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及其小说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晓声及其小说阅读

阅读高晓声

许觉民

小说之写农民,以我之见除赵树理外,就要数高晓声了。他的《李顺大造屋》和写陈奂生的系列,是描摹当代农民的好手笔。

我与高晓声相识是在1981年秋,他和我参与一个代表团访美,我们相处了一个多月时间。我刚见到他时,他的形象与举止,不知为什么使我不期然地联想起陈奂生这个人物来。高晓声生长在农村,以后生活在城市,他已经是城市化了的陈奂生,我这想法并没有对他存在什么坏意,陈奂生在我心目中是个可敬的人。陈奂生很诚笃,心思灵动,又怀有好奇心,我觉得高晓声也有着这些特点。我们从北京上了飞机,刚在座位上坐定,可是倏忽间他不见了,我很担心他会走失,就在机舱内四处找他,我的仓促模样引起了空姐的询问,我请她找一下这位走失者,不一会儿她领着他回到了座位。我问他去哪里了,他笑着说,我哪里会走失,在飞机上还能往哪里走?我只想看看机舱里空间有多大,还上楼看了头等舱的设置。他还说,他每见到未见过的事物,总要细细观察一番。我于是又想起了他写的陈奂生进城时的那副神情。

这种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其实倒是不坏的,虽不能对之理解,但总是增长了见识。这就使我并不觉得他到处乱走有什么不对,我只是在琢磨着他的小说中有他自己的影子。

在纽约,我们访问了一个学校之后,在街上散步,因为一起有六个人,彼此并不都能照看到。走了一程,发现只剩了五个人,不好,高晓声这回真的走失了。我说,大约又是什么事情引起了他的好奇,我要他们在路边等候,由我回头去找他。走了有十五分钟的光景,才看见他,他蹲在一个地摊边上观看摆设的物件,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卖安在皮腰带上的一块块铜牌片,铜牌片刻着各种奇形怪状的脸谱。他正看得入神,已经挑选了好几块,我叫他,他头也不抬慢吞吞地说,刻得真好,实在想买它几块。买完后我对他说,纽约地大,你又不通外语,倘若真的走失了,就不比在飞机上,你要回到住处就很麻烦了。他笑着说,怕什么,我就不信会走失,以后我一个人出来,我照样能回去。后来每次一起出来,我就特别要照看他。可是他的满不在乎的性情,独来独往的落拓不羁,总是不断使我想起他的陈奂生进城时的神态。

八十年代中,我因事去上海,在王元化兄家中见到他,他住在那里。我恰好找到一个较宽敞的住处,就邀他住到我那里。这一次有个把星期在一起,我们不时地一起外出或无边无际地谈天,使我更多地了解了他。

交谈中,给我最不易忘却的印象,是他对当代的文学尤其是对小说的看法。大约是他的气质所致,我听了似有些偏执之见。例如,他十分讨厌有些小说家接受西方各种流派的影响,不论在表现方法以至遣词造句上他都看不惯。我说,中国新文学的铸成,自“五四”以来就借助于西方文学的极大影响,倘无西欧、俄罗斯文学的不断介绍与参照,新文学的肌体就难以长成。至于有些作品过多地追求形式和不成熟,只可在不断磨炼中渐至成熟,总之不吸收外来的养料,文学是难以健壮成长的。他认为不然,他说文学的主体只能是民族的,外来的借鉴不能替代自身的血肉,表现手段与语言之驾驭必须是中国的,方可以匹敌于天下。这是他坚守的文学见地。

有趣的是,有一次谈到写英雄人物,我们的看法几乎相同,不过他说得更有味。他认为英雄人物自然是有的,但不必一味神化,尤不必将其一举一动都说得神圣而使人不敢接近。英雄原本也是凡人,因为某些机遇与他的素质相契合,致使人物高大起来,施展出英雄行为,一旦尘埃落定,英雄依然还原为凡人,整日价威武不减或无时不保持金刚怒目式的英雄是不存在的。作家的工夫,倒是在于观察凡人的种种声息,写英雄雷同的居多,而凡人是千差万别的。他十分推崇赵树理,认为赵树理既写了小二黑、李有才这样可喜的人物,也写了三仙姑、常有理这些随处可见的活生生的人。他说,写凡人比写英雄难,没有一番水磨功夫,就写不生动。这意见,我觉得很是。

(选自2002年4月26日

《湖北日报》(东湖副刊),略有改动)

1.文中通过两个典型的事件,形象地刻画了高晓声的好奇心理,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15个字)

2.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他的形象与举止,不知为什么使我不期然地联想起陈奂生这个人物来”,结合全文,说说高晓声与陈奂生有哪些相似之处?

