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黄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黄酒

黄酒的概述

酒是人类的心意。我们的古人,祭祀天地鬼神,都是用酒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的。酒能够使我们反朴归真,使我们“祭神如神在”。在各种人际交往的场合,我们的古人也都是用酒来礼敬他人、表达相互间的心意的。

“大哉,酒之于世哉!”斗换星移,人世苍桑,酒是人们心中的永恒。人们年复一年地酿酒,其实是在酿造自己的心意。

黄酒是最古老的发酵酒,与葡萄酒、啤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黄酒,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汲取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其深厚独特内涵,源远流长。

中国人对酒的态度是文化的。酒是中国人的文化。以至于当我们没有酒的时候,也会“以水代酒”,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有好的心意,自然会酿出好的酒。

中国的酒,源远流长,有白酒,有黄酒。白酒热烈,黄酒温润。温润近乎中庸,百味俱全,时品时新,味自心生。黄酒是中国的国粹。世界三大古酒,一为葡萄酒,一为啤酒,一为黄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酿一方酒。中国的黄酒,又分北方黄酒、南方黄酒和江南黄酒。北宋黄震在他的《黄氏日抄》中讲到黄酒,说“南人珍之”。可见,江南人对黄酒,自有一种特别的喜爱,江南的饮酒风气亦以黄酒为时尚。

上海黄酒的起源

北宋以来,江南盛产黄酒,江南的上海也盛产黄酒。《宋会要辑稿·食货·酒曲杂录》中,记载着专门管理酒业和征收酒税的“上海务”。据目前所知,“上海”这一地名见于书册,正是由于这个“上海务”。“上海”的出名,实与黄酒有着难解之缘。

还有这样一则传说:如今上海的青龙镇,当年韩世忠曾于此地犒赏三军;座落于古青龙镇北的“酒瓶山”,就是用这位宋代著名抗金将领犒军用的酒瓶堆积而成的。1956年,当地的枫泾北栅出土的“韩瓶”,就是当年韩世宗的士兵用来盛黄酒的。这也是宋代上海地区黄酒业昌盛的佐证。这只“韩瓶”,目前就存放在上海金枫酒业的酒事陈列馆。

黄酒以米为“肉”,以曲为“骨”,以水为“血”。传统的黄酒酿造,时间上极为讲究。上海黄酒的酿造,每年立冬开始,到下一年立春结束,民间俗称“冬酿酒”。“小雪淋饭,大雪摊饭,立春榨酒”,讲的是制作酒麯、投料做酒和榨酒的节气。选择在冬季酿酒,主要是由于冬天气温低、杂菌少,酿酒发酵的质量容易控制,酿出的酒不容易酸败。

在黄酒的酿造中,装坛和贮存,也许是最不起眼的两道工序。然而,这两道工序所用的

陶坛,对于酿造黄酒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陶坛对于黄酒而言,不仅具有非常适宜的透气性,而且它的质地也非常有利于黄酒的贮存。新酿的黄酒,放在陶坛里贮存三年以上,始入佳境;贮存久远,水分会随之蒸发,酒却变得更加香浓醇厚。对于酿造黄酒而言,陶坛虽为人工的制作,却也是自然的赐予。

江南黄酒的风味,是它的温润之中,有品尝不尽的淡雅和清冽。而有着自己极深的历史渊源的上海黄酒,当然也有自己的独特风味儿。上海黄酒酒力内敛、柔而有劲,饮者于其淡雅和清冽之中,更有无穷回味。

据说,清朝年间,枫泾镇界河之南属浙江,界河之北属江苏,有康、单两姓酒老板隔河相住。同行是冤家,康、单两家从不往来。有趣的是,康家的女儿与单家的儿子生于同年,长大后又在同一私塾念书,两小无猜非常投缘,常在一起钻研制曲、发酵。后来,由他们的师娘撮合,康单两家终于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并且品尝了两个小孩子在师娘家一起酿的黄酒,都觉得比自家酿的酒更好。不久,单康联姻。婚礼那天,两家将当年孩子出生时各自酿造的绍兴酒和甜白酒兑在一起,大宴请宾客。这酒的味道实在妙不可言,让宾客们过足了酒瘾。从此,两家酒坊合并,合两家之所长,酿造“单康酒”。

