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季节性干旱共109页

合集下载

西南严重干旱区地下找水探索

西南严重干旱区地下找水探索

西南严重干旱区地下找水探索——云南省临沧市抗旱找水打井体会李守群1,王昆2(1.四川省地矿局九一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四川眉山 620010;2.眉山市国土资源局,四川眉山 620020)摘要:2009年初冬至2010年春未,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其中尤以广西、贵州、云南最为严重。

通过抗旱找水探采结合井的布井、施工全过程的总结,认为在实施干旱区地下找水时,应根据基础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结合地形地貌条件和当地居民缺水状况,以深度小于80m的浅井抽取地下水解决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水为宜。

关键词:旱灾;抗旱找水;布井;地下水1 前言从2009年初冬至2010年春未夏初,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其中尤以广西、贵州、云南最为严重。

为响应国土资源部的号召,四川省地矿局派遣其下属915队、909队、402队、109队与攀西地质大队组成了“云南抗旱找水打井突击队临沧片区分队”,并以915队牵头组成了片区抗旱找水打井指挥部。

临沧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全市国土面积24469km2,人口239.6万,是一个以汉族、彝族、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全市辖临翔区、云县、永德、凤庆、镇康四个县及双江、耿马、沧源三个民族自治县,共有77个乡镇897个村。

本次旱灾为百年一遇,旱期从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时间长达7个多月,旱区涉及临沧市七县一区(重点为镇康县、耿马县、永德县、凤庆县、沧源县和临翔区等五县一区)77个乡(镇、街道)897个村,涉及基本农田433,01万亩(其中成灾193.74万亩、绝收55.67万亩)、城乡居民135.8万人(占全市人口56.8%)、大牲畜31.25万头,水力发电减少7957.8万千瓦·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达23.11亿元。

2 临沧市地质环境条件简述2.1气象、水文基本特征临沧市属我国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变化不大。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灾情灾度评估小麦产量(万吨)与上年相比产量增减量(万吨)增减率1953长江以北及南方部分地区春旱、夏旱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

旱1828.11166.40%1955陕北、山西、广东、广西、福建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1343.27万公顷,成灾面积402.4万公顷。

大旱2296.6-36.7-1.57%1959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夏旱受灾面积338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117.33万公顷。

大旱2218.0-40.7-1.80%1960华北、长江中下游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5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200~330万公顷。

大旱2217.2-0.80.00%1961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春旱、夏旱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地区春旱受灾面积1666.67万公顷;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地区夏旱受灾面积3784.67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

大旱1425.1-792.1-35.73%1972北方大部、南方的湘、鄂、黔、桂、川春夏旱、伏旱受灾面积3069.93万公顷,成灾面积1360.53万公顷,粮食减产965万吨。

大旱3598.534110.47%1977冬小麦主产区和江南、华南、云南部分地区冬春旱、伏旱、秋旱华北、西北、华南大部冬春旱,鲁南、豫北、苏北、皖北秋冬春连旱。

据晋、冀、鲁、豫、陕、受旱面积1066.67万公顷,广东冬春旱严重,受旱面积126.67万公顷,损失稻谷60万吨;福建受旱面积31.53万公顷。

大旱4107.5-928.5-18.44%1978江淮流域、冀南、豫北及陕、晋、鲁等省部分地区春旱和夏旱受灾面积399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747.07万公顷。

损失粮食约100万吨。

大旱5384.01276.531.08%1986北方冬麦区大部、长江中下游部分及华南部分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3104.2万公顷,成灾面积1476.5万公顷。

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点与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点与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少地面水分流失情况,提升幼株等的存活情况.
3 植被恢复要点分析
干热河谷地区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植被等过
于稀疏,土壤过度 裸 露 且 水 土 流 失 问 题 严 峻. 除 此
之外,炎热以及干旱 等 天 气 也 影 响 了 植 株 等 的 生 长
以及存活 [6].故而针对干热河谷地区在植被恢复期
间,应当尤其关注 造 林 过 程 中 林 种 的 筛 选. 科 学 合
干旱现状,也没有对 基 于 灌 溉 方 式 规 避 干 旱 策 略 进
行深入探究.
2.
1 遴选适宜的林种
热带以及季节性干旱是干热河谷地区最为典型
的两个特点,故而 也 是 科 学 造 林 的 重 要 基 础. 针 对
干热河谷地区的植 被 恢 复 以 及 生 态 治 理 期 间,不 但
需要就乡土树种进 行 种 植,还 应 当 依 据 气 候 相 似 性
覆盖无疑是当下业内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干热河
谷地区的植被恢复,务 必 结 合 当 地 季 节 性 干 旱 以 及
热带性的生态环境 条 件,选 择 与 当 地 气 候 条 件 相 适
宜的林种,配合科学完善的植被恢复技术,有效恢复
当地植被生 态 [7].目 前,针 对 干 热 河 谷 地 区 植 被 恢
第 1 期(总第 170 期)
2021 年 02 月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Fo
r
e
s
tBy
GPr
oduc
tandSpe
c
i
a
l
i
t
nCh
i
na
yi
No
1(
To
t
a
lNo
170)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今年春天的高温少雨天气,更是加剧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

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旱情还在持续,我们的同胞还在受苦,对于我们来说,关注灾情的同时,还应主动去了解它的原因。

对此次大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其的反思。

一、自然原因1、极地涡旋出现反常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出现明显异常,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

特别是12月以后,这种异常特征更加明显,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被大范围的冷空气笼罩。

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广西上空大气结构,专家发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

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3、“世界屋脊”的影响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西南地区抗旱减灾实用技术

西南地区抗旱减灾实用技术

膜移栽增产 8 %。 . 同时该技术比全膜覆 9
盖每 亩节约成本 5 5元 ,农 民每 亩新增 纯收益 17 元 。 0. 8
2 术 简介 . 技
统栽培节 省 1%一1%的氮 肥投入 。 0 5
() 3 省种效果 本技术采用三 角型 稀植栽培 ( 大三围栽培 ) ,用种量不足
05g 省种 量 在 5%以 上 。 . , k 0
苗移栽于盖膜的边际 ,每垄 2行玉米 。
业科 学院土肥所
因此 , 又称为“ 膜侧栽培技术” 。
3 术来源 “ . 技 十五 ”6 83节水农业
二 、 米膜 侧 集 雨 节 水栽 培 技 术 玉
1 术功能和 用途 坡
专项“ 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 ( 简阳 ) 四Jl I 节水农业综合技 术集成 与示范” 课题资
西南丘陵 、 山区无水源保证和灌溉成本 高 的稻区 , 也特别 适用于冷 浸 田 、 泥 烂 田和荫蔽田。 2 _ 简介 技术 水稻覆膜节水抗 旱栽 培技术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技术 , 以节
累计降雨 2mm或 下透雨后 , 0 立即将幅 宽4 0—5c 的超微 膜盖在垄 面上 , 0m 并
水抗旱效果显著 。 () 2 节肥效果 分活性的提高和根系吸 收能 力的增强 ,
使肥料利用率明显 提高 , 覆膜栽培比传
覆膜条件下土壤养 保秧 提高灌溉水利用效 率。 () 3 实施精 量推 荐施肥 在肥料施 规范性的 开厢免耕, 促进 水在全 田的快速均 匀分
() 5 增产增收效果
由于地膜覆盖 栽培是三角型稀植栽培 的俗称 , 大面积 施 过 磷 酸 钙 5k 、 素 1 . g 原 粪 0g 尿 05 、 k
生产上我们提 倡每 亩栽 4 0 0窝左右 , 0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东北旱涝
西北风沙水土
低温灾害区
流失多灾区
西部地震
内蒙古暴 风雪灾害区
华北地震 旱涝重灾区
高寒灾害区
华东华南旱涝
西南地震
台风多灾区
山灾多发区
台湾多地震区
比较说明我国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自然 灾害的类型差异。
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 海水入侵、地震等灾害类型为主。 内地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 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类型为主。 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沙尘暴、 寒潮等灾害类型为主。 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类型为主。
青藏高原: 低温冻害 冰雹、地震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 季节性干旱(伏旱) 暴雨洪涝 热带风暴、台风 风暴潮、海啸等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种类多
干旱、暴雨、洪涝、热带风暴、龙卷风、
气象灾害 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风雪、寒潮、冷
害、霜冻、雹灾等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
地质灾害 塌陷、火山、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分布范围广
※地域差异大Biblioteka 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 损失大。 中部次之。 西部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时间上 ——有一定的周期性 ※空间上 ——分布很不均匀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说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的主要灾害有哪些?
我国八大自然灾害区
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质灾害 地震频发 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候灾害 暴雨洪涝
滑坡、泥石流
文灾害 太阳黑子增多
东北地区: 季节性干旱(冬春较重)、低温冻害 暴雨洪涝、森林火灾等