3.在文中,作者写到高晓声“十分推崇赵树理”,为什么?

4.在本文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刻画出高晓声的性格特点的?

1.(1)飞机上观察机舱。(2)路边观看铜牌。2.(1)二人都很诚笃,心思灵动,又怀有好奇心。(2)二人性情都满不在乎,独来独往,落拓不羁。3.因为高晓声认为赵树理既写了一些可喜的人物,也写了随处可见的平凡人,他认为凡人千差成别,没有一番功夫是写不生动的。4.(1)语言描写。如高晓声关于当代文学及英雄人物的看法等。(2)神态描写。如“看得入神”、“头也不抬慢吞吞地说”、“他笑着说”等。(3)动作描写。如“上楼看了头等舱的设置”、“他蹲在一个地摊边上观看摆设的物件”等。

陈奂生转业(节选)

高晓声

陈奂生回来了。

火车到达县城的时候,已经万家灯火了。陈奂生一点儿也不着急,他悠闲得很,好像已经到了家里。不,不是到了家,而是陈奂生心里太舒服了,因此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很亲切,到东到西,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一路上碰到的所有人,都觉得很亲爱;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老汉,那些妇女,都像是自己人。在火车上,坐在陈奂生对面的一个中年女人,漂亮极了,使陈奂生想起了自己的老婆;不错,老婆是很丑的,但总觉得那个漂亮女人有些地方很像自己的老婆。是眼睛吗?鼻子吗?还是嘴巴呢?好像是,又好像都不是;总之吃准了有些相像的地方,不过是吃不准什么地方像罢了。陈奂生因此就开心,想象着自己的老婆如果也和那漂亮女人一样细细地打扮起来的话,一定也会把男人的乌珠儿吊出眼窝来的。

走出车站,陈奂生知道已经没有汽车下乡了。他横竖不想乘汽车,也不要住旅馆,早早晚晚只要两只长脚晃荡晃荡,到家极容易。所以他一点不急,像了结了人生的一切大事,可以随便游转了。他走过一向摆摊卖油绳的地方,依恋地逗留了一会儿,好像在寻找那少掉的三角钱;他又去看了看那次病倒、落难困着的长椅,想起和吴楚的邂逅,谁知道这竟是他命运的转机。咦呀,一个人活在世上,原不必穷凶极恶,苦也罢,乐也罢。总要凭良心过日子,要吃、要穿、要钱用,就老老实实出力气去赚,不要挖空心思去转歪念头。自己想发财去害别人,到头来总没路好走。吴书记这条路,大队书记、厂长自己不能走,却叫他陈奂生走,也就能看出“天意”了。

想到这里,陈奂生心里坦荡荡的,无忧无虑;天气虽冷,胸中滚热。他划着两只长脚,提着卖过油绳的旅行包,轻悠悠地摸黑走回去,看那夜空里的寒星,也觉得明亮清爽。他确实很满意,回顾自己的生平,也找不出一件快事能和今天比较。他不禁想起大队里那个说书的陆龙飞,讲过薛仁贵征东,岳武穆抗金;大将军旗开得胜,班师还朝,也不过像今天我陈奂生这样吧!当然,那些人是骑了高头大马回来的,不像自己靠“11”号;威风虽然威风,其实大官也不容易做,从来伴君如伴虎,皇帝一变脸,午朝门外就杀头,真不及自己安稳呢。

陈奂生手里拎的旅行包,装得满鼓鼓的,不是金,不是银,也不是油绳;而是老阿姨送给陈奂生老婆穿的几件旧衣裳。陈奂生把它看成了宝贝,不是值钱,而是情重如山哪!这是他用勤俭老实换得的关切和尊重,凭这就证明了吴书记一家对自己的情意。他回来的时候,吴书记还在外面检查工作;假使吴书记在家,也许会有更多关心的表示。因此,陈奂生竟然想到了买上一斤块糖,他要告诉老婆和他的孩子,这糖是吴书记给孩子们的礼物。这不是骗人,因为吴书记定会这样做,这叫知情着意,方称得上知己呀!

胜利是胜利了,但是陈奂生觉得自己实在干不了这个行当。外面的世界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