,“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有兔爰爰,雉离于單”、“有兔爰爰,雉离于罿”;而“毕”出现在《小雅·鸳鸯》中,“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传》:“鸟网为罗。

”“罗。

本作羅”。

《说文解字》:“羅,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羅。

”“羅”字上半部是通过象形表示一张网,下半部由“糸”字和“隹”字组成。

“隹”是一种身体肥胖而尾短的鸟。

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鸟被丝线缠住脱不了身。

在古代这种冷兵器时代,弓矢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具有强大杀伤性的武器,而这种武器在狩猎活动中的地位也同样重要。

弓矢在当时运用的是最广的,在《诗经》中就多次提到了弓矢射猎,除了常见的弓失射猎以外,弋射也被广泛使用。

用弓箭射猎的场景描写在《诗经》中经常出现,如《召南·验虞》中的“壹发五肥”,《小雅·车攻》中的“舍矢如破”等等。

弓箭主要用来进行远距离的射猎,而同野兽近战就要使用戈、矛、受、戟等兵器。

在《诗经》中对弋射也常有记载,例如《郑风·女曰鸡鸣》的“将翱将翔,弋凫与雁”与《大雅·柔桑》的“如彼飞虫,时亦弋获”。

犬在当时对人们的狩猎不可或缺,甲骨文中“狩”字从犬,可以看出在商代犬在人们的狩猎活动中已经被大量利用。

《小雅·巧言》中提到“跃跃窿兔,遇犬获之”,即用猎犬捕获狡兔来比喻君子能识破俊人的恭维巧言。

利用犬来狩猎在《诗经》的《齐风·卢令》、《秦风·驷職》以及《小雅·巧言》中都有所涉及。

在《秦风·驷職》“载猃歇骄”中,写了“猃”和“歇骄”这两种狗。

这是两种猎犬,嘴的长短是他们外观的主要区别。

其实,在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也还有一种嘴和腰身都很细长的猎狗,通常被称为“陕西细狗”。

陕西当地的老猎人们至今还把这种狗叫作“捡狗”。

这是一种依靠速度来捕猎的狗,嗅觉会比较差。

而叫
做“歇骄”的短嘴狗,应该是利用嗅觉来搜寻和追捕猎物的品种。

因为往往短嘴的狗嗅觉会更加突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年代,功能不同的犬种在狩猎活动中已经被人们充分利用,在狩猎活动中优势互补。

当然,猎人们为了展示自身的英勇,有的时候也会赤膊空拳的与野兽进行搏斗击杀。

在《大叔于田》中就有“袒裼暴虎”的英勇壮举。

三、从《诗经》看人们狩猎生活与思想情感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经》中的作品更是取材于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他的真实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透过诗经中的狩猎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狩猎生活情况与情感。

首先把狩猎诗分成三类,第一类主要描绘射猎的场景 ,包括《大叔于田》、《驰骚》、《车攻》和《吉日》第二类,主要是对猎手个人的赞美 ,包括《验虞》、《兔置》、《叔于田》、《还》、《卢令》等,第三类同狩猎有关的生活,包括《野有死庙》、《女日鸡鸣》、《七月》、《伐檀》。

这些狩猎诗的主人公分别涉及天子诸侯、士大夫和平民。

透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阶层不同人们的生活。

先从《小雅车攻》《小雅吉日》中去看看帝王的狩猎生活,上面已经提到《车攻》是写周宣王狩猎的诗,第一章:“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田牡庞庞,驾言从东。

”攻,同工,可释作坚。

通常解作车子已经修整得很坚固,从狩猎前的准备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做事是非常谨慎的,修好猎车,选取最强壮的马,以备狩猎之需。

“田车既好,田牡孔阜。

东有蒲草,驾言行狩”,这一张写启程的情景,马儿训练有素,步伐整齐协调,四匹公马高达肥壮,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奔向远方,场面的雄伟壮观可想而知,二三章“之子于苗,选徒嚣嚣。

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

赤芾金鸟,会同有绎”,(苗,夏苗也)整个队伍人生喧闹,旌旗招展,可见天子狩猎的特点:声势浩大,场面壮观,令人振奋!“决拾既饮,弓矢既调。

射夫既同,助我举柴”第四章场面更是不同凡响,各路诸侯驾着战车,身着华丽猎装:金饰鞋子,红皮护膝……从这一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的狩猎很受重视,有专门服装,庄重有序,当时的礼仪也是非常隆重的。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徒御不惊,大疱不盈。

”这两章专门写出猎盛况,驾车技术高超的车夫和箭无虚发的射手默契配合,萧萧马长鸣,悠悠旌旗飘,不一会,获取的猎物不可胜数!这样的狩猎场面充分显示了当时军队力量的强大,这样的过程让周宣王实现了他的目的,把猎物分给诸侯显示了他的公正无私,关爱属臣,令人震惊的狩猎场面震慑了诸侯,显示了周天子统一天下的权威和地位。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最后一章些臣子们归程有序,赞美周王大功告成。

透过这篇文章我不禁对帝王权威敬佩万分,狩猎的快乐与意义更是令我沉醉,这样规模浩大的狩猎在另一篇描写天子狩猎的诗中再次感受,这篇就是《小雅吉日》这首诗与上首不同,没有了强烈的目的性,就是常规性的岁典——田猎活动,表明天子与众臣共享田猎的乐趣,娱乐消遣目的较强,这场狩猎周宣王直接参加,成为主角,众臣陪衬,大家看似追赶猎物实则把猎物驱赶到天子面前,以便他有更多机会射杀野兽,让宣王高兴,宣王也是身手不凡,射技高超,射了不少野味,与群臣共享,这样狩猎环境与气氛的描写,让我们感到狩猎的轻松快乐,君臣关系的和谐,也表明当时的社会比较稳定帝王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但大臣们的行为也让我深深感觉到当时“独裁专政”的可怕,大臣们虽然取悦了天子,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狩猎,他们的快乐并不真实纯粹,相比之下我更庆幸珍惜生在当今言论行为自由的社会!
简练生动的语言,立体再现了当时天子狩猎的壮观场景,通过对着两首诗的分析理解,我们仿佛置身于其中,真实的参加了激烈宏伟的天子狩猎,对上层社会的狩猎生活有了了解!
毕竟天子只有一个,感受了帝王的狩猎生活,相信大家更感兴趣的则是与我们更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