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望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望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望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望月》

刘口小学夏庆君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一、看拼音写词。(8分) hǎi jiāng bǎo lǎn máo dùn duàn liàn ()()()() fèng xì bào zhà biān cè tān lán ()()()() 二、用√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痛悼(diào dào)机械(jiè xiè)鸟栖(xī qī)虫居 投奔(bēn bèn)霎(shà chà)时间逢(páng féng)蒙 三、形近字组词(8分) 棉()韵()敞()嘹() 绵()酌()蔽()撩() 四、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买()还株卧()尝胆后()射日()紫嫣红 惊()失措()然大波仗义()言迫不()待 五、在括号里填写上合适的词语,使它和后面的词语能够搭配(4分) 鼓舞()提高()改变()继承() ()经验()错误()态度()作用 六、按要求写成语或四字词语。(6分)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滴水穿石”的近义词:()() 七、先把下列歇后语、谚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在横线上(填序号)。(8分) (1)()过海——各显神通。 (2)千里送鹅毛——()。 (3)三个臭皮匠——()。 (4)台上三分钟,()。 (5)(),小小胡琴拉断腰。 元旦联欢会学校要举行文艺节目汇演,我们班出什么节目呢?几个班委在一块商量,不一会儿就有了主意,这正是。领到节目的同学刻苦排练,因为他们知道的道理。元旦那天,节目既精彩又丰富,有的演课本剧,有的演小品,有的搞诗歌朗诵……正是。 八、句子七彩屏。 1.照样子,写句子。(6分) 树的幸福,在于以翠绿点染土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捧给世界以绿阴和果实。所以,树在风中飒飒地歌唱。 河流的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病句。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

第5课古诗词三首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自主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3.借助工具书、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4.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合作探究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4、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古诗。 5、学习《清平乐·村居》 (1)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3)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字。《舟过安仁》的作者是代诗人。

2.解释词语。 横:弄: 篙:棹: 亡赖: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4、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 (三)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归纳反思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预习和知识总结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 识 点 总 结 中小学金牌教师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识点 01生字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02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03理解诗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04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课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 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 简介季羡林 3.齐读课题。 4.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认读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教学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接着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品词品句,深入探究(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画出描写作者内心感叹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一)自主研读,体会“奇丽”。 1.理解“奇丽”和“奇特”的意思。 2.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感受。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齐读这3句话,找出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②课外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花的成语?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提问:为什么会给人如入山阴道的感觉呢?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4)“家家户户” (5)“任何”:出示图片,引读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这个词语?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指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来体会德国奇丽的景色? (设计理念:该环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读书训练,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亲历自主读书感悟的过程,在读中感知、理解、消化、吸收,教师只在关键处作适时适度的点拨。) (二)合作探究,感悟“奇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初步感受*“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是怎样理解“信任” 的?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与信任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美国有一对夫妇,每次在回婆家的路上,都会看到一个告示,(课件出示告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从这个告示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夫妇俩也感到非常有趣,随着告示的指引,来到了一片桃林(课件出示桃林的图片)。 ①、看到这片桃林,你有什么感受? ②、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课件出示: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A、这部分里有三个好词,是哪三个?(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 B、同学们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C、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这句话。

2、看到这样的桃子,同学们想去摘吗?让我们跟随布兰克夫妇俩一起去摘桃子。请同学们快速轻声读课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摘桃子之旅,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用“——”勾画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做适当批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①、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②、“尽管”可以换成什么词?这个词语体现了什么? ③、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 ④、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教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 别人看的》同步练习A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 基础运用 (共19题;共88分) 1. (7分)认真读拼音,将词语补充完整。 zhàn suàn jìng gài dé jǐn ěr ________有 计________ ________界 大________ ________国 花 团________簇 莞________ 一笑 2. (3分)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内容我知道。 ①本文作者是________,讲述的是________国的风景民俗。 ②德国人养花的特点是________。 3. (3分)看拼音写词语 dà gài què shí huì ché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4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概________(A .kài B .gài) ②栽________(A .zhāi B .zāi) ③暇________(A .xiá B .jiá) ④颇________(A .pō B .bō) 5. (6分)我能写词语。

chà zǐ yān hóng wǎn ěr yí xiào wú xiájǐ liang pō shēn zhēn qi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4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雪峰________的湖水 ________的石块________的图画 7. (4分)选词填空 暇假 ①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________。 ②一学期过去了,________期马上就要来临了。 栽载 ③汽车满________着货物向灾区驶去。 ④德国人把花都________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8. (5分)根据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内容填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我为人人,________。 我觉得这种________是很________。 9. (8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①________“我为人人,________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②________我离开德国多年,________德国的美丽从未改变。 ③德国人的花儿________养在屋子里,________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④________自己欣赏美好的事物,________和大家一起分享。 10. (6分)填表。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 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

