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气血痰瘀理论研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丹溪气血痰瘀理论研究

引言丹溪于中年学医,可谓大器晚成。其先学理于许学士得易理之精,后学医于罗知悌,得医道之微。习灵素而有得,学仲景而取意。承守真之学而不宥其成,谙李张之谈而自开其新。其有“阳有余阴不足”之精论、“相火论”之详说。后之学者莫不濡之也。可谓其学博其泽深矣。

有语曰:“伤寒法仲景,杂病守丹溪”盖云其功之大也。丹溪于杂病有气血痰瘀四纬,四纬之中又以气为其总纲也。用今之时语乃为:丹溪在论证杂病时,形成了“气血痰郁”之辨证体系。此体系不仅运用于气病,血病痰病郁病的临床治疗中,还作为一种辨证方法运用于其他众多杂病的论治。

第一部分:“气血痰郁”辨证体系基本理论阐发。

1.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状态

丹溪学理学,深知格物致知之理。他认为:“医者,儒者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丹溪医集》《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有:“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丹溪格天地自然而有所得,故有《格致余论》之著。他在其中提出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他说:“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格致余论》同时他还详参《内经》其他内容,认识到整个自然界处于一种“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于是“阳有余阴不足”便成了天地间的一通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气法成”。《素问·保命全形》的这句话让人体也具有了“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因为人于天地相应。也就是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状态。只有人体处于此种状态下才可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2.“阳有余,阴不足”是“气血痰瘀”辨证体系的理论基础。

“阳有余阴不足”是天地之间大理。丹溪所有的学术思想都是在此理上建立起来的。“气血痰瘀”的辨证体系也不例外。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阴阳应象大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保命全形论》“人之所有者,血之与气”。这此精论让丹溪认识到气血在人体的重要性。他在《格致余论》中说:“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引起为血。”于是他把“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具体化。于是便有“气有余,血不足”之论。这便成了气血痰瘀辨证体系的直接理论依据。

3.力倡滋阴是为保持阳有余

其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阳有余,阴不足”是天地自然之道理。同时也是人体自身之理;二,“阳化气,阴成形”、“气者生之本”有余之阳要化气有才能维持人的正常状态。但其化气不可太过;三,“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要保证阳化之气不能太过必须养其阴,才能使有余之阳不致化成有余之气;四,“相火者元气之贼也”人有君相二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不妄动则元气不妄耗,如是则君得以明矣。相火非外来实火,非苦寒直折所能平,法存于滋阴,才能使龙潜海底,雷寄泽中;五,“善补外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二生化无穷。从此可以看出滋阴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阳有余”的状态;六,丹溪“阴难成而易耗”乃以天癸之晚至而早归而立论。其乃离辟时弊之权宜之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生与俱并无阴难成之理。

故丹溪滋阴是为了保持阳有余。在具体的病证论治中就是要保持气有余。

4.重视后天脾胃之气

丹溪受李皋之学的影响非常重视后天脾胃之气。他在《格致余论》中说:“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阳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认。”此强调了脾胃在气机升降中的作用。同时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了才能使先天元

气得后天水谷之气相助而成气有之常态。

总由上述四点,我们可以知道丹溪在杂病论治时的“气血痰郁”辨证体系是以气有余为其根本为其大纲也。

第二部分气血痰郁辨证体系

1.“气有余”之太过则成火热之病机。丹溪承刘完素之学。提出“气有余便是火”,是对刘火热论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他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自然界之气有余,此基本上承刘之六气皆从火化而来,在人之身主要表观为外感热病。第二人身之气有余,主要是指人体脏腑气机而言。此是在张的脏腑辨证理论的基础上深化而来。他在《丹溪心法》中说:“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是气虚。”其为病主要有“诸热瞀瘛,暴瘖,冒味,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上冲,惊慄如丧神守……”《格致余论·火·附录》此主要是相火妄动之火。

2.“气有余”之不足,“血不足”之太过变生诸多血证。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后天水谷之气在先天元气的作用下花生成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能生血。故当“气有余”不足是就会出现血虚,出血等诸多血证。

3.痰主要有两方面

一气有余之不足津液停聚而成痰。二火炼津液二成痰。

前一方面就一般情况而言。津液不能得到正常的输布和运化。停聚二成痰饮之病。其主要是由气有余之不足加之后天脾胃之气衰弱。此二者又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后一方面是丹溪创造性发挥的地方。主要是指一些老痰顽痰怪痰风痰之类。人体无论哪一部位,如果其气有余而又不归正化则会成火。火之为物其灼炼津液可知矣。火炼津液成痰阻滞于经络脏腑而成奇怪之病。故有“怪病多痰”之说。

同丹溪认识到痰致病的广泛性,他在《丹溪心法》中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他提出:“百病兼痰”之说。他于临床论治诸多疾病时也大都从痰论治。需要指出的是,痰只是气血关系失常的一种结果,故其辨证的总纲还是气。

4.郁有静生

以上三点都是言气在动的过程中的病变,此言气之常也。气者无形,常动不居。然而气也有不动的时候,于是便产生了郁。不动之气或有余或不足。

郁者有六:气.血.痰.火.湿.食。《丹溪心法·六郁》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郁总由气乏生化之机结聚而不得行而成,其有气郁可知矣。气乏生化而君火不明,虚火丛生可知矣。气不行则血不利,故有血郁可知矣。气乏生化之机,则人体旧不去而新不生,故有痰郁.留湿.食积之愚矣。

另外还要注意两点:第一,郁久生热化火,变化诸多他证。第二,脏腑气机和郁有重要关系,丹溪尤重中焦脾胃。他在《金匮钩玄》中说:“凡郁皆在中焦。”

以上四条总言其大体也。百病之生非由一端,万证之变非从一渠,其“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不可不知。“然其要一也”,总有阳有余而阴不足也。至其相互关系,层层叠叠,又不可不细审也。

第三部分杂病论治

丹溪在论治杂病之时,把气血痰郁提升到一个辨证体系的高度,就不仅仅是用于气病,血病,痰病,郁病的论治,对于临床诸多病证都如是用之。

明王纶《名医杂著》中曾云:“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故用药主要有三:气用四君子,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由此我们可窥其一斑。

下面主要从气血痰郁几个方面对其论治杂病作具体分析。

⑴气证论治第一,重视元气。《丹溪心法·破滞气》中云:“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