西南干旱_??????

西南干旱_??????

西南干旱
西南地区干旱是指中国西南地区长期缺乏降水水资源,导致土地和植被水分严重不足的现象。

西南干旱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其中以云南和贵州最为突出。

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天气系统影响:西南地区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山和高原地带,云雾频繁,气候湿润度低,降水相对较少。

同时,在夏季风较弱的情况下,气候干燥且缺乏有效的降水供应。

2. 地形和地势差异:西南地区地势高差大,从高山地区到盆地地区,地形起伏剧烈,地表水流很快,灌溉和水资源调控相对困难。

3.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重度开发和利用:近年来,随着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和城市用水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面临巨大压力。

西南地区干旱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缓解西南地区干旱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水资源的调节和利用力度,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

同时,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应对干旱的能力和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

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

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文明古国,气候变化是影响它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就是中国的干旱湿润分布图,用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分为四个大地带,即东部、西部、中部和南部。

东部地区图中标记为“东南湿润”,大致包括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等省份。

东部地区雨量充沛,多雾多霾,湿度较高,通常视作潮湿地区。

西部地区图中标记为“西北干旱”,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这一地区的气候总体上比较干燥,多为半沙漠化地带,受干旱影响比较大,也常被视作干旱地区。

中部地区被标记为“中原湿热”,主要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山东等省份。

由于其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多是湿热的,雨量充足,春秋季节的降雨较多,故被视作潮湿地带。

南部地区被标记为“南方干热”,主要包括广东、福建、海南、云南和广西等省份。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多雨,雨量从11月开始减少,从4月起一直持续到10月,以及7、8月高温高湿的特点,所以整个南部地区被视为干热地区。

在各大地区内部,气候还存在各种微小变化,如中国北部和东北大部分地区是冷干气候,而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比较温暖,雨量也比内陆地区多。

可以看出,在中国气候的分布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各个地区的气候都有不同的特点。

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多样性的国家,使中国人得以在更多的土地上生活、农耕和文化传承。

以上就是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气候差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多样性,使中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灿烂的国家。

我们可以从气候的变化中体会到一种不断变化的节奏,从古至今中国一直在变化,今天的中国距离几千年前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改变正是气候变化的象征,政府应该根据当前气候条件,更好地制定气候政策,积极做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准备,保护好我们的祖国,实现它的繁荣发展。

