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试验设计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交实验设计案例分析
45120611戴杰
摘要:正交实验设计法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但由
于推广不够,在实践少有应用,除了观念上的影响外,对操作方
法的疑惑和不熟悉,也是重要因素。
我们小组选取了两个典型案
例,对正交实验设计法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了介绍。
正交实验设计法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
作为一种科学的实验方法,它以投资少、易操作见效快的特点而为人们所关注,在已经试点过的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明显效果,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正交实验设计法虽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它的推广并不普遍。
原因主要是许多企业科学意识差,对正交法缺乏正确认识,不懂操作程序,甚至怕麻烦。
鉴于此,我们选择了两个典型案例,对正交法的应用程序和方法做出了说明。
一、双氰胺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
1.1 立项背景
山西省双氰胺厂。
1989年引进技术,设计能力为年产双氰胺500t,1990年投产,1991年全年生产双氰胺300t。
虽然当时双氰胺出厂价为15000元/t,市场供不应求,但由于该企业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成本很高,年亏损30多万元,企业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1.2 经诊断发现的问题
(1)双氰胺的主要原材料质量差,有效含氮量低。
调查结果:石灰氮最好是一级品占一半,其余为二级品以下。
石灰氮产品的行业标准(有效含氮量)是:优级品>=20%,一级品>18%,二级品>17%,次品<17%。
经过对比,该厂石灰氮有效含氮量低,是双氰胺消耗高、成本高、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石灰窑CO2气体浓度太低且很不稳定,是制约双氰胺生产的关键因素。
经调查发现,CO2气体浓度一般在17%以下,有时12%左右,致使双氰胺车间第一道工序(即水解工序)脱钙速度慢、时间长,是制约双氰胺产量的关键。
(3)双氰胺的生产工艺影响因素多,优化潜力大。
经分析认为:水解投料量、水解pH 值、聚合工序的聚合温度、聚合pH值、结晶温度等因素,均对产品质量和消耗有影响。
多因素影响正好适用正交法。
1.3 正交法在各生产车间的应用及效果
(1)提高白灰窑CO2气体浓度的正交实验。
经调查,投入的煤和石头的比例是由人工估计的,并不计量,每天加料总量和分配的层次随意性很大。
由于没有固定的工艺标准,CO2气体浓度既不可能稳定,生产效果也不可能提高。
故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安装地磅,投入的煤和石头要求过磅计量;二是实施正交优化。
经计算,石灰窑优化方案的因素水平及实验结果(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分别如表1、表2所示。
表1 因素水平表
表2 实验结果表
经计算分析,显然优化方案为A2B3C3。
即A煤石比为1:0.17,加料量为6t/次,加料层次为9次/d 。
经进一步优化,加料层次为12次/d,使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达38%。
(2)提高石灰氮有效含氮量和产量的正交实验。
经过对氮化车间3 台沉降炉产出成品状况分析和操作情况分析,我们发现成品不均匀,一层一层的,每层3cm厚,在两层连接处质量好,而在两层之间质量疏松,经化验有效含氮量低。
工人操作,电石在上端有加料机均匀撒于料面,由于冷料加入,炉温逐步下降,连续加料,待炉温降低80摄氏度时,才停止加料,致使料层厚度超过3cm。
从上面的操作过程分析:连续加料时间太长,使得料层太厚,在停止加料后,氮气与电石进行氮化反应,生成CaCN2,由于氮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炉温慢慢升高,当再回到900摄氏度重新加料,又是厚厚一层,炉温降低80摄氏度才停止加料。
这样就造成停止加料后,氮气与料层表面接触,反应生成CACN2,由于料层厚,氮气深入内部反应不易,因此两层中间氮化不充分,造成质量差,而且反应慢,产量也低。
