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思想品德学科育人资源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思想品德学科育人资源之我见
民乐学校陆慧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现在的学生最缺的是什么?不是知识,而是思想品德?”的确,这给我们处于基础教育的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尤其是作为思品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深感教育责任的重大和艰巨。

“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并不是简单的灌输,要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

许多思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浅表性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对学生健康成长育人的深层次研究,教师只是为书而教,学生也是为了考而学。

如今不管是当前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表现的品行,在体现学生的育人价值方面有许多欠缺。

追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有效的去挖掘学科育人资源。

如今学校设置的每个学科的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开发和挖掘,就能发现丰富的育人资源的存在,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基础课程,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学生育人教育的显性课。

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大纲是一种育人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育人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利用好这一资源,而且还要开发其他新的育人资源。

基于思品育人价值的重要性和现状,我在挖掘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资源方面做以下有益的尝试:一、以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为育人资源
初中六至九年级思品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有责任感,有团队精神;热爱生活,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言行文明;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基本的国情和政策。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它由浅入深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在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教材把思品知识的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以客观真理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按规定的程序去理解、掌握和运用。

而许多教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被局限在教材知识点的框架内,按照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思品十分的枯燥乏味和无用。

因为它割裂了思品知识整体之间的联系,割裂了思品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联系,割裂了思品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联系,带来的结果是思品教学真实的育人价值资源的贫乏。

为了将凝固的书本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知识整体的、内在的结构的沟通,教师要善于从个体中挖掘其内在的逻辑思维,从而丰富和拓展思品学科的育人资源。

我以九年级教学为例:
1、教材单课知识内容的育人资源。

一般新授课教师按常规照书上的顺序开始逐一讲解新知识,新课讲完后,应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知识点,从而让学生的认知不仅停留在书上,更注重知识能力的提升和迁移,实现育人价值。

以九年级第六课《振兴中华,共担责任》为例,首先让学生归纳本课一共有7个基本概念,“综合国力、公民、社会责任等”,因为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归纳;接着让学生概括本课重要的关键字词,不少于10句,如“综合国力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家地位;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履行了自己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等;紧接着归纳出本课重要的原理,不少于10句,如“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要增强国家观念等”,学生一边归纳一边用详实的材料进行论述,从而深深记住理论并化作为实际行动中实现育人价值。

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本课知识梳理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如对本
课知识框架的归纳和整理:
知识结构框架具有比知识点要强得多的组织和迁移能力,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学生对与结构相关的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直到内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具有发现、形成结构的方法及掌握和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

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其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怎么样做都蕴含了深深的育人资源,要求把理论转化为内心的实际行动。

通过上述的四个环节,我们把单课的育人资源挖掘的淋漓尽致。

2、教材某一相关知识内容的育人资源。

在教学中,学生仅仅拘泥于单课知识体系是完全不够的,要学会整理某一知识的相关辐射点,打破每一框和每一课的局限,多角度的拓展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会整理以点带面的知识。

如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经济建设重要”的知识点并简单分析,学生分小组进行探寻收集并归纳出:一是第二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二是第三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三是第六课“经济实力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如找出与“拼搏精神”相关知识有:一是第二课“艰苦奋斗精神”,二是第四课“顽强精神”,三是第四课“成才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

以次类推,教师确立好某一主题或让学生自己去找主题,让小组合作收集。

参考的主题还有“树立品德第一的重要性”“创新意识”“身心健全”“生态文明”等,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更深的去感悟教材,领会知识的完整性和多角度性。

学生在发表见解中可能观点各异,这样的思维火花纷繁迭出,从而把学生的知识理解上升到提升能力的高度,这也是不可缺少的育人资源。

3、教材课与课知识内容的育人资源。

教师不仅要注重单课知识的资源,也要放眼于课与课知识的脉络梳理,这样容易把握教材内容的总方向。

让这些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丰富、生动和个性化的主动发展的可能空间。

如可以引出以“国家”和“个人”为两条主线,分组让学生进行整理和组

家 个人 增强国家观念 立志报效祖国: 行为引导 提高综合国力是振兴中华的基础
振兴中华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承担公民责任 振兴中华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怎么样
是什么 怎么样 怎么样 是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是什么
合,归纳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以“国家”为主题的战略路线方针政策;以“社会责任、艰苦奋斗、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基本权利和义务、立志报国”等一系列“个人”为主题的行为品质和精神。

