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约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发展的外部因素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制约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发展的外部因素及对策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整体质量不高有其众多的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出版管理部门72主办单4,3应该给学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营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标签:高校学报;发展;思考

为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高校教师及社会上社科研究人员建构一个发展学术科研成果的平台,199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建立学报类期刊序列,批准一大批由高校主办的学报公开发行。仅从数量上看,似乎我国人文社科期刊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局面,目前高校的人文社科学报占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数量的比例应该在2/3以上,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从社会效果上看,此举也毋庸置疑地推动了我国及高校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然而,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闻出版部门对学报管理的局限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报管理方法的滞后性,以及主办单位的办刊观念、办刊模式的偏差致使一些高校学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1999年以来,批准公开发行的学报的主办单位大都是层次较低的高校,校方及部分领导对学报的使命与职责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传统思维模式上,境界不高,思路不明,给学报的健康发展设置了有形与无形的障碍,一些严重的制约因素导致出现一些学报“带着镣铐跳舞”的不和谐现象。如果说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是“带着镣铐跳舞”未免有些夸张,那么高校人文社科学报面对外边精彩的世界则的确有些无奈。在出版界深化改革,组建各种集团搞集约化经营、加快产业化步伐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时,高校学报却如死水一潭,无声无色,散见于各种会议上、报端上的改革设想、发展思路还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个中原因较为复杂,但有一点应该指出,高校学报与编辑人员并非没有开拓进取意识,而是奈何不得那众多的羁绊。一些有识之士深为学报发行量低、整体质量下滑、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现状而忧虑,但只是空悲切而已。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也指出目前学报整体质量不高,滞后于期刊业的发展,有的不仅稿件质量、编校质量低劣,而且还出现政治、导向方面的错误。反思起来,高校学报整体质量不高,有其众多的自身原因,但从两分法的观点上看,客观因素也就是外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学报的生存环境就不容乐观。笔者拟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浅析。

(一)上级部门的一些规章、条例促使高校学报自我封闭,服务对象单一化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管理办法颁布于1998年,而在此20年前,就是1978年,教育部在《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两者相比,只是个别字面的不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差别。正因为这种政策、规章的界定,也就有了高校学报编辑理论上的综合性、内向性。综合性理论已经不能具有影响力,尤其对一些单科院校主办的学报毫无作用,而内向性

的理论则犹如一个幽灵历经我国经济体制变革与重大的社会变革之后仍在高校学报办刊运行机制中徘徊,并引发许多争鸣、质疑,也使一些学报因此缩手缩脚。笔者以为这种传统观念、传统理论已越来越凸现出不合理性,是一种封闭性的办刊模式。

高校学报作为思想传播的载体,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前驱,至少与社会发展走势相呼应,从内容到形式乃至机制都与社会发展同步,而不应滞后。内向性则将高校学报局限于一个小圈子里,只是一间房子的一个小“窗口”,目前的状态也倒真有坐井观天的感觉。

主要稿件来自本校,没有外稿作参照,甚至由于版面的原因将一些优秀的外稿排斥在门外,难以有效地促进本校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失去了相应的学术交流作用,更难以承担促进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的责任。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发现一种现象,就是本院校的教师出于“隔锅的饭香”等心理,将优稿投给外边的刊物,而将在外发不出去的劣稿给本院、校学报。笔者经过研究发现目前除了名牌大学办的学报以外,许多学报刊发的内稿完全不能反映本院、校的顶级科研学术水平,难以起到展示本院校科研成果的功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窗口,这样学报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二)体制上的原因使学报不具有法人资格,没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权高校学报没有像出版社、社会文化生活类期刊那样相对独立的一些权力,一些院校领导还兼任学报主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报在体制上更像一个行政二级机构,而不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编制上大多是独立设置,但也有不少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的学报在科研处或教务处的名下,婆婆较多也就导致干扰因素的增多。由于没有人事权,在用人、聘人上难以同其他类出版物相比,内部机制僵硬。目前,高校学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编校质量普遍较差,很少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编辑人员编制普遍较少,一般有5人左右,没有专业校对编辑。而且编辑一般只具备一种专业知识,在处理其他专业的稿子时实在力不从心。所谓传统的“编校合一”理论在此显露出一定的弊端。再者,学报编辑部没有财务权。经费有的是实报实销,有的是定额拨付。账面上即便是你的钱,编辑部也无法自主支配使用,许多事情要请示领导、与财务部门协调、得到批准后方可开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编辑出差或参加学术会议受到限制。由于是“全供”,开支受到院、校财务部门的控制,一般高校学报编辑部内部没有也难建立一些奖惩机制,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大锅饭”,难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与其他类别的期刊相比,高校学报编辑部明显地缺乏生气与活力。