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优质教案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本篇课文选自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旨在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使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学中本着“解放学生”的理念,以课文生动的语言为突破口,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抓词抓句领悟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实现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宝葫芦的秘密》的精彩片段。 学生准备: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搜集作者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的真善美。 2.培养阅读兴趣,能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视频,情境导入 1.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动画片的一段视频。 2.导思:你们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吗?主人公是谁呢? 3.导学:其实这部动画片是根据长篇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出示书,学生读封皮。 4.介绍书的作者等要素。

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关注作者。 (1)学生介绍搜集的作者资料,同学间互相补充。 (2)教师补充。 张天翼(1906—1985)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积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发表了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不动脑筋的故事》等。作者想象丰富,能寓教育意义于生动活泼的故事之中,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小读者的喜爱。 5.揭题:《宝葫芦的秘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相机板书:宝葫芦的秘密 6.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过渡: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宝葫芦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建一个平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5.草船借箭

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出示课件7】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出示课件8】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出示课件9】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0、11】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预习和复习 目录 知识点 (1) 课文主题: (1) 生字组词: (2) 多音字: (3) 形近字: (3) 课后习题答案: (3) 《古人谈读书》原文 (5)

知识点 课文主题: 本文围绕读书学习这一主题,选取了三则古人谈论读书的小古文,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需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启发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善于读书。 [注解] 一 ①敏:勤勉。②好:喜好。③耻:以……为耻。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知:同“智”,智慧。⑥识:记住,这里读zhi。⑦厌:满足。⑧诲:教诲。 二 ①谓:说。②漫浪:随意。 三 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生字组词: 词:耻辱可耻无耻耻笑不耻下问 诲:教诲训诲诲让诲人不倦 谓:称谓所谓谓语无谓 诵:朗诵诵读传诵背诵熟读成诵 岂:岂止岂敢岂料岂肯岂有此理 恒:恒心永恒恒久恒言持之以恒

窥:窥视窥探窥伺窥测管中窥豹 皆:比比皆是皆大欢喜人尽皆知 缺:缺少缺乏残缺缺席完好无缺 多音字: 好:hào好奇hǎo好看 观:guān参观guàn道观 形近字: 耻(羞耻)址(地址) 诲(教诲)悔(后悔) 诵(背诵)涌(汹涌) 恒(恒心)桓(盘桓) 皆(皆大欢喜)旨(旨意) 缺(缺少)缸(水缸) 课后习题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优质教案

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出示课件7】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出示课件8】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出示课件9】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0、11】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5课《自己的

第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3个生字,书写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 生境界。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作家季羡林吗?(图片介绍)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 动家。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师: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季先生去领略德国的风土人情吧!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帛——锦、宅——姹、焉——嫣、皮——颇。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脊”上下结构。上大下小,注意上边的笔顺是点、提、撇、点、撇、捺。 “暇”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注意右边的笔画。 (2)教xx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境,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篇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 12 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 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3 、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

