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理科学创新实验班课程结构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dt iigojc v si o ee n nvr t s h n sm d a n o nem aue eep tf w r o n r nn bet e n cl g sa d u i s i .T e o e i sa dcu t es rsw r u o ad t a i l e ie e r r
3月
文章 编号 :10 - 8 2 1 O _ 17o 0 7 93 1( 0 2) 2 0 1. 4
高校地理科学创新实验班课程结构优化研究
查小春
(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 06 ) 1 2 0
摘要 :为 了达到地理科 学创新 实验班厚基础、宽 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 目 标,从课程设置 的角度分析了现行 高校地理课程设置与创新人才培养 目标之间存在的偏差 ,并提 出了地理科学创 新实验班课程结构优化的思路 与对策. 关键词:地理科 学;创新 实验班;培养 目 ; 标 课程设置
地理科学实验班的培养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 ,但是课程设置是核心因素 ,因为课程设置是培养 目 标和
规格在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全面体现 .本文从地理科学创新实验班的培养 目标为前提和起点 ,借鉴 国外地 理课程设置的做法与经验 ,分析地理创新实验班课程结构优化的思路与路径.
1 地理创新实验班培养 目标定位
e p rme tl l s olg sa du ie st s x e i n a a si c l e n n v r i e c n e i
ZHA a - h n Xi o c u
( colf orma d ni n n i c,Sani om l i r t,X ’l 102 hn ) ShooT ui n vr met e e haxN r a v sy i I706 ,C i s E o c S n Un e i a a
理科学研究的基础型、创新性科学研究人才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地理专门型的应用人才和教育行政管
理人员.与此相适应 ,人才培养 目标的总体要求是厚基础 、宽 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收 稿 日期 :21- 0 2 0 1 1— 6
基金项 目:陕西师范大学 2 1 00年教师教育研究项 目资助 . 作者简介: 查小春 ( 9 2 ) 男 , 17- , 陕西南郑人 , 副教授 , 博士,从事地理教学与教师教育方面研究.E m i hxh s u d . - a :z c@ n . u n l a ne c
18 1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第3 2卷
11 厚基础 .
厚基础是指学生拥有较扎实的地理专业基础和理工科基础.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 发展的动力 ,还关系到创新思维的活跃程度和有效性问题.厚基础要求学生系统地、全面地 、准确地、牢 固地掌握理论知识 ,以及能熟练、灵活地应用理论知识.由于地理学基础理论 、 基本知识和地理学方法构 成了地理学人才特有的认知视角 、思维方式 、解题方法和知识基础例 ,因而地理专业基础是指学生既具有
地理创新实验班的培养 目 标首先必须遵循大学人才培养的共 同要求 ,即具有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和对 人类 、 社会、环境及 国家负责的精神 ; 具有国际视野 、 世界胸怀和国际社会适应能力 ; 自 有 我发展和创业 、 创新 的能力 ;有高尚的情操和职业道德等 .在这些共 l要求基础上 ,培养具有扎实地理专业理论基础、 生 良好学科素养 ,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开拓进取精神的精英人才.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 学校人才培养创新试验 区的人才培养模式新项 目的宗 旨与要求 ,地理创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规格是从事地
fu d t n, d aie ,h. a a i n ih q ai t ee it gpo lmsw r n y e ewe nc us eu o n ai o wiec l r ihc p ct a dhg — u ly, xs n rbe e ea a zdb t e o res tp b g y t h i l
o t z o r e t cu eo eg o a h n v t ee p rme t l s . p miec u s s r t r f h e g p yi o ai x e i su t r n v i n a ca s l
Ke od :g o a h ;i oai x e metl ls;t iigojcie ;CUS rcue yw rs eg p y n v t e p r na cas r nn et s O re t tr r n ve i a b v su
期 第 3 卷 第 2 2
2 1 0 2芷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J u a fS in eo a h r Co e ea dUnv ri o r l ce c f n o Te c es  ̄ g n iest y
V0 . 2 No2 13 .
Ma . 2 2 r 0l
中 图分类 号 :P 0: 6 20 9 G 4. 文 献标 识 码 :A d i 03 6/i n10 — 8 1 020 . 5 o:1. 9 .s. 7 9 3 . 1. 0 9 js 0 2 23
S u yo Ol esr cu eo t z t n o e g a h n v t e t d nC t s tu t r p i ai f o r p yi o ai r mi o g n v
A s at n od rt c iv h riig ojci so ega hclin vt e ep r na c s b u i b t c:I re o ahe ete t nn bet e fg orp i n oai x ei t l sa o tt c r a v a v me l a h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