单康两家的故事,其实就是上海黄酒采众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一种象征。“单康”后来改名“萃康”,谐音“瑞康”,酒坊也改名为“萃康福”,颇有兼收并蓄、吉祥丰足之意。“萃福康”这个名字一直用到解放以后,公私合营后改为枫泾酒厂。如今的金枫酒业,其前生就是枫泾酒厂。

上海黄酒的生产

传统黄酒酿造是从立冬开始到下一年立春结束,民间俗称为“冬酿酒”,行话口头禅:小雪淋饭(小雪季节做酒母),大雪摊饭(大雪投料做酒),立春榨酒。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选择在冬季酿酒,原因有三:一是在秋收后,所有的酿造原料,如稻米、酒药、踏曲、荷叶、竹箬、麻皮、稻草等均已收获和制备完毕;二是入冬以后,处于忙闲阶段,老百姓有了空闲时间来酿造享受用酒;三是由于冬天气温很低,杂菌较少,有利于酿酒发酵的品质稳定,不容易酸败。

在古代,做酒有其习俗和规矩。人们认为做酒是十分神圣的,每年立冬这天,老板带领职工祭祀酒仙,以保佑一年中酿酒成功,祭祀时中间放上猪头,蜡烛高烧,香火点燃,轮流磕头,拜好后入席,大饮本酒坊的老酒,称之为“开作酒”。当一年生产结束时,老板请职工吃一顿“收清酒”,喝好后,职工放长假,要到立冬前再来上工。在酿造过程中,是禁止女人出入酿酒场地的,这是因为担心女人涂得胭脂花粉影响了黄酒的原有风味;酿造所用的工具,如木耙、陶缸、土灶、木榨等,都是采自天然原料加工而成,没有异味和金属污染,确保了

传统工艺酒的质量和风味;在酿造过程中,忌在场地吃酸的水果或食品,忌讲“酸”字,因为酿造黄酒时最担心的问题就是酒发酸了。

上海黄酒是有别于绍兴黄酒,具有上海本地特色的传统产品。他传承了民间“三白酒”、“甜酒酿”的制作技法,并将其发扬广大。早期的上海花雕酒、上海老酒、上海元红酒都冠以“上海”,后生产的上海特加饭、佳酿酒,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

原料:黄酒酿造主要原料为米、小麦、水。

“好米酿好酒”是酿酒人的座右铭。米(主要为糯米、大米、玉米、黍米等)是黄酒中酒精的来源,俗称“酒之肉”。

酿造水经过特殊的纯化处理,晶莹剔透,为酿造的重要环节,质量的保障。是黄酒中全部营养物的载体,俗称“酒之血”。

曲(主要为米曲、麦曲)由小麦制成,它赋予了黄酒特有风格。是黄酒品质的支撑,俗称“酒之骨”。

上海黄酒老法酿造

在冬季正式酿酒之前,需要做好酒药和酒曲的制备,这是酿酒的前提。

酒药的制作是在夏季进行的,农历7、8月间,在辣蓼草尚未开花前割取其茎叶,除去杂草、洗净,当日晒干,经搓软去茎,将叶子磨成粉末,与籼米粉加水拌匀后,置于石臼中,用石槌倒拌十数下,以增强它的粘塑性,再用篾托将其移入木框内,用竹刀刮成厚5厘米的粉层,盖上蒲席,用脚踏实。再去席,用木桩打紧,去框,用刀切成2-2.5立方厘米方块,然后分3次移入悬挂在空中的大竹编中。二人堆里,用手来回推动约30来回,使酒药更加结实,并达到方角滚成圆形,再移入悬挂在空中的浅木盘中,由二人用双手将木盘回转,另一人将陈酒药用粉筛筛入木盘中,使陈酒药粉均匀地黏附在新酒药的表面。接下来入缸保温培养。先在一大缸1/2深处,横架3根竹竿,呈星形,上铺一层稻草,在稻草上铺20厘米厚的砻糠,再在砻糠上铺一层稻草,将酒药醅平铺上,酒药醅之间留有空隙,切勿重叠或粘合在一起。最后盖上篾制的缸盖,上堆加麻袋保温。待培养好以后,移至箩筐中,阳光下晒干,贮藏备用。

酒药制作工艺:

热水中草药

稻谷→粉碎→拌料→上框压平→切块滚角→接种→培养→晾晒→

陈酒药

酒曲的生产季节是在农历八九月间,此时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曲霉等多种微生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