2011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

2011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

!"!#年$第%%卷$第&期!,!)!,+)$"##$!%%&'())*+,-./01-234+/15*K''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蓝天!""霍利微!!"王冀#"邓汗青'"王易)"柳春*"张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中国民航贵州空中交通管理分局"贵州贵阳((""!('#北京市气候中心"北京#"""',''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合肥!+""+#')江苏省气象台"江苏南京!#"""''*安徽省气象台"安徽合肥!+""+#'.无锡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江苏无锡!#%#"(!联系人"J !G 2E 3!"0/3D --0E 4#+B &0+,-!"#,!"'!"#收稿"!"#,!#"!"'接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M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X W #,"&'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S #)""!%&摘要$利用近+"2中国地面气象台站#)&)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同期C N 99的扩展重建%J )#B -&B &:B ,/-4#10,#B &==IV +*&海表温度资料和C 8J 7%C 89: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夏季%& '月&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极端偏少的特征"区域平均降水距平为.!)"G G "小于负两倍标准差"降水负异常极小值区域主要位于滇黔桂三地交界处(!"##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极端负异常与东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偶极型%C /1#"J 24#72,E F E ,==I 9W E $/3B "C J 7W &分布存在联系(将热带东北太平洋#,"Y /#!"Y O "(Y /!"Y C $海温负%正异常)中纬度北太平洋##("Y /#)"Y O "+)Y /%(Y C $海温正%负异常定义为C J 7W 负%正位相(C J 7W 负位相事件引起了热带中东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东风异常"并通过中纬度纬向东传波列引起远东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减弱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西南地区输送'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上述条件共同作用造成了!"##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极端负异常(关键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偶极型$$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以高原地形为主"靠近地球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同时"西南地区为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交汇区"使西南地区形成了干湿分明的立体气候%赵尔旭等"!"##&(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图#2&"这与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有关(西南地区旱季%##月至次年%月&"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Q /#(Q '西南地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Q /,(Q (其中夏季&.'月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总量的((Q /&(Q %秦剑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西南地区旱涝灾害频发(!"",.!"#!年"西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2持续干旱事件"不仅干季旱情严重"雨季降水较气候平均亦持续异常偏少%李鹏飞和赵听奕"!"#+'杨金虎等"!"#(&(其中!"##年夏季西南干旱为近+"2罕见"滇)黔)桂三地交界处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Q %图#*&"西南地区区域平均降水距平小于负!倍标准差. All Rights Reserved.$$!"!#年##月$第%%卷$第&期%图#,&(这次极端干旱事件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年夏季"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和西藏地区累计受灾人口+')&*+万人"#"+,*'万人)(+)*)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2#"%"G!"绝收((*"2#"%"G!%段海霞等"!"#!&(西南地区此次持续性干旱异常事件影响因子众多(有研究表明"海洋性大陆区域上空的异常垂直运动"可引起菲律宾附近的反气旋环流异常"西南地区西北风异常"并伴随对流层低层辐散异常"引起西南地区降水负异常%王晓敏等"!"#!&(热带西北太平洋非绝热加热异常亦可引起西南地区旱涝异常%吕纯月等"!"!#&(!"",.!"#!年夏季南印度洋持续偏暖也是西南地区夏季干旱的外部强迫因子之一%陶云等"!"#%&(!"",%!"#"年西南地区秋冬春连旱为该地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事件"这和孟加拉湾海区异常偏暖在西南地区引起的异常下沉气流有关%王嘉媛等"!"#(&(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大气环流异常及海气相互作用亦可对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中国气候异常产生影响(<"2E B#23+%!"#)&指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和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存在密切联系(较暖的北太平洋洋流可引起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偏多)西南地区降水偏少"反之亦然%<"2-5B#23+"!"#+&(胡杨等%!"#,&研究发现"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可通过调节中东太平洋和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 J C=N是热带太平洋重要的海气耦合现象"和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中国气候异常存在联系%王晓敏" !"#!'王旭栋等"!"#)'张梦珂和金大超"!"#,'钱代丽等"!"!#&(王晓敏等%!"#!&指出!"",%!"#"年西南地区秋冬春持续干旱事件和中部型J3C E_/事件影响下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有关(<"2-5B#23+ %!"#+&指出"西南地区秋季降水异常和J C=N存在联系(有研究表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可对J C=N 产生影响%W E-5B#23+"!"#("!"#)&(北太平洋经向模%C/1#"72,E F E,UB1E&E/-23U/&B"C7UU&是北太平洋区域重要的海气耦合现象%8"E2-52-&V E G/-#" !""%&"C7UU可通过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调节向热带太平洋的热量输送进而影响J C=N%9G2H2" !"#,&"C7UU亦可对东亚气候异常如热带气旋活动产生影响%O2-5B#23+"!"#,&(综上所述"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可对中国气候异常产生影响(而!"##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是否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联系"尚不清楚(二者若存在联系"是通过何种机制联系起来的/弄清该问题可为深刻理解西南地区夏季旱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线索('(资料和方法选取了中国地面气象台站#,',.!"#'年#)&)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其中西南地区涵盖(!个站点"还选用了同期C N99的扩展重建%J)#B-&B&:B,/-! 4#10,#B&==IV+*&水平分辨率为!*"Y2!*"Y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和C8J7%C89:水平分辨率为!*(Y2 !*(Y的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文中夏季为&.'月"异常场指各变量!"##年夏季均值与#,',.!"#'年夏季气候平均的偏差(采用I2(2H22-&C2(2G012%!""#&给出的公式计算波作用通量"在对数气压坐标中波作用通量% &的公式如下!)!"""D D%%;U&!./1;U(&1[%.<U;U1/1<U(&%.<U;U1/1<U(&1[%%<U&!1/1;U@&(其中!/1为准地转扰动流函数' U0%<U";U&为扰动准地转风' 0%?"[&为基本流场')表示以气压'下标(和@分别表示纬向和经向导数(在计算中"气候平均场是背景流场"相应的异常是与准稳态:/44*H波列有关的扰动(*(*K''年西南夏季降水异常西南地区气候平均夏季降水呈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型"夏季气候平均降水量介于%""/'""G G之间"其中降水极值超过'""G G"位于云南西南部分地区%图#2&(!"##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空间分布%图#*&显示"西南夏季降水负异常"下文所指西南区域为降水距平百分率小值区域%即云南东部)贵州南部和广西的西北部"图#*的矩形框区域&(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区域平均近+"2时间序列%图#,&可以发现"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其中!"世纪,"年代初前后降水呈振荡型"之后进入多雨期"!#世纪初夏季降水恢复振荡型(注意到"!"",.!"#+年西南夏季降水持续负异常"这和前人的研究结论%王晓敏等" !"#!'陶云等"!"#%&一致(其中降水负距平极值出现在!"