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习理论的小结
久远的人类文化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理论内容,而学习理论则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尽管只是学习沧海中的一粟,却也足够我们用尽一生去钻研。我作为平凡的一个学生,就只能对专家们的理论做个小结了。下面就对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进行小结,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实验——狗的唾液分泌
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物(肉)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物(铃声)注视(不分泌唾液)
这个实验反映的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关系,并且注重强化与强化物。通常来说,凡是在学习情境中出现的任何事件,如人、物或其他现象,只要它有助于促进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联结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加速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者,都可称为强化物;而强化物的合理选择、安排以及发生作用的过程,则称为强化或强化作用。
2、实质:大脑神经暂时联系的形成。
3、结论:条件刺激物必须利用无条件刺激物的强化才能形成条件反射。
4、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消退律: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那么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最后消失。
2)泛化律:指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学生不仅对条件刺激,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情绪和生理反应的过程。
3)分化律:我们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经典实验——斯金纳箱(老鼠与杠杆)
2、运用
1)操作行为的增强
正强化:即通过给学生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
负强化:即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操作行为的削弱
惩罚:指当学生表现出不当的行为时,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行为的过程。分为呈现式惩罚和移去式惩罚两
种。
消退:指对以前的曾被强化过的适应不良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削弱以至于消失,是减少不良行为、不良习惯的有效方
法。使用时注意要同时强化对方出现的适应性行为,而且一定要
坚持住。
新行为的学习——塑造: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反应逐步接近某种目的行
为,直至目标行为建立。适用于学生的学习行
为、社交行为、运动行为等,尤其是在单一行
为方式的建立上。
3、结论
凡是结果能让个体获得满足的,如得到食物,那么日后其反应的发生频率将大大提高;相反,如果结果是令个体产生厌恶的,如遭受电击,那么以后其反应将随之明显减弱或消失。前者称为强化作用,后者则属于惩罚作用。
4、启示:要想改变某种行为,可以通过行为的结果来达到。
5、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比较
1)区别
它们之间有三个区别点: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结关系是S—R,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R—S;经典条件反射被动,而操作性条件反射主动;经典条件反射的强化物是食物,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物是行为的结果。
2)共同点:都必须有强化物;都是暂时联系的建立。
(三)、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1、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
2)联结的建立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的过程;
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状态,即学习的动机原则。
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使用而增强。
效果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与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实验
实验一:让儿童分别观察现实的、电影的与卡通片中成人对玩偶的攻击性行为,然后给儿童提供类似的情境。
实验二:将4~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两组被试都观看成人攻击玩偶的电影,但其中一组被试所看的电影结局是,这个发出攻击性行为
的成人受到别人的奖励;而另一组被试所看到的电影结局是,
这个发出攻击性行为的成人受到惩罚,然后将两组被试带到有
类似情境的地方
2、观察学习的主要观点
1)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重要形式。
2)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以及动机四个子过程。
3、观点
1)示范者做攻击性行为的结果,只影响了儿童在这个行为上的表现,而不影响儿童对这个行为的获得。儿童行为的获得只要通过观察就能学
会,而学到行为的表现,需要充足的条件
2)证明:认知因素比强化更重要,强化对于学习行为的获得是影响因素之一,对于学习到的行为的表现才是必要因素。
4、教育上的意义
1)重视榜样作用
2)提供积极的榜样
3)重视家长、老师、同伴、媒体
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一)、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1、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加涅认为,任何一个教学传播系统都是由“信源”发布“消息”,编码处理后通过“信道”进行传递,再经过译码处理,还原为“消息”,被“信宿”接收。该模型呈现了人类学习的内部结构及每一结构所完成的加工过程,是对影响学习效果的教学资源重新合理配置、调整的一种序列化结构。
在这个信息流程中,加涅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1)学习是学习者摄取信息的一种程式。
2)学习者自发的控制和积极的预期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3)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
(二)、苛勒的完形(格式塔)—顿悟说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苛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1、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
3)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4)学习的主要方法——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指教师不是把学习的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赋予它们意义,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学生能超越现象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四)、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亦称“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认为有意义学习
是与机械学习相对的学习类型,包括表征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其实质在于符号(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所代表的新
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任意的和本质的联系。
制约这一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
具有同化新观念的相应知识;学习者具有有意义的学习心向。
2、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批评“一切发现学习永远都
是有意义的,而一切接受学习永远都是机械的”绝对化的观点,认为发现
学习与接受学习均可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故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值得推崇的学习方法。
3、倡导教学中设计“先行组织者”。它是先于学习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学
习材料,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容水平上要髙于新的学习材料,但要用
学生熟知的语言来表达。为学习任务提供认知固着点,提高学习者认知
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