这两条主线将每一课的内容“串”了起来,形成两条主干,达到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掌握了教材知识的主脉络,思路清晰,又打破了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独立归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从而有了丰富的育人资源。

以思品知识的内在结构作为育人资源,因为内在结构有为知识点的组织和迁移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相关的知识牢固掌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结构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因结构的支撑而善于主动的学习,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主动投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

由此可见,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应该成为学生精神和德性发展升华的智力基础,需要坚持不懈的渗透和体现思品学科的育人价值的过程。

二、以社会大课堂为育人资源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

可见社会是个大课堂,应牢固树立社会育人的理念,不断拓展和更新育人资源,使学生在自觉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政治觉悟得到提高。

1、走进社会榜样人物
“榜样人物”是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挖掘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社会现象万万千,但总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些先进的榜样人物能给学生精神的鼓舞、生命的珍惜、信念的执着或是毅力的磨练等,也验证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

榜样育人,这种教育对年轻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思品教材中展现的是一个个基础理论知识,大都只能让学生有理性的认识而缺乏感性的认识。

由此,我始终认为学生学好或者教师上好思品课一贯坚持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缺乏事实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深奥的无力的,每一节课都必须注入鲜活的血液,活生生的优秀人物案例。

从07学年起,我就关注典型优秀人物的整理收集和教学实践,变死气沉沉的课堂为充满活力的课堂,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理收集优秀人物案例是一个庞大的备课工程,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不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只看课本、抄教参,势必就会画地为牢把自己圈囿于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里,使自己孤陋寡闻,更谈不上教育创新了!因此,我在书籍中、报刊中、网络中、电视新闻中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补氧”,用慧眼捕捉一个个优秀人物,制作成精美的PPT,在课堂上一一向学生呈现。

目前我已收集了“感动人物专辑”、“劳动模范人物专辑”、“十大真情人物专辑”、“绿色环保人物专辑”、“创新人物专辑”、“双百人物专辑”等名目繁多的各色各类优秀人物,以便我在教学中可以充分选择和利用。

运用社会榜样人物并不是拿来主义,生搬硬套,而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与时俱进。

如九年级教材第四课第三框《全面发展立志成才》,课本描述的是三大条件“德、才、体”和三大基本素养“科学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顽强精神”,分别介绍上述知识的是什么和怎么样的认知范围,也缺乏相应的事实依据。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作为人才必须要全面发展,我向学生推荐了育才中学高二学生邢昊的案例,在他的成长道路中有些做法和想法正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实践,因为他作为中国唯一入选的两位“幸运儿”之一,这个暑假,邢昊将带着他的课题,远赴大洋彼岸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六周时间内,在知名科学家的指导下,一对一地开展科研。

在学习上,邢昊没有堆积如山的辅导书,只有一本本详尽的笔记,他一直坚信课堂一分钟的价值多于课后的十分钟。

同时还乐于创新,乐于钻研每一个细微的现象,
在今年的创新大赛中,他获得了“静安区明日科技之星”的称号,新成果“节能玻璃“获得专家好评。

在2010世博年中,邢昊参加了世博城市服务站的志愿者工作,在酷暑中为游客排忧解难。

同时他是舞池中完美的“拉丁王子”,主持过大大小小的文艺晚会,他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王牌主持”。

就这样一个阳光,执着的大男孩给学生深深的震撼:科研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很重要,一个学生,即使现在对科研有兴趣,但如果没有远大的科学理想,将来很有可能会失去钻研的动力;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将来很难为社会创造价值。

学生都言不由衷说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可见这就是这框知识育人价值的生命力。

我想这个优秀人物案例恰如其分的分析以上观点,学生即明理又导行,在无多言之处体现了育人价值。

大量事实表明,一些能够起到榜样作用的优秀人物能做学生求知的促进者;是学生的向导,又是学生的心理医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解除学生心中的疑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虽然我们普通人有时不能达到伟人的思想境界,但可以让学生认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品质。

曾听学生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我喜欢你上课,我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