##年"为.!)"*"G G"比历史同期降水均值偏少近一半(因为西南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及长期线性趋势"为研究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下文所用资料均已滤除了长期线性趋势和##2以上的年代际信号('!,. All Rights Reserved.蓝天"等!!"##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图#$#,',.!"#'年夏季%&.'月&气候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2'阴影"单位!G G '黑点表示测站&)!"##年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黑色矩形框内的中国区域为西南地区&以及#,',.!"#'年夏季西南地区平均降水距平的时间序列%,'单位!G G '虚线分别表示正)负一倍的标准差&M E 5+#$%2&=$2#E 23&E 4#1E *0#E /-/F ,3E G 2#/3/5E ,23G B 2-$1B ,E $E #2#E /-E -40G G B 1%F 1/G ;0-B #/90504#&F 1/G #,',#/!"#'%4"2&B &21B 24"0-E #4!G G 'S 32,(&/#41B $1B 4B -#4#2#E /-4&"%*&$B 1,B -#25B /F 40G G B 1$1B ,E $E #2#E /-2-/G 23H E -!"##%8"E -2^41B 5E /-E -#"B *32,(1B ,#2-53B E 4=/0#"D B 4#8"E -2&"2-&%,&#E G B 4B 1E B 4/FG B 2-40G G B 1$1B ,E $E #2#E /-2-/G 23H E -=/0#"D B 4#8"E -2F 1/G #,',#/!"#'%0-E #4!G G 'W /##B &3E -B 4E -&E ,2#B #2-&.#4#2-&21&&B LE 2#E /-1B 4$B ,#E LB 3H &+(海温异常#,',.!"#'年西南地区降水异常和同期海温异常的相关系数空间分布%图!2&显示"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北半球中纬度太平洋##("Y /#)"Y O "+)Y /%(Y C $海温异常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和热带东北太平洋#,"Y /#!"Y O "(Y /!"Y C $海温异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表征西南夏季降水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将热带东北太平洋与北半球中纬度太平洋区域平均海温异常差值定义为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偶极型%C /1#"J 24#72,E F E ,==I 9W E $/3B "C J 7W &指数%K C J 7W &(C J 7W 指数时间序列显示其和西南夏季降水具有较好的同位相变化关系%图!*&"二者相关系数为"*%%"可通过置信度为,(Q 的显著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西南夏季降水和北太平洋海温偶极型异常的关系(还注意到"!"##年夏季C J 7W 负异常"C J 7W 指数的值小于负!倍标准差(进一步分析!"##年夏季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图!,&发现"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正异常"表现为C J 7W 负位相的空间结构(为了揭示C J 7W 影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物理机制"并阐明!"##年C J 7W 负异常影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极端负异常的途径"下文将分析和C J 7W 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回答上述问题(-(水汽输送异常夏季气候平均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图+2&显示"水汽主要输送路径由南半球中纬度印度洋经非洲东海岸越过赤道后在科氏力作用下向东北方向经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南半岛输送至西南地区"且西南地区为水汽辐合区域(注意到"水汽由南印度洋输送至西南地区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北输送'另一支继续向东北输送"和北太平洋纬向拉长的反气旋式水汽输送合并(K C J 7W 回归的整层积分水汽通量及散度%图+*&显示"C J 7W 正位相时"热带中东太平洋存在异常向东输送的水汽通量"中高纬度北太平洋区域存在水汽气旋式异常输送"整个北太平洋存在水汽异常气,!,. All Rights Reserved.$$!"!#年##月$第%%卷$第&期图!$#,',.!"#'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异常与海温异常的相关系数分布%2'点阴影表示通过,(Q 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标准化的#,',.!"#'年夏季西南地区平均降水距平的年际分量时间序列%红色&和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偶极型%C J 7W &指数K C J 7W 的年际分量时间序列%蓝色&%*'虚线分别表示正)负一倍的标准差&以及!"##年夏季海温异常分布%,'单位!P &M E 5+!$%2&W E 4#1E *0#E /-/F ,/11B 32#E /-,/B F F E ,E B -#4*B #D B B -$1B ,E $E #2#E /-2-/G 23H E -=/0#"D B 4#8"E -22-&4B 2401F 2,B#B G $B 12#01B2-/G 23E B 4E -40G G B 1F 1/G #,',#/!"#'%W /#4"2&E -54E -&E ,2#B #"B L230B 4$244E -5#"B 4E 5-E F E ,2-,B #B 4#2#,(Q ,/-F E &B -,B 3B LB 3&"%*&4#2-&21&E K B &#E G B 4B 1E B 4/F #"B E -#B 12--023,/G $/-B -#/F G B 2-$1B ,E $E #2#E /-2-/G 23H E -=/0#"D B 4#8"E -2%1B &&2-&#"B E -#B 12--023,/G $/-B -#/F C /1#"B 24#72,E F E ,4B 2401F 2,B #B G $B 12#01B 2-/G 23H &E $/3B E -&B )%*30B &E -40G G B 1F 1/G#,',#/!"#'%W /##B &3E -B 4E -&E ,2#B #2-&.#4#2-&21&&B LE 2#E /-1B 4$B ,#E LB 3H &"2-&%,&&E 4#1E *0#E /-/F 40G G B 14B 2401F 2,B #B G $B 12#01B 2-/G 23H E -!"##%0-E #4!P &旋式输送(需要说明的是"西北太平洋亦可观测到水汽的异常反气旋式输送"其北侧向东的异常水汽通量增强了南亚地区输送至中国南方的水汽通量"且西南地区为水汽的异常辐合区"从而有利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产生(由!"##年夏季整层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异常场%图+,&可以发现"热带中东太平洋存在水汽异常的向西输送"西北太平洋存在水汽的异常气旋式输送"减弱了南亚地区向中国南方地区输送的水汽通量"且西南地区为水汽的异常辐散区域(水汽通量这样的异常输送"不利于西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大气环流异常由K C J 7W 回归的'(""72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图%2&可以发现"C J 7W 正位相时"中纬度北太平洋存在气旋式环流异常及位势高度负异常"热带中东太平洋西风异常"南亚至中国南海地区存在纬向拉长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和位势高度正异常(该反气旋环流异常北侧的西风异常增强了西南气流"有利于将暖湿气流输送至西南地区%图+*&(这说明"C J 7W 正位相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引起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辐散%图%*&)高层异常辐合%图%,&)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图%&&(此外还注意到"对流层低层远东地区存在异常气旋式环流和位势高度负异常%图%2&(K C J 7W 回归的("""72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图(&亦可观测到在远东地区存在这样的环流异常"!"""72也存在类似的配置%图略&(沿北半球中高纬度自北太平洋至远东地区存在*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异常波列结构"位势高度场上亦存在相应的正异常或负异常(这表明"C J 7W 还可能通过沿中纬度向下游传播的遥相关波列影响东亚大槽"进而调节西南夏季降水异常(对"+,. All Rights Reserved.蓝天"等!!"##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图+$夏季气候平均#"""/+"""72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箭矢'单位!(5-G .#-4.#&及其散度%阴影'单位!#".((5-4.#-G .!&%2&)K C J 7W 回归的整层水汽通量异常%箭矢'单位!(5-G .#-4.#&及其散度异常%阴影'单位!#".&(5-4.!&%*'点阴影和黑色箭头分别表示通过,(Q 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以及!"##年夏季异常的整层水汽通量%箭矢'单位!(5-G .#-4.#&及其散度%阴影'单位!#".((5-4.#-G .!&%,&M E 5++$%2&=0G G B 1,3E G 2#/3/5E ,23G B 2-#""".+"""72E -#B 512#B &D 2#B 1L2$/1F 30)%211/D 4'0-E #4!(5-G .#-4.#&2-&E #4&E LB 15B -,B %4"2&B &21B 24'0-E #4!#".((5-4.#-G .!&"%*&1B 51B 44E /-4/F D "/3B 32HB 1D 2#B 1L2$/1F 30)2!-/G 23H %211/D 4'0-E #4!(5-G .#-4.#&2-&E #4&E LB 15B -,B2-/G 23H %4"2&B &21B 24'0-E #4!#".&(5-4.!&/-#/K C J 7W %W /#4"2&E -542-&*32,(211/D 4E -&E ,2#B #"B L230B 4$244E -5#"B 4E 5-E F E ,2-,B #B 4#2#,(Q ,/-F E &B -,B 3B LB 31B !4$B ,#E LB 3H &"2-&%,&2*-/1G 23D "/3B32HB 1D 2#B 1L2$/1F 30)%211/D 4'0-E #4!(5-G .#-4.#&2-&E #4&E LB 15B -,B%4"2&B &21B 24'0-E #4!#".