(三)由于社会上学术理论刊物较少,一些社会上的职称稿、学位稿纷纷向高校学报扑来,影响了学报的稿件质量

高校及社会上一些单位职称热势头不减,又由于现行的职称评定的条件中有发表学术文章数量的规定,所以一些追求职称的人员将目光锁定高校学报。稿件质量可谓鱼目混珠,一大批劣稿也拿到学报发表以滥竽充数。另外,高校中的研究生及一些大学主要出于经济目的在地方上办的名目繁多的研究生班也要求学

员在毕业时有学术文章发表,于是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也把高校学报看做发表文章的主要阵地。从笔者审稿的情况看,正式研究生的稿件优劣参半,有些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水平,而所谓的在职研究生的稿件一般较差,但这部分人一般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往往利用各种渠道、人事关系使用浑身解数攻破学报在质量上设置的“城池”。目前,职称稿与学位稿委实给学报造成一定的压力,导致稿件质量下降。与其他办刊单位不同,高校人员生活、工作相对集中,抬头不见低头见,关系难以处理,坚持原则肯定会得罪人,会恶化工作、生存环境,在现在的社会风气下,高校学报常常无可奈何地拱手让一部分劣稿登堂人室。笔者所在省的省新闻出版部门聘请的报刊审读员不止一次地指出高校学报质量参差不齐,就连本省最有影响的学报也存在着刊发关系稿、人情稿的现象,对此,高校学报确有难言之隐,这种现象也令每一位有责任感的编辑心灵不安。

(四)有限的经费令高校学招捉襟见肘,制约着质量的提高

目前,在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切给学报的蛋糕一般仅限于解决温饱问题。每年拨经费30万元以上的学报寥寥无几,一般在10万元至20万元之间,还有的少于10万元。甚至主办单位分文不给,靠学报自筹自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经费的原因,高校学报出现以下尴尬的情况与处境。

一是稿酬较低,难以用高额稿费吸引作者。一些学报在付酬标准上远远低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出版文字作者报酬规定》的下限,面对社会文化生活类期刊的千字百元、千字千元的高额稿费,高校学报怎不汗颜。

二是在装帧印刷上,高校学报一般简单低档,成本较低。所有纸张内文用80克双胶纸算是上等了,几乎没有用铜版纸的。如果把财大气粗包装得雍容华贵的期刊比喻为白天鹅,朴素无华的高校学报则是丑小鸭,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三是没有一定的宣传经费,无法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难以在社会上宣传,树立自身形象,也难以扩大影响。在其他门类的期刊策划各种有益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时“,高校学报则为经费所困动弹不得,即便个别学报主办个会议也是以会养会,且范围极小。

四是为了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一些编辑部采用一些“暗度陈仓”的手段搞点创收,如收取版面费等。目前收取版面费已成为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知其不可丽为之的办法与行为。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是否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和党的宣传部门明示禁止的“有偿新闻”尚值得探讨,但不论如何,笔者认为高校学报的创收行为要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乃至法律,不能影响刊物的形象,不能侵犯作者的合法权益。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其运作机制不能游离于体制之外,应受到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校学报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何使之效益最大化,换言之使其如何最大限度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如何适应市场体制并如鱼得水、舒展自如,是一个题目并不新鲜但仍没有解决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