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5课,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惩处”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二) 梳理课文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2 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 3 个小故事。 12 让他疑惑不解。 起而读书”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三、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研读1—— 5 2、体会两人各自的心情,指导朗读。 3 1 2 ?他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 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T恤衫(xùxǜ)伦理(lún lóng)反驳(bóbé) 趁机(chèn zhèn)摊开(nán tān)介绍(sào shào) 二、多音字组词、 塞sè()乐yuè()曲qū() sāi()lè()qǔ() 长cháng()背bèi()间jiàn() zhǎng()bēi()jiān() 三、找出并改正错别字。 1.她一听,高兴得大叫起来:“我就是的国人!”() 2.我有点儿惊呀。() 3.她自毫地说:“当然。”() 4.她会往家里拔打电话的。() 四、我把词语送回家。 热情感情 1.她()地问我玩得怎么样。2.爸爸妈妈的()很深厚。 担心担忧 3.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你父母不()你吗?4.妈妈为我的学习成绩而()。 五、用加点词语造句。 1.她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2.她自豪地说:“当然。” 六、结jie()塞sè()相xiang()间jian() jie()sāi()xiang()jian() 《我们家的猫》习题精选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它即()又();即()又()。 2.它要是高兴,();它要是不高兴,()。 3.它()但又()。 二、词语连线。 无忧勃勃变化可爱 粗细尽责没完不吭 温柔各异越来没了 生气可亲天真多端 尽职无虑一声越大 三、按要求写词语。 (1)写同义词。凝视()勇猛 ( ) (2)写反义词。乖巧()温柔() 《小狮子爱尔莎》习题精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àng wǎn pèi hé guāng huá ( ) ( ) ( ) 二、给多音字组词。 dǎo() jiào() 倒觉 dào() jué() 三、填字组词。 ()糙搏()扑() ()察资()浪() 四、知识积累。 “岁寒三友”是指、、和。 “文房四宝”是指、、和。 五、阅读乐园。 爱尔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别的时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搂住它的脖子吻着它,它好像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儿地蹭我。之后,它恋恋不舍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我,直到我们互相看不见了为止。 1.你如何理解语段这画线的句子。 2.“恋恋不舍“是什么意思?用它说一句话。 3.你赞同作者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的做法吗?为什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一、看拼音写词。(8分) hǎi jiāng bǎo lǎn máo dùn duàn liàn ()()()() fèng xì bào zhà biān cè tān lán ()()()() 二、用√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痛悼(diào dào)机械(jiè xiè)鸟栖(xī qī)虫居 投奔(bēn bèn)霎(shà chà)时间逢(páng féng)蒙 三、形近字组词(8分) 棉()韵()敞()嘹() 绵()酌()蔽()撩() 四、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买()还株卧()尝胆后()射日()紫嫣红 惊()失措()然大波仗义()言迫不()待 五、在括号里填写上合适的词语,使它和后面的词语能够搭配(4分) 鼓舞()提高()改变()继承() ()经验()错误()态度()作用 六、按要求写成语或四字词语。(6分)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滴水穿石”的近义词:()() 七、先把下列歇后语、谚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在横线上(填序号)。(8分) (1)()过海——各显神通。 (2)千里送鹅毛——()。 (3)三个臭皮匠——()。 (4)台上三分钟,()。 (5)(),小小胡琴拉断腰。 元旦联欢会学校要举行文艺节目汇演,我们班出什么节目呢几个班委在一块商量,不一会儿就有了主意,这正是。领到节目的同学刻苦排练,因为他们知道的道理。元旦那天,节目既精彩又丰富,有的演课本剧,有的演小品,有的搞诗歌朗诵……正是。 八、句子七彩屏。 1.照样子,写句子。(6分) 树的幸福,在于以翠绿点染土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捧给世界以绿阴和果实。所以,树在风中飒飒地歌唱。 河流的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病句。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反问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

5古诗词三首 新会圭峰小学肖广元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海上英魂》同步练习D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海上英魂》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7题;共63分) 1. (4分)把下面的字和它的正确读音搭配起来。 yāo________zhì________yí________chī________ A.邀B.痴C.挚D.仪 2. (6分)组成新的字,并写出拼音。 氵+巷________ ________ 氵+弯________ ________ 氵+难________ ________ 3. (4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失望—________ 居然—________ 寂寞—________ 气魄—________ 4. (4分)句子训练。 ①连字词成句并加上标点:一只是狐狸善良这的________ ②加词扩句:小鸟飞来飞去。________ ③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________ ④用划线词造句:因为松鼠看见风筝朝他飞来,所以很高兴。________ 5. (3分)按拼音写汉字 huā huìshēng yùcí tá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烟弥漫密集 7. (3分)写出反义词 优势—________ 密集—________ 拒绝—________ 8. (4分)形近字组词 枪________ 抢________ 冲________ 种________ 9.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惊恐万状 ②目瞪口呆 10. (5分)抄写词语 旗舰指挥倾斜 11. (2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同归________ 齐声________ 12. (2分)给加横线字注音 命令________ 射击________ 13. (5分)缩句 人们永远怀念这位舍身报国的民族英雄。 14. (5分)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