((5-4.#-G .!&E -40G G B 1!"##流层中下层"菲律宾周围至远东地区这种异常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表现出东亚!太平洋%J 24#94E 2!72,E F E ,"J 97&%太平洋!日本%72,E F E ,!;2$2-"7;&型遥相关%A 02-5"#,')'C E ##2"#,')&波列结构"只是位置略有偏移(远东地区气旋式环流异常可增强其南侧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即增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而影响西南夏季降水异常(!"##年'(""72位势高度场和异常风场%图&2&显示"!"##年夏季"中纬度北太平洋存在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及位势高度正异常"热带中东太平洋东风异#+,$$!"!#年##月$第%%卷$第&期图%$K C J 7W 回归的'(""72位势高度场%阴影'单位!&25$G &和风场%箭矢'单位!G -4.#&%2&)'(""72速度势%阴影'单位!#"(G !-4.#&和辐散风%箭矢'单位!G -4.#&%*&)!"""72速度势%阴影'单位!#"(G !-4.#&和辐散风%箭矢'单位!G -4.#&%,&以及("""72垂直速度%&'阴影"单位!#".+72-4.#&M E 5+%$:B 51B 44E /-4/F %2&'(""725B /$/#B -#E 23"B E 5"#F E B 3&%4"2&B &21B 24'0-E #4!&25$G &2-&D E -&F E B 3&%211/D 4'0-E #4!G -4.#&"%*&'(""72LB 3/,E #H $/#B -#E 23%4"2&B &21B 24'0-E #4!#"(G !-4.#&2-&&E LB 15B -#D E -&%211/D 4'0-E #4!G -4.#&"%,&!"""72LB 3/,E #H $/#B -#E 23%4"2&B &21B 24'0-E #4!#"(G !-4.#&2-&&E LB 15B -#D E -&%211/D 4'0-E #4!G -4.#&"2-&%&&("""72LB 1#E ,23LB 3/,E #H %4"2&B &21B 24'0-E #4!#".+72-4.#&/-#/K C J 7W常"西北太平洋存在纬向拉长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和位势高度负异常(该气旋环流异常北侧的东风异常削弱了西南气流"不利于将暖湿气流输送至西南地区%图+*&(同时"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辐合%图!+,蓝天"等!!"##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图($KC J7W回归的("""72位势高度场%阴影'单位!&25$G&和风场%箭矢'单位G-4.#&M E5+($:B51B44E/-4/F("""725B/$/#B-#E23"B E5"#F E B3&%4"2&B&21B24'0-E#4!&25$G&2-&D E-&F E B3&%211/D4'0-E#4!G-4.#&/-#/KC J7W&*&)高层异常辐散%图&,&)受异常上升气流控制%图&&&"而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散)高层辐合)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图&,&(!"##年("""72风场及位势高度异常场%图)2&显示"自北太平洋至远东地区沿中高纬度存在*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异常波列结构及相应的位势高度异常(增强了远东地区的位势高度异常及反气旋环流异常"从而减弱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上述环流异常均不利于西南地区降水的产生(由!"##年夏季("""72涡度异常和波作用通量%图)*&可以发现":/44*H波能量由中纬度北太平洋自西向东沿北半球中高纬传播"在远东地区为能量的辐合区域"引起该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和反气旋环流异常(远东地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则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西南地区输送%图+,&(!"##年C J7W引起的上述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西南地区降水的产生(&(结论和讨论利用站点降水资料)海温资料和大气再分析资料"揭示了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和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并阐明了!"##年夏季期间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西南地区降水异常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极端偏少的特征"区域平均降水距平为.!)"G G"比历史同期降水均值偏少近一半(降水负异常极小值区域主要位于滇)黔)桂三地交界处(!&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和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显著的偶极型相关关系"即和热带东北太平洋#,"Y/#!"Y O"(Y/!"Y C$呈正相关)和北半球中纬度太平洋##("Y/#)"Y O"+)Y/%(Y C$地区的海温呈负相关关系"将热带东北太平洋与北半球中纬度太平洋区域平均海温异常差值定义为东北太平洋偶极型指数%KC J7W&(!"##年KC J7W的值小于负!倍标准差"C J7W 表现为负位相的空间结构"即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正异常(+&C J7W负位相时"热带中东太平洋存在向西异常输送的水汽通量"西北太平洋存在气旋式的异常水汽输送"减弱了夏季西北太平洋气候态的反气旋式水汽输送"向中国南方地区输送的水汽减弱"同时西南地区为水汽异常辐散区域"不利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产生(%&!"##年夏季期间C J7W负位相"引起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存在纬向拉长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和位势高度负异常"该气旋环流异常北侧的东风异常削弱了中国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中层:/44*H波能量由中纬度北太平洋自西向东沿北半球中高纬传播"在远东地区为能量的辐合区域"引起该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和反气旋环流异常(远东地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亦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西南地区输送%图'&"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散)高层异常辐合"受下沉气流控制(上述条件共同作用"引起!"##年夏季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少(需要说明的是"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经向模%C/1#"72,E F E,UB1E&E/-23U/&B"C7UU'8"E2-5 2-&V E G/-#"!""%&是北太平洋区域的主要模态之一(本文所提出的C J7W现象和C7UU是否存在联系/还注意到"尽管热带中东太平洋存在西风异常%图%2&"且热带西太平洋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热带东太平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图%*),&"表现出J C=N的大气环流特征(但是C J7W和同期==I的相关%图!2&显示"C J7W现象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并无显著相关(有研究表明"C7UU可对J C=N产生影响%9G2H2"!"#,&"而C J7W是否可通过影响++,. All Rights Reserved.$$!"!#年##月$第%%卷$第&期图&$!"##年异常的'(""72位势高度%阴影'单位!&25$G &和风场%箭矢'单位!G -4.#&%2&)'(""72速度势%阴影'单位!#"(G !-4.#&和辐散风%箭矢'单位!G -4.#&%*&)!"""72速度势%阴影'单位!#"(G !-4.#&和辐散风%箭矢'单位!G -4.#&以及("""72垂直速度%&'阴影"单位!#".+72-4.#&M E 5+&$9*-/1G 23%2&'(""725B /$/#B -#E 23"B E 5"#%4"2&B &21B 24'0-E #4!&25$G &2-&D E -&F E B 3&%211/D 4'0-E #4!G -4.#&"%*&'(""72LB 3/,E #H $/#B -#E 23%4"2&B &21B 24'0-E #4!#"(G !-4.#&2-&&E LB 15B -#D E -&%211/D 4'0-E #4!G -4.#&"%,&!"""72LB 3/,E #H $/#B -#E 23%4"2&B &21B 24'0-E #4!#"(G !-4.#&2-&&E LB 15B -#D E -&%211/D 4'0-E #4!G -4.#&"2-&%&&("""72LB 1#E ,23LB 3/,E #H %4"2&B &21B 24'0-E #4!#".+72-4.#&E -!"##J C =N 进而影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亦不清楚(C J 7W 通过影响北半球中纬度遥相关波列影响远东地区位势高度异常"并调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而北半球沿中纬度传播的遥相关是否和环球遥相关%8R I '@0/B #23+"!"!"&存在联系尚不清楚(上述问题均有待进行深入研究(%+,蓝天"等!!"##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图)$!"##年夏季("""72异常位势高度场%阴影'单位!&25$G&和异常风场%箭矢'单位!G-4.#&%2&以及涡度异常%阴影'单位!#"&4.#&和波作用通量%箭头'单位!G!-4.!&%*&M E5+)$%2&("""722*-/1G235B/$/#B-#E23"B E5"#F E B3&%4"2&B&21B24'0-E#4!&25$G&2-&2*-/1G23D E-&F E B3&%211/D4'0-E#4!G-4.#&"2-&%*&L/1#E,E#H2-/G23H%4"2&B&21B24'0-E#4!#"&4.#&2-&D2LB2,#E/-F30)%211/D4'0-E#4!G!-4.!&E-40G!G B1!"##图'$!"##年夏季C J7W异常影响大气环流机制M E5+'$UB,"2-E4G/F C J7W2-/G23H2F F B,#E-52#G/4$"B1E,,E1,032#E/-E-40G G B1!"##参考文献%%232425627&9G2H2W;"!"#,+I"B72,E F E,G B1E&E/-23G/&B2-&J C=N!21B LE B D#;$+801183E G8"2-5B:B$"(%%&!!,&!+")+&/E!#"*#"")%4%"&%#!"#,!""#%!!)