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第五讲:彬彬有礼——生活习俗大礼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第五讲:彬彬有礼————生活习俗大礼仪
《论语》中说到:“不学礼,无以立。

”我们常常说,要想做好事儿,先要学做人。

不学礼,无以立,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讲文明、重礼仪,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那么礼仪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追根溯源,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五礼
(一)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首。

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

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一是神,这是指人们想象中的存在于自然界的神。

二是鬼,所谓的鬼,也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人死后的阴魂。

祭祀神灵,是要显出自己的诚意的,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

《左传》里《曹刿论战》中说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和玉帛就是典型的祭品。

(二)凶礼
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

凶礼下又细分为好几种礼仪。

1、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有种说法人死后下葬是不可以穿皮毛的,不然转世为动物。

2、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3、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4、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5、禬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人都渴望快乐健康,百岁无忧而厌弃生老病死,然而这些又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

唯有一颗敬畏之心,敬天爱人,天法地而礼生,文明得以进化。

(三)宾礼
宾礼,具体来讲,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

(四)军礼
军礼,是指军队操练征伐之礼,与战事相关。

《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与戎”理解就是我们说的祭祀与战争。

古代阅兵
(五)嘉礼
嘉礼,是指和谐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嘉礼亲
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1、饮食之礼:宗族内部通过聚酒饮食以加深联络和感情。

2、婚、冠之礼:古代男女成人后的加冠、加笄及婚礼。

3、宾射之礼:射击比赛的礼仪。

4、飨燕之礼:国君宴饮及设宴款待宾客的隆重礼仪。

5、脤膰之礼:脤(shèn):古代祭祀用的生肉;膰(fán):古代祭祀用的熟肉。

指的是在祭祀结束后,将脤膰(生肉和熟肉)分给兄弟之国,借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6、贺庆之礼:对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其有喜庆之时,致送礼物,以示祝贺。

二、昏冠之礼
昏冠礼,是指婚礼和冠礼两种,这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主要就简要介绍一下人生中比较重要的诞生礼、冠礼和婚礼。

(一)诞生礼
诞生礼,顾名思义就是婴儿出生的礼节,在婴儿出生之后,便要陆续为他举行三朝、满月、周岁等仪式表示庆贺。

三朝这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请产婆到家替婴儿洗澡,所以又称"三朝洗儿"。

据说,这样可
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晦气,使之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产妇分娩后一个月内不出门,称为“坐月子”。

满月了,婴儿已经适应了周围环境,家人又要举行仪式为其庆贺,称为满月,又称“出月”、“弥月”周岁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在这一天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抓周”。

在桌子上陈列各种玩具,让孩子任意抓取,抓到什么即表示孩子可能会有的旨趣、性情,甚至是前途。

(二)冠礼和笄礼
男子未成年时,不戴冠,成人以后可以戴冠,这之间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冠礼。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内则》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女子十五岁加笄礼,笄礼是女子的成人礼。

(三)婚礼
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指“昬(hūn)”,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在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民族,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

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在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1、看亲婚前礼中的看亲指的是相亲的日子。

由媒人预定好通知男女双方的,双方都要做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女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些礼品;女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是用各种暗示表达出来。

很多地方都是男方在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男方倒一杯热茶,小伙子如果中意姑娘,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

然后女方父母和姑娘一起商量,如果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如果不同意,就由男方告辞回家,有些父母甚至请媒人把带来的见面礼也拿走。

2、过礼相亲成功以后要履行定亲手续,也就是过礼。

我国古代有“三书六礼”之说相亲成功以后要履行定亲手续,也就是过礼。

我国古代有“三书六礼”之说。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媒人了。

我国古代有“月老之称”,“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

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

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

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

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

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

”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一切准备就绪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婚礼仪式。

3、婚礼仪式
婚礼中也有很多习俗,比如安床、上头、红盖头、撑红伞、哭嫁、迎亲、出门、拜堂、闹洞房、归宁。

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

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

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很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

三、丧葬之礼
丧葬在中国礼仪文化之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作为人一生行程的结束,同时也作为在另一个世界行程的开始。

民众对于死亡的畏惧,再加上中国人强烈的孝道,使得丧葬文化变成了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长久所遵循的厚葬等礼仪习俗。

