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体会。方法对485例患儿进行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对392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485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本病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

【关键词】传染病手足口病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3~7 天。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还可经口传播。此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又很复杂,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轻症患者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大腿上段出现丘、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疱疹液较浑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后不留痕迹,一般1-2周可以自愈或治愈,不留下后遗症。重症患儿多数由E V71引起的,E V71是肠道病毒中的一种,侵入人体后就会迅速攻击心、肺、脑等重要器官[1]。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可达80%。重症患儿临床表现:可无皮疹;先发热、头痛、呕吐等,后出现皮疹;病情凶猛,进展十分迅速,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2]、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等[3]临床表现,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在流行期间护理好手足口病病人尤为重要。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加强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4月1日~2011年10月30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62例,经过我们精心护理和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62例中,男245例,女217例,年龄3个月~14岁,其中3个月—3周岁有203例,3周岁到5周岁有112例,5周岁到7周岁有58例,7到14周岁有89例;住院天数为7—20天,平均为12天。合并心肌炎28例,主要表现突然呼吸急促,心律快而不规则,有心肌酶学改变;合并胃肠道症状者19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合并脑膜炎者21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出现抽搐和惊厥者10例,窒息者1例,病重者12例。根据病情给予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3—15d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经过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455例患儿均救治成功,痊愈出院,7例因家长发现不及时延误治疗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护理体会

2.1 病情观察

2.1.1病情观察方法手足口患者来诊时首先要掌握手足口轻症和重症的早期识别,根据卫生部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要求对3岁以下的患儿有以下症状者:1)

持续高热不退;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3)呼吸、心率增快;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5)高血压;6)Pb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7)高血糖等,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工作中发现重症患儿臀部皮疹不明显或皮疹往往较小,数量较少。食欲较差,常常几天没有很好进食。而且发病年龄小、嗜睡、精神倦怠、肢体抖动、惊跳、持续发热提示HFMD患儿可能合并神经系统的损伤,病情凶险,应及时处理。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中枢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4]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和早期干预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预后

2.1.2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发生时,病儿常以发热起病,其热度不等,也有不发热者,但以低热者居多约点半数。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特征。口腔疱疹见于舌、颊粘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体,约3mm大小,并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皮疹多见于手足远端、手指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见,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疹数目少的仅几个,多的几十个。一般病程较轻而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1.3 具体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每2-4h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发现患儿有高热、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面色苍白、嗜睡、昏迷、呼吸浅促、心率增快等,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备好各种抢救器材和药品做到“五定”和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2严格消毒隔离

临床一旦确诊,应将患儿及时隔离,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隔离病房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h,医护人员做诊疗前后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要擦拭消毒。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出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先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h,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后方可收治病人。

2.3 发热的护理

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给患儿穿宽松的棉质内衣、保持干燥,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饮水等措施。体温38.5℃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持续高热者给予降温毯降温,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出汗等情况,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每4 h监测体温1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予物理降温时可在头部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高温在39~40℃为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量,给以冰帽使用。注意保护好双耳以免冻伤,同时做好四肢的保暖,给以按摩和温水泡手脚。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报告以上症状,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2 .4惊厥和预防窒息的护理采取的护理措施:抽搐的患儿,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牙关紧闭者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