+8"E2-5;8A"V E G/-#W;"!""%+9-23/5/0472,E F E,2-&9#32-#E,G B1E&E/-23G/&B4/F#1/$E,232#G/4$"B1B!/,B2-L21E2*E3E#H#;$+;83E G2#B"#)%!#&!%#%+!%#('+&/E!#"*##)(%.,3E%,(+*#+W E-5:X"@E;7"I4B-5>A"B#23+"!"#(+I"B V E,#/1E2G/&B E-#"B C/1#"72,E F E,3E-(E-5B)#12#1/$E,234B23B LB3$1B4401B L21E2#E/-4#/J C=N#;$+;R B/!$"H4:B4!9#G/4"#!"%#&!!)!%(+&/E!#"*#""!%!"#%;W"#+W E-5:X"@E;7"I4B-5>A"B#23+"!"#)+;/E-#E G$2,#/F C/1#"2-&=/0#"72,E F E,B)#12#1/$E,232#G/4$"B1E,L21E2*E3E#H/-#"B/-4B#/F J C=N B LB-#4 #;$+;R B/$"H4:B4!9#G/4"#!!%#&!!),!!,'+&/E!#"*#""!%!"#&;W"!(("!+段海霞"王素萍"冯建英"!"#!*!"##年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干旱气象"+"%#&!#+&!#%)+$W02-A T"O2-5=7"M B-5;>"!"#!+C2!#E/-23&1/05"#4E#02#E/-2-&E#4E-F30B-,B2-&,204B4E-!"###;$+;91E&UB#B/1"+"%#&!#+&!#%)+%E-8"E-B4B&+胡杨"金大超"米热阿衣-台来提"!"#,*#,,#和#,,%年南京夏季降水异常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成因#;$+大气科学学报"%!%%&!((!!(&#+$A0>";E-W8"UE1B2HE-I"!"#,+:B32#E/-4"E$/F C2-.E-540G G B1$1B,E$E#2#E/-2-/G23H2-&40*#1/$E,23C/1#"B24#72,E F E,==I9(+,. All Rights Reserved.$$!"!#年##月$第%%卷$第&期E-#,,#2-&#,,%2-&E#4,204B4#;$+I12-49#G/4=,E"%!%%&!((!!(&#+&/E!#"*#+')'%.+,-(E+&'())*+!"#'"+!,""#+%E-8"E-B4B&+ A02-5:"@E O"#,')+6-F30B-,B/F"B2#4/01,B2-/G23H/LB1#"B#1/$E,23D B4#B1-72,E F E,/-#"B40*#1/$E,23"E5"/LB1J24#94E2#8$%%8/-F/-#"B5B-!B123,E1,032#E/-/F J24#94E2+8"B-5&0!8"E-B4B9,2&B G H/F=,E B-,B4!%"!(#+李鹏飞"赵昕奕"!"#+*!"",.!"##年中国西南五省的降水异常#;$+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7M"<"2/T>"!"#++ 9-23H4E4/-#"B$1B,E$E#2#E/-2-/G23E B4E-4/0#"D B4#/F8"E-2F1/G!"",#/!"###;$+9,#2=,E C2#]-E L7B(E-"%,%&&!#"'+!#",)+&/E!#"*#+!",%.+"%),!'"!+*!"#+*#%++%E-8"E-B4B&+@0/U"@20C8"<"2-5O"B#23+"!"!"+=0G G B1"E5"#B G$B12#01B B)#1B G B4/LB18"E-23E-(B&#/#"B72,E F E,G B1E&E/-23G/&B#;$+;83E G2#B"++%#%&!(,"(!(,#)+&/E!#"*##)(%.,3E!&!#,!"%!(*#+吕纯月"管兆勇"黄垭飞"!"!#*#,&#.!"#'年西南地区夏季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大气科学学报"%%%%&!()+!('%+$@a8 >"R02-<>"A02-5>M"!"!#+V21E2#E/-,"212,#B1E4#E,4/F40G G B1&1/05"#E-=/0#"D B4#8"E-22-&E#41B32#E/-4"E$D E#",E1,032#E/-2-/G23E B4F1/G#,&#2-&!"#'#;$+I12-49#G/4=,E"%%%%&!()+!('%+&/E!#"*#+')'%.+,-(E+&'())*+!"!#"##%""#+%E-8"E-B4B&+C E##2I"#,')+8/-LB,#E LB2,#E LE#E B4E-#"B#1/$E,23D B4#B1-72,EF E,2-&#"B E1E G$2,#/-#"B C/1#"B1-A BG E4$"B1B40G G B1,E1,032#E/-#;$+;UB#B/1=/,;2!$2-"&(%+&!+)+!+,"+钱代丽"管兆勇"徐菊艳"!"!#+基于热带印!太海温异常主要模态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预测模型构建#;$+大气科学学报"%%%+&!%"(!%#)+ X E2-W@"R02-<>"T0;>"!"!#+71B&E,#E/-G/&B34F/140G G B1#E G B OB4#B1-72,E F E,=0*#1/$E,23A E5"*24B&/-#"B3B2&E-5==I9G/&B4E-#"B#1/$E,236-&/!72,E F E,4B,#/1#;$+I12-49#G/4=,E"%%%+&!%"(!%#)+&/E!#"*#+')'%.+,-(E+&'())*+!"!""++#"#"+%E-8"E-B4B&+秦剑"琚建华"解明恩"#,,)+低纬高原天气气候#U$+北京!气象出版社!#")!##)+$X E-;";0;A"T E BU J"##,)+@/D32#E#0&B$32#B20D B2#"B12-& ,3E G2#B#U$+S B E.E-5!8"E-2UB#B/1/3/5E,2371B44!#")!##)+%E-8"E-B4B&+I2(2H2?"C2(2G012A"!""#+9F/1G032#E/-/F2$"24B!E-&B$B-&B-#D2LB!2,#E LE#H F30)F/14#2#E/-21H2-&G E512#/1H'024E5B/4#1/$"E,B&&E B4/-2K/-23!3H L21HE-5*24E,F3/D#;$+;9#G/4=,E"('%&&!&"'!&!)+&/E!#"+##)(%#(!"!"%&,%!""#&"('5"&"'!2F/2$E3!+"+,/'!+陶云"张万诚"段长春"等"!"#%+云南!"",.!"#!年%年连旱的气候成因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2/>"<"2-5 O8"W02-88"B#23+"!"#%+83E G2#E,,204B4/F,/-#E-0/04&1/05"#/LB1>0--2-71/LE-,B F1/G!"",#/!"#!#;$+;>0--2-]-E L C2#=,E J&"+&%&&!'&&!')%+%E-8"E-B4B&+O2-58"O2-5S"82/;"!"#,+]-$1B,B&B-#B&C/1#"B1-A B G E4$"B1B#1/$E,23,H,3/-B5B-B4E4E-!"#'4"2$B&*H40*#1/$E,23D21G E-5E-#"B C/1#"72,E F!E,2-&#"B C/1#"9#32-#E,#;$+R B/$"H4:B4@B##"%&%!!&!#++!)!#+++)+&/E!#"*#"!,%!"#,53"'(%"&+. All Rights Reserved.王嘉媛"胡学平"许平平"等"!"#(+西南地区!次秋冬春季持续严重干旱气候成因对比#;$+干旱气象"++%!&!!"!!!#!+$O2-5;>"A0T7"T07 7"B#23+"!"#(+8/G$212#E LB2-23H4E4/F,3E G2#E,,204B2*/0##D/,/-#E-0/044B LB1B&1/05"#B LB-#4E-4/0#"D B4#8"E-2#;$+;91E&UB#B/1"++%!&!!"!!!#!+&/E!#"*##)((%.+E44-+#""&!)&+,%!"#(&!"!!"!"!+%E-8"E-B4B&+王晓敏"!"#!+中国干旱化趋势及西南极端干旱成因研究#W$+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O2-5TU"!"#!+W1HE-5#1B-&/LB18"E-22-&#"B$/44E!*3B,204B4/F B)#1B G B&1/05"#E-=/0#"D B4#8"E-2#W$+C2-.E-5!C2-.E-5]-E LB14E#H/F6-F/1G2#E/-=,E B-,B`I B,"-/3/5H+%E-8"E-B4B&+王晓敏"周顺武"周兵"!"#!*!"",%!"#"年西南地区秋冬春持续干旱的成因分析#;$+气象"+'%##&!#+,,!#%")+$O2-5T U"<"/0=O"<"/0S"!"#!+82042#E LB2-23H4E4/F,/-#E-0/04&1/05"#E-=/0#"D B4#8"E-2F1/G20#0G-!"",#/4$1E-5!"#"#;$+UB#B/1U/-"+'%##&!#+,,!#%")+%E-8"E-B4B&+王旭栋"管兆勇"周游"!"#)+夏半年热带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对同期中国东部降水的共同影响#;$+大气科学学报"%"%&&!)+)!)%'+$O2-5T W"R02-<>"<"/0>"!"#)+8/G*E-B&E-F30B-,B4/F#1/$E,23,B-#12372,E F E,==I92-&#1/$E,236-&E2-N,B2-S24E-U/&B/-$1B,E$E#2#E/-E-J24#B1-8"E-2&01E-540G G B1"23F!HB21#;$+I12-49#G/4=,E"%"%&&!)+)!)%'+&/E!#"*#+')'%.+,-(E+&'())*+!"#&"##'""#+%E-8"E-B4B&+杨金虎"张强"王劲松"等"!"#(+近&"年来西南地区旱涝变化及极端和持续性特征认识#;$+地理科学"+(%#"&!#+++!#+%"+$>2-5;A"<"2-5X"O2-5;="B#23+"!"#(+J)#1B G B2-&$B14E4#B-#F B2#01B/F&1/05"#2-&F3//&/F=/0#"D B4#8"E-2E-$24#&"HB214#;$+=,E R B/51=E-"+(%#"&!#+++!#+%"+&/E!#"*#+!%,%.+,-(E+454+!"#(*#"*"#)+%E-8"E-B4B&+赵尔旭"赵刚"琚建华"等"!"##+热带季风气团的活动对云南雨季的影响#;$+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JT"<"2/R";0;A"B#23+"!"##+6G$2,#4/F2,#E LE#H/F#1/$E,23G/-4//-2E1G244/-#"B12E-H4B24/-/F>0--2-#;$+;>0--2-]-E L C2#=,E"++%%&!%!'!%++"%+'+%E-8"E-B4B&+<"2E;"A02-5;"=0S"B#23+"!"#)+6-#B-4E#H!21B2!&012#E/-2-23H4E4/F&1/05"#4E-8"E-2#,&".!"#+#;$+83E G W H-"%'%#%!&!#(#!#&'+<"2-5U;"A B;>"O2-5S@"!"#++J)#1B G B&1/05"#,"2-5B4E-=/0#"D B4#8"E-2F1/G#,&"#/!"",#;$+;/01-23/F R B/512$"E,23=,E B-,B4"!+%#&!+!#&+张梦珂"金大超"!"#,*!"#(年夏季东亚和南亚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大气科学学报"%!%(&!)%(!)(%+$<"2-5U ";E-W8"!"#,+:B32#E/-4"E$/F J24#2-&=/0#"94E240G G B1$1B,E$E#2#E/-2-/G23E B4D E#"#1/$E,2372,E F E,==I9E-!"#(2-&E#4G B,"2-E4G4#;$+I12-49#G/4=,E"%!%(&!)%(!)(%+&/E!#"*#+')'%.+,-(E+&'())*+!"#,"+!!""#+%E-8"E-B4B&+&+,。