由于找准了石灰氮质量差和产量低的原因,正交优化方案制定如下:首先把加料前后的温差由80摄氏度降低为20摄氏度以内(越低越好),这是为了减少一次加料的数量和厚度使CaC2 和氮气能充分反应,既可提高产品质量,又可促进产量提高。
其因素水平及实验结果分别如表3、表4 所示。
表3 因素水平表
表4 实验结果表
优化方案为A3B2C2D2。
由于人工操作,温差太小,操作困验难,后来安装了自动控制加料装置,可把温差控制在10摄氏度以下,使CaCN2质量大幅度提高。
9个方案均达到优级品,从极差大小来看,其他因素影响不大。
当按优化方案生产后,有效含氮量稳定在22%~23%,100%为优级品。
(3)双氰胺生产工艺的正交优化。
双氰胺工序正交试验,主要是降低消耗,提高产量。
考察指标只计产量,其因素水平及实验结果(选用L8(2^7)正交表)分别如表5、表6所示。
表5 因素水平表
表6 试验结果表
直接可看出8号试验产量最高,班产29袋,其条件为A2B2C1D2。
经观察发现,投料过程中,由于投料速度快,再加上水解过程为放热反应,故料液温度升高。
本来水解工序料液温度应低于70℃,如果达到聚合温度,会提前生成双氰胺,过滤过程将把生成的双氰胺滤到废渣中丢弃,使消耗高、产量低、温度高,将生成的大量氨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损失。
因此,除优化生产条件外,应着重控制加料速度的均匀性,保持料液温度低于60℃。
这样按优化方案操作,使每t双氰胺消耗石灰氮由6.5t降至4t以下。
石灰氮售价2000元/t,双氰胺成本下降约5000元/t。
(4)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CO2气浓度提高,产量增加1/3,石灰氮有效含氮量的提高可使双氰胺的石灰氮耗量大幅度下降。
2 八水钡生产工艺的优化及一水钡的开发研究
2.1 立项背景
1995年,榆次钡盐厂月产八水钡不足70t,投产近两年亏损约90多万元。
该项目投产后只能生产八水钡,消耗极大,成本很高,企业亏损严重。
2.2发现问题
(1)毒重石煅烧工艺问题最大。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煅烧温度和恒温时间不确定,工人凭经验操作;二是煅烧罐煅烧过程中破裂严重,高温情况下空气进入,熟料变色提取不出八水钡;三是矿石粒度大,熟料中仍有大量BaCO3 矿石颗粒。
该工序是该厂生产工艺的关键工序,BaCO3矿石不能很好地转化为BaO,产品无法生产出来。
当时生产1t八水钡,需矿石5t以上,试产时曾用20t矿石生产出1t八水钡,每t矿石从四川运到山西,进厂费用300元/t 以上,造成企业亏损。
(2)浸取工序中成品和废渣分离不彻底,仅废渣中带走的成品约占1/3。
(3)成品中杂质含量高,BaCO3杂质经常超标。
2.3 科研课题组采取的措施
(1)在浸取过滤工序中增加真空过滤装置,收回大量成品;
(2)改自然结晶为真空结晶,提高结晶效率和产品质量;
(3)配料中增加添加剂,有效解决因热胀造成煅烧罐大量破裂的问题;
(4)针对煅烧转化率极低的难题,用正交试验法找出最佳工艺参数。
2.4 毒重石煅烧提高转化率的正交试验
为了找到最佳恒温湿度,工厂专门建小型试验窑一座,经摸索发现恒温温度在1100至1150摄氏度范围,转化率有保证,故以下试验把恒温温度作为固定因素。
试验1、试验2、试验3 的结果分别见表7、表8、表9。
试验1 考察了恒温时间、保温措施、添加剂对转化率的影响。
该试验告诉我们,恒温时间长些好,在保温措施下增加添加剂有明显效果,转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原生产记录转化率均在40%以下。
试验2考察了恒温时间、矿石粒度、还原剂配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该试验清楚地告诉我们,恒温时间长些好,分开粒度煅烧效果显著,转化率大幅上升,原来加17%的还原剂煤比例偏高,不仅浪费煤,效果也不好。
试验3为固定恒温温度(固定恒温时间36h),有保温措施,重点考察矿石粒度、添加剂配比、还原剂配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表7 实验1结果表
表8 实验2结果表
表9 实验3结果表
经多次优化,转化率保持在80%以上,企业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产量翻一翻,后稍加技改,月产量就由原70t增加到300多t,企业每年实现利税100万元以上。
从案例可以看出,正交实验设计法,简便易行,易学好懂,是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希望企业管理者们能够转变观念,树立科学意识,从推广正交实验设计法入手,全面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