并且丧葬习俗随着时间的变化形成了严密的制度与思想体系。

我国古代对丧葬礼仪一向十分重视,认为这是子孙尽孝的最重要的表现,国君和贵族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形成了许多繁文缛节。

诸如服丧的级别,服丧的时间,服丧的样式,举哀的程序,殡葬的规格等等,历来都有严格而琐碎的规定。

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都有不同的称呼。

《礼记·曲礼下》就记载,“天子死了叫做崩,诸
侯死了叫做薨(hōng),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一)丧礼
死者在弥留之际,要为他换一下铺位,这叫做"易箦"(zé)。

临终时用蓬松的绒絮放在口鼻上,观察是否断气,这叫做"属纩"(zhǔkuàng)。

人一死便要为他招魂,称为"复",古人认为人死后,魂就会离开躯体,到位于北方的冥府去。

概因传说中北斗是主死之神。

(南斗是主生之神。

)因此在人刚刚去世的时候,由活着的人手持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登上屋顶,朝着北方呼喊死者的名字,以招其灵魂回复其体。

经过千呼万唤,不见复活,这才开始操办正式的丧事。

招魂所用的这件衣服叫"寿衣"。

(二)葬礼
接下来是为死者沐浴,之后便进入“殓”这个环节了。

也依官位高下及地位尊卑受礼的限制,不仅在衣衾的质地和数量上有所差别,在“殓”的时间长短上也有区别。

根据礼仪制度的规定,天子死后,小殓七天;诸侯五天;大夫四天,士三天。

大殓则在小殓结束后的第二天进行,时间均为一天。

而盛放尸体的棺材也有严格的规定。

古人在丧葬的器具上,除使用棺外,还有椁。

椁是套在棺外的,所以又称为套棺或外棺。

百姓和一般官吏死后有棺无椁,只有帝王、诸侯、权臣死后才有权享用椁,而椁的数量也随地位的增高而增加,至多可达三四重,而椁的装饰也随之愈发精美,当然最里面的棺在装饰上就要更加豪华奢侈了。

古代入殓时,在死者的口中,还要有“饭含”,即在口中含有米、玉等物。

当然权势越大,他口中的“饭含”之物就越贵重。

慈禧口中就曾含有一颗夜明珠,据说此珠能分开合拢,分开时宝珠则透明无光,合拢后便能透出绿光,夜里可在百步之内照见头发。

这样一颗宝珠,当然是价值连城的。

如此奢华的入殓,也只有帝王之家才可能办到,殡礼,带有生者对死者的眷恋之情。

虽然人已去世,但人们仍旧不愿他很快离去,而将死者停放在他生前的居处,像对待宾客一样地侍奉他,故称作殡。

在停放的这段时间内,要选择墓地和占卜落葬的吉日。

在入殡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赠谥(shì)之礼,它虽不属于凶礼的范畴,但与丧葬有直接的关系。

谥,即谥号,就是对死者生前行为、品德的高度概况性的评价和总结,
类似于今天的悼词。

谥号又分为官谥、私谥两大类。

官谥是由朝廷授予死者的谥号,私谥则是由亲友等赠给死者的谥号,如北宋的司马光,就谥“文正”二字。

(三)祭礼
死者的亲人要戴孝,这叫做"服丧",服丧者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服不同级别的丧服。

按照典籍记载,分为五种,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是关系最近之亲属--子女为父母所戴的孝,用粗麻布做成,不逢边,衣缘参差不齐。

服斩衰的人要为死者服丧三年。

在这三年中不能结婚生子,最好要住在墓的边上。

有时候,学生也为老师服这样的重服,像孔子的那帮学生,就在墓边住了三年,三年后方才散去。

子贡不仅如此,又在墓地住了三年,前后共六年,其所以如此,大概是觉得师恩深重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丧葬仪式越来越简化,土葬也越来越少,即使某些村落还保留着土葬的习惯,土葬的仪式却也是简化的不能在简单了,丧葬早已没有了曾经的那种“精致”。

作为追思先人得制度,它拥有一定的合理性,作为一种文化它也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华夏文明,礼仪之邦,古老的礼仪数不胜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