中国气候干湿季风区气候类型自然灾害+

中国气候干湿季风区气候类型自然灾害+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1.夏季全国普 遍高温使需热较 多的作物 — 水稻、 玉米种植地区大 大向北扩展。 2.雨热季节配 合好,有利于树 木、牧草、农作 物生长。
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 殖生长,使我国农作 物及动植物资源极其 丰富。有利于开展多 种经营,使地域文化 各具特色
我国位于亚 洲东部,太 平洋西岸。 海陆热力差 异显著,季 风盛行。
四、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 1、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 海陆位置-海陆热力差异产生冬 夏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2、气候复杂多样 成因:我国跨纬度大而有多个温度带, 距海洋远近差异大而有多个干湿地区, 以及地形地势、气温降水组合不同,形 成不同的气候类型,还有自然灾害等。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1.降水过分集 中在夏季,造 成夏涝、春旱 现象严重 2.降水年际变 化大,水旱灾 害多。 3.寒潮带来严 寒、大风、霜 冻等恶劣天气 ,台风造成水 灾、风灾。
气 候 复 杂 多 样
有多种多样的温
度带(五个温度 带和一个高原气 候区)和干湿地 区(四类)
1.跨纬度 多。 2.东西距 海洋远近不 同。
练习: 新疆西北部有半干旱区分布 受来自大西洋气流影响 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四类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 mm
湿 润 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秦-淮以南、青藏高原 东南部、内蒙古东北 部、东北三省东部
植被
土地利用
>800 降 > 蒸
森林
水田
(2)四类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 mm
半 湿 润
干湿状况
大 兴 安 岭
贺 兰 阴山 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 唐古拉山

自然灾害概论——干旱

自然灾害概论——干旱

干旱带来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活动
02 畜牧业
难以解决畜牧饮水的问题,受灾畜牧长期处于缺水的状态,可使 畜牧造成掉膘体弱,母畜流产,严重时会造成疫病,畜牧大量死亡, 畜牧业总产值降低。
渔业 03
干旱年份降水少,使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流入海中的淡水 和饲料减少,使海水的盐度增加,水温增高而影响水产品的产量。
谢谢倾听!
干旱实例分析 (一)自然因素
移民就食
与自发形成的流民潮不同, 移民是历代政府组织受灾民 众到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就食 的一种救灾方式,这在汉魏 以后比较常见
如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 “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 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 及橐驼供驾挽耕载。诏听民 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 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 遣使者时省察焉。”(《魏 书·食货志》)
干旱与旱灾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在某一时段内, 通常是30天以上的时段,降水量比常年同 期的平均状况偏少。
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 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 常而导致旱灾。
干旱类型
世界气象组织承认以下六种: 1.气象干旱:持续的不正常的干燥天气导致缺水,而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
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 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 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交通运输业 05
降水量减少,江河水量偏低,当河道水位不及通航水深时,也 可能会出现船舶搁浅事件,严重影响正常的水上交通运输。

西南干旱原因及解决措施

西南干旱原因及解决措施

西南干旱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自然和人为角度分析)
自然原因:①当西南季风来得晚,去得早,或者风力较小时,我国西南各省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今年尤为严重。

②我国西南地区以流水侵蚀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降雨之后,在地表无法积水,积水会很快渗入地下流走。

③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渡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恢复,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

这样就形成了干热河谷,这往往会伴随着一种自然现象——焚风。

一旦有焚风过境,气候将变得炎热而干燥,强大的焚风亦可造成干旱。

④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南海、中南半岛到西印度洋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以及云南地区的暖湿气团活动,导致降水偏少。


人为原因:1、森林植被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水雾蒸发量不足,因而严重影响降水,
这是形成干旱的根本原因;2、已有的水利设施在前几十年的开发中被严重破坏,这些年基本没新建、也很少维修,库容量由于淤积在急剧减少,形成涝时,分洪量不行,旱时,储水量不足,这是大面积干旱来了束手无策,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

防治措施:1、尽可能的情况下增加人工降雨,遏制旱情恶化;2、暂时性跨区域调水等,已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
长远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土蓄水;2、新建或修葺储水工程,调节降雨量季节性分配不均问题;3,修造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地区分配不均问题;4、提高人民节水意识,在干旱年代或季节期间尽可能地减少用水量。

等等。

初二地理知识点: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灾害

初二地理知识点: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灾害

初二地理知识点: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灾祸初二地理知识点: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灾祸我国是旱涝灾祸许多的国家,黄淮海平原尤其突出。

以鲁西北地域为例,据史料剖析,鲁西北地域自13 世纪末以来的 700 年间,共出现大小旱年 350 年,大小涝年 166 年 (不包含黄河决堤造成的 100 余次洪灾 )。

从 1951 年到 1991 年这40 年中,鲁西北地域共有旱年20 年,涝年 11 年。

旱灾是一种积累性的渐变灾祸,一般由两个以上季节性干旱或季节性连旱构成 ;涝灾主要由暴雨惹起,带有突发性,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常常更加严重。

降水季节分派不匀和年际变化大,是致灾的主要原由,地形条件和水利设备则是成灾大小的决定要素。

鲁西北地域6~ 8 月降水约占整年雨量的70%,而 3~ 5 月降水只占整年的 13% 左右,因此易造成春旱夏涝。

暴雨强度大和次数多是洪涝灾祸的主要原由,而干旱年常常整年无暴雨出现。

农作物因降水量不可以知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的最低需求,就会出现减产。

据剖析,正常降水年,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生长久的降水量基本能知足需要 ;棉花生长久的降水量能知足需要量的 65%~74%;而小麦生长久缺水严重,是受干旱威迫最大的作物,也是增补浇灌的要点作物。

为认识决农业生产的干旱问题,我们兴建了大批的水利工程,并有相应的减少作物生理干旱和保蓄土壤水分的技术措施,做到天旱地不旱,将旱情损失渐渐减少,粮食产量不停提升。

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盐碱地是在天气、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土壤中的盐分根源于岩石矿物风化,在随水运动的过程中,使土壤母质及地下水中都含有必定盐分。