2、走进社会场馆资源
场馆资源就是以周边的体育文化科技中心、历史遗址、工厂企业等现有的固定的场所作为育人的资源。

教学过多采用说教灌输的形式,过于严肃、沉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了晓之以理,却难以动之以情,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通过对场馆基地资源的参观和体验,对于处于狭窄生活环境的中学生来说,既富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又能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帮助他们更好了解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培养高尚品德,带给中学生无数的遐思和启迪,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明礼导行的德育理念,而我们松江许多开放的场馆资源正是渗透育人价值的组成部分。

教师根据教材相关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广泛的社会领域,亲临体验场馆资源给我们带来的感性教育。

去松江博物馆考查,感受松江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去交通大队采访,并要求学生在校门口的交通要道指挥交通,感受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去松江大学城,开元地中海,中央绿地参观,感受松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变;去福利院为老人送温暖,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去佘山青少年素质训练营,感受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等;去松江烈士陵园参加入团仪式,感受建党90周年来的丰功伟绩;参加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各种社团活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这些场馆,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历史和文化等内涵,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中学生在参观学习的过程和体验中,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出来,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祖国建设的腾飞中感到强烈的精神震撼,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从而帮助中学生认识祖国的现在,坚信祖国的未来,明确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利用在校期间的宝贵时间和良好的学习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多种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建设祖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可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运用场馆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育人空间。

三、以学生生活化为育人资源
生活即教育,学生生活化是指重视现实生活中育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之进行育人教育。

目前大多数学生紧贴时代、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头脑灵活,兴趣广泛、生气勃勃,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中学生成长的鲜明特点。

但是,也存在着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缺少远大的人生抱负、法制纪律观念不强、意志薄弱、心理脆弱、抵制不良
诱惑的能力下降、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由此,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内生活和课外生活中去经历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

1、课堂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教师在着眼于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还要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本课程的价值所在,着力解决学生的突出问题。

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让学生的需要成为老师教学立足点,让学生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成为育人资源。

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从科学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使思想教育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并注重把道德教育点和生活中的正面与反面现象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一些错误认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需要与追求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职责不是把理论或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感受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引领学生自己产生某种体验、理解的思想“碰撞”,让这些“碰撞”擦出创新的火花,实现自我发现、自我发展。

在教学中抓住品德教育点,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产生认同,达到共识,产生共鸣,这是实现思品育人价值实效的关键。

比如九年级教材第六课第三框《国家观念》中以国利益为重,每一位同学都要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等内容时。

在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崇高理想对相当部分中学生来说,对历史使命“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定位太高了,很深奥。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往往会让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和不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身边的社会实际出发,从就业形势严峻、人才需求及知识与就业机会的关系等方面给同学们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同学了解报纸上的招聘信息,明确社会对人的要求。

以此把崇高理想与学生现实的追求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该如何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准备,无论你选择何种岗位,只要实实在在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尽职,就是在为崇高理想备战着,我想这比讲大道理更具实际效果。

可见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教师应该重视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

2、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程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收获人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中一定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每一篇课文的最后一个知识点都必然归宿到学生的生活实践。

这时候再重返课堂教学就显得教育苍白无力,教师必须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

如在上九年级思品时可以结合以下的几个小课题进行实践:围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观察学生在学校的午餐、用学习用品、零用钱的花费、穿着上的攀比等情况开展探究性学习,也可以去采访我区呼醒国、郑静两位老干部,谈谈他们的革命历程;“我们中学生怎样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贡献力量”结合居民用水用电情况作一个社会调查报告;以“如何向先进人物学习”为主题探究我区先进人物的成长历程,分析其所以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的原因;以“兴我中华,让世界明天会更美好”教师可以组织“雏鹰假日小队”的学生到街道上打扫卫生、清除“牛皮癣”等服务活动。

这类探究性、实践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善于运用教材知识观察生活分析评价社会生活,增进生活体验,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交融,增强了自我劳动教育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可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既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同感,这不仅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育人的丰富资源,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思想品德作为我们育人的主阵地,任重而道远,初中四个学段的思想品德教材中,都涉及了很多育人资源。

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要有意识的自觉的加以开发和挖掘教材相关的育人资源,找准德育切入点,让学生理解知识、感悟生活,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有思想的碰撞、有智慧的火花、有心灵的触动,这样才有实现育人目标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叶伟良《关于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的思考》报告
2010
2、吴永玲《中学思想品德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网络研讨活动 2010-2011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2006
201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