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 简答题
1 简要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
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
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
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
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
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
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
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
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2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2.要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
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
和必要条件。第二,改造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经济,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农业生产,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
必然要求。第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解决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3.要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社会主
义的新思路,这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
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它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
体,是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和手段。社会主义工业
化是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
弱,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仍然是党和
国家的迫切任务。因此,在考虑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时候,毛泽东的首要着眼
点就是实现社

会主义的工业化,然后才考虑到与之相适应的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变革生产关系,在中国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
4.简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4.要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胜利,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
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
问题。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
和处理也不适当。
产生这些失误和偏差的原因,一是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二是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三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
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存在偏差,主要有: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
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
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总体上是成功的,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
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5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5.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
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
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
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都明显提高.中
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
前提条件.
二 论述题
1.试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要点:早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对新
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前瞻性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之后,中国内部

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
帝国主义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又在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的基础
亡,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在土地问题解决了以后,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种: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种分析是深刻的,在中华
人民共和同成立后的头两三年,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
的”仁要矛所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
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到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历
史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土
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封建经济制度在中国大陆被消灭,: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
个主要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另一方面,当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肉基本完成以
后,农民的个体所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要成分,而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
本主义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在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形态中厂主要是
三种经济势力,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此相适
应,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即工人阶级\农
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是
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弓|导走向社会主
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势力和三
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

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既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因素在新民主
主义社会同时并存,那么这两种势力及代表这两种势力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都必然要按自己的意志去影响中国社会的走向,他们的矛盾和斗争将决定新民
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途。所以,在民主革命的任务完成后,工人阶级与资
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此相适应,中国革命
也应当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从根本
上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2。要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随
着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制

度的建立,使得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转变成为历史的必然。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为进行社会
主义革命奠定了所必需的优越的政治条件,也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
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
其次,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保
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再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
变革命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同时,它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随着新民主主义的政
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整个国家的政治、
经济、文化生活中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很快就超过资本主义因素。这就使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结果,既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时期地
停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会较快地向社会主义转变。新民主主义过程中社会主
义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与思想文化条件的积累和增长,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是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
史必然性.
3.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
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
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
产关系,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而进行;引导个体农民、个
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那是为了适应社
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
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经
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
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经过“一五’
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
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
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
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改

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
社、高级杜:等过渡形式。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
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
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
经济破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
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党和国家不仅以和平的方法完成了对个体农
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更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
行,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
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
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4.试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4.要点: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
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人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尽可能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
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
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都明显提高。中
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
基本的前提条件,而且都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
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国

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
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
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
极影响。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
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丰
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
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
果。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
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