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玉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玉作为一种美丽而神秘的石头,经过人们的精心雕琢散发出无限诱人的魅力。那润泽与细腻不知承载着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在人们的心中,玉不仅仅是美丽的石头,她的背后往往还有着社会生产、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等等更深一层的涵义。

20 世纪后半期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中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不仅在中国各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经久不绝的玉文化。

学者对于史前已经形成了玉文化这一点已经达到共识,就是中国玉器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至少一万年之前。而从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再到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再到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至今日,玉一直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帝王宫殿、在民间小巷,无处不存在着玉的影响,以至于甚至有人说:没有玉的帝王不能称其为帝王。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玉一直伴随着其成长,那么究竟玉给中华文化都带来了些什么呢?

国人对于玉的喜好从六七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到了春秋战国秦汉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崇玉”之风。《韩非子》中记叙的和氏璧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成为流传千年的美谈。然而因之而引发的秦王灭赵却让人唏嘘扼腕。和氏璧流传后世一百多位帝王,历时长达一千六百多年。

同时,古人还有“含玉而亡”的习俗,这一点在王公贵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不仅仅是口中含玉,还要手中握玉、头底枕玉、身下铺玉、身上盖玉、袖里怀玉,而最终极的规格,就是身穿金缕玉衣——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西汉王朝汉武皇帝之兄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葬。刘彻为他的哥哥制造了一件用2498片和田玉和纯度高达96%、直径不到5毫米的金丝编制成的金缕玉衣——古人认为,玉有令人尸体不腐的奇特功效。然而当被全副武装的刘胜的遗体重见天日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只是一片早已被风化干净的灰烬。

见微知著,其实不仅仅是王公贵族当中,国人对于玉的喜爱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玉器诞生之初,曾经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所以玉的最基本的含义是生产工具的代表;而后,基于对自然、天地、环境的神奇力量的的崇拜,认为神灵的玉会给予力量和智慧,并以达到平安的人生——玉又具有了神圣的宗教意义;后来儒教兴起,独尊儒术之风一直延续了近两千年,儒家对于道德操守的崇尚又寄托到了玉的身上,玉成为了道德操守的象征;同时,因为玉本身就是一种稀有的矿石,加上其天生丽质,人们常常将其打造成为精美的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综合其种种特质,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玉寄托成为权利、等级和财富的标志,每个朝代对于礼器、玉饰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

玉的美好深入人心,人们常常将玉作为吉祥物,用作形容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诸如“冰清玉洁”、“玉树临风”、“纤纤玉手”等等;更有甚者,他们将玉作为难得的药物,古代有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等等,虽然未必有科学依据,但这都体现了玉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中国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词:金玉良缘。金和玉作为两种稀奇又美好的事物象征着中国古代门当户对的含义,最早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但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金固然珍贵,然而中国却更为崇尚玉,金在欧洲则有着和玉在中国相同的地位——这是为什么呢?其

实中国人爱玉,西方人爱金,然而这两个地方都不产玉和金,美玉出自混论山下,新疆和田,黄金产自中亚的阿尔泰山(又称金山),东西方文明在这里汇聚、碰撞、融合。从欧亚草原部族的迁徙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出一条黄金西行的道路。黄金是游牧民族的奢侈品,他们和中国人用玉一样,将黄金镶嵌在衣服上、佩戴在身上,甚至镶嵌在马具上。黄金不像玉那样容易破碎,因此更是和流动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或许能解释前面的问题,玉的特性专属于农耕文明,而黄金则更属于游牧文明。

由此来看,玉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她几乎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986年,张光直先生在对中国史前至三代划分的四个历史时期“石器时代、玉琮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中首先提出了“玉琮时代”的概念;1988年,苏秉琦先生首次正式使用了“玉器时代”的概念。此外,一些专家学者对“玉器时代”的探讨亦可参见。中国的玉文化不仅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重要的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玉文化虽然不再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但玉文化之“象”和“脉”均在。虽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中国人的尚玉情节依然存在,中华文化的玉之品格依然存在,她依然是中华文化最值得传承和重视的部分。

中华文化中玉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宗教神学的寄托和宗法结构的传统、权力意志和道德情操的寄托、大众消费和时尚意志的平民化阶段。这也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从懵懂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玉不仅是中华文化发展的载体之一,同时也充分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过程。

这第一个阶段是从史前到西周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即远古传统阶段。这个阶段久远而又漫长,其间又发生了诸多我们现在难以追寻的社会变迁,这些变迁同时也引发了文化传统的多变、断裂与流失,自然就形成了文化传统的多样。直到周代,中国形成了有史以来中国的第一次文化大融合,包括玉文化在内的诸多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此时得到了奠基。其间,玉文化经历了从神石到玉石分化的漫长过程,人们逐渐从认识其自然属性,到赋予她种种社会文化属性等意识形态属性。玉的利用手段越来越多样,加工玉的工艺越来越精湛,逐渐反映出制玉者、用玉者等级与身份的变化。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为古典传统阶段,其社会形态被称为“传统社会”。在古典传统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在扬弃、流变的过程中重新构建传统的社会制度及文化体系。此时各个思想流派对于玉文化的解读的价值取向与评判标准,在其中,儒家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价值取向从此得以沉淀孕育,成为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得经典教义。直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玉文化赖以依存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关系网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玉文化的古典传统时代就此结束。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转折之后,物质、经济、文化、技艺的话语权力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得到了不断的重新分配,玉文化在这当中开始了浴火重生的涅槃阶段。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社会,是玉文化重新被演绎与发展的阶段,现代传统内在的民主化诉求成为集体生产、统筹统销、大众化消费的驱动力量。这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转型引发着人们社会身份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这直接促使玉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其传统的“德”与“信”与现当代深受大众消费“利”“欲”价值观念的影响。玉逐渐成为了普遍的时尚消费品,虽然其传统的经典型、神圣性越来越被弱化,然而其内在的文化也弱化了现在社会浮夸的风气,逐渐成为大众寻求自我价值与存在意义的文化符号。

时至今日,玉文化依然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玉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还在延续着,并且将绵延不绝。对于中华玉文化的研究,也是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研究,他们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今天我们研究玉文化,不仅是在回顾传统,也是对于现实的一种反思,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