当水盐聚集于土体即产生积盐,水盐从土体中排出则发生脱盐。

盐碱地的形成是土体积盐与脱盐互相作用的结果。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散布面积较广,在冲积平原上,盐碱地多呈斑块状散布,土壤盐分含量稍低,但表聚性强,干湿季节变化显然,盐分构成比较复杂,除氯化物、硫酸盐之外,局部还含有苏打。

西南地区近年特大干旱灾害的启示与对策

西南地区近年特大干旱灾害的启示与对策
本 情 况 , 别是 近 几 年 特 大干 旱 暴 露 出 的 问题 , 面 分 析 了 干旱 灾 害 的成 因及 其 所 带 来 的 启 示 , 加 快 水利 基 特 全 从 础 设 施 建 设 、 强 生 态环 境 保 护 、 加 完善 抗 旱 非 工 程 措 施 、 化 水 利 管 理 等 4个 方 面 提 出 了对 策 措 施 , 强 以提 高抗 御 干 旱 灾 害的 能 力 ,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水 利 支 撑 和 保 障 。 为 关 键 词 : 大 干 旱 灾 害 ; 因 分 析 ; 策 措 施 ;水 利 工 程 ;西 南 地 区 特 成 对
收 稿 日期 :0 0—0 21 8—3 O
1 . % ; 食产 量 86 3万 t 占全 国 的 1 . % 。 12 粮 7 , 64
2 干旱基本情况
2 1 干旱 季 节 性 分 布 .
地貌 复杂 多样 , 以高 原 山地 为 主 , 、 ( 地 ) 嵌其 谷 坝 盆 镶
中 , 中山地 、 陵 约 占总 面积 的 9 % , 地 、 其 丘 2 谷 盆地 仅
1 2 社 会 经 济 .
西 南 5省 ( 、 ) 地级 行 政 区 6 区 市 辖 1个 、 县级 行 政 区 5 9个 。2 0 4 0 8年 区域 内总人 口 2 2 5 l7万 人 , 占全 国
水平 的 6 % ; 地面 积约 18 0万 h 其 中农 田有 效 0 耕 5 m,
灌溉 面 积 6 1 5 万 h 分 别 占 全 国 的 1 . % 和 5. m , 52
河流具 有 河谷深 切 、 降大 、 量 丰 富 、 沙 量 低 和 岩 比 水 含 溶地 区地 下伏 流普遍 发 育 的特点 。 区域 内水 资 源总 量 丰富, 季节 性变 化大 , 当地水 资源 总 量 83 7亿 m , 4 占 全 国的 2 . % 。区域 内水 能资 源 富 集 , 能 资源 理论 94 水 蕴藏 量约 3 1 k 占全 国的 4 % , . 亿 W, 4 可用 于 经济 开 发 的装 机 容 量 约 2 5亿 k , 发 电 量 约 9 1 . W 年 . 9万 亿

2024年西南旱情心得体会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2024年西南旱情心得体会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2024年西南旱情心得体会及其相关问题分析2024年西南旱情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干旱灾害,给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我在西南地区亲身经历了这场干旱,深刻地感受到了干旱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对干旱背后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首先,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我所在的地区是农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带,干旱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限,大面积的农田受灾。

由于缺水,许多农民无法正常灌溉,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

这对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粮食供应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其次,干旱对水资源利用带来了重大挑战。

在干旱期间,水资源供应十分紧缺,城市供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都缺乏足够的水源保障。

这导致了供水紧张、水价上涨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同时,水资源的短缺也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干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所在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干旱导致湿地干涸、植被枯萎、生物物种减少等情况,生态系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对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产业带来了冲击。

与此同时,干旱背后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是气候变化问题。

科学家已经表明,气候变暖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气候变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使得干旱灾害成为一种常态。

其次是水资源管理问题。

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并不高,且存在部分地区过度开发的情况,这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另外,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这也导致了干旱影响的不平衡性。

最后是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不足,灌溉设施老化等问题,使得农田灌溉能力不足,面对干旱的抗旱能力较弱。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认为应当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划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权和水资源保护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源地的环境。

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一、干旱灾害及其分类干旱灾害是指在足够长的时期内,因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份亏损,河川流量减小,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结果是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蓄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

从学科观点看,干旱可分为四大类: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二、干旱产生的原因干旱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系统相联系。

除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戈壁、沙漠地区)造成当地缺水少雨之外,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而大气环流异常,海气和陆气相互作用会导致降雨偏少,蒸发加剧,这是干旱发生的根本原因。

干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

一般将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毫米至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

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

三、我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征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区域、季节和年际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1、干旱灾害季节性强从季节分布上看,我国的旱灾主要类型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其中春旱灾害最为严重,主要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上游和云贵高原也时有发生。

2、干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干旱地区具有面积广,分布不均,且地域差异大等特点。

严重的干旱区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浙、赣南部与两广北部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和滇中地区。

近50年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有五个明显的干旱中心:东北干旱区,主要集中在4~8月的春夏季节;黄、淮海干旱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流域地区,以7~9月出现干旱几率最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出现在秋末、冬季及前春;西南地区干旱的范围较小,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

浅析中国2010年西南大旱的原因及避旱减灾措施

浅析中国2010年西南大旱的原因及避旱减灾措施

因干旱全省农业直接经 济损失超过127.88亿元
贵州
88个县(市、区)中84个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人口1728万人;557万 特大干旱, 80年一遇 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12.9万人需口粮救济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 28.77亿元
广西
严重干旱
13个市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1126.38万亩,因旱导致218.12万 人、111.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送水度日的人数为31.86万人 截至3月16日,旱灾造成四川省13个市州55个县市区616万人受灾, 131万人饮水发生困难。

14
谢谢!
15
11
水污染严重
12
应对措施



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科学的水源工程规划。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保护植被,严禁乱砍乱伐,恢复原生态林和人工种植森林。 依法管水。尽快建立健全较完整的保护水资源的法律体系 。 发展节水站略。依靠科学进步,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灌溉 水利用率,推广渠道防渗技术。搞好工业节水,搞好城市节水和 污水净化等方面的工作。 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强化旱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7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降水持续偏少
蓄水少
气温持续偏高高,蒸发大
印度季风势力弱, 水汽无法输送进来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蓄不住 雨季降水偏少,库塘蓄水不足
全球气候变暖
8
喀斯特地貌
9
上游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导致来水少
10
植被是最天然的水储备库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人 们乱砍乱伐,导致生态 环境破坏严重,进而引 起许多支流季节性干涸, 或者源头向干流方向萎 缩。 原生态林被砍掉后,原 先的地上取而代之种上 了经济林——桉树林或 橡胶林。

干涸的记忆

干涸的记忆

干涸的记忆
《中国减灾》编辑部
【期刊名称】《中国减灾》
【年(卷),期】2016(0)8
【摘要】“干旱”,这个词语对我们来说一直都不陌生. 如今说到干旱灾害,多数时候我们会首先想到2010年发生于我国西南地区那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西南大旱.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防旱工程设施上的不足,让我国西南五省(区、市)饱受旱灾的肆虐.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中国减灾》编辑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湖泊干涸引起的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研究——以阿尔舒特干涸湖床为例
2.共和盆地干涸湖盆植被分布格局及土壤粒度组成特征
3.共和盆地干涸湖盆植被分布格局及土壤粒度组成特征
4.细通道内R717沸腾干涸特性及关联式评价
5.全球地下水井干涸风险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