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关于网恋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世界,”虚拟世界”。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它存在着彼此之间的恋爱,这种恋爱被人们称之为“网恋”。“网恋”,也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在社会的阶层中,就大学生的网恋现象最为明显,大学生是国家明天的栋梁之才,他们今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所以对于网恋的产生,影响因素和弊端必须使其有足够的认识,然而当前社会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确不多见,这也成了这个研究主题具有的价值性,本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问题些许建议。
1.网恋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2.大学生网恋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影响因素有哪些?
3.对于大学生的网恋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态度,提出怎样的建议。
关于网恋的研究是俱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三方面一体的课题研究,并且结合一些“前人”调查的数据,所以得出的结论很具有说服力。
从社会心理学研究“网恋”这一课题也是本研究的一大特色
“网恋”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尚不多见。从主题上看,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网恋”的心理感情层面,多采取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视角。它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网恋”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心理过程1;二是“网恋”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2三是网络对人类婚姻恋爱方式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与传统的婚恋方式相比,“网恋”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3在此基础上,有关研究探讨了通过“网恋”缔结婚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对“网恋”进行引导和规范的建议和措施。从方法上看,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只是对“网恋”进行定性描述,在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尚存在诸多不足。
总而言之,大学生“网恋”是非常具有时代性的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但大学生“网恋”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大学生的“网恋”行为,不仅有助于推进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成长历程、感情生活,进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网恋的定义。这里所说的“网恋”,有人也称为“网络爱情”、“网络恋爱”或“数字化性爱”。它指的是网络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据此,所说的“网恋”,指的是在现代社会网络化过程中借助网络及其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途径的具有亲密性的交往方式,是网络时代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方式。对此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本文所说的“网恋”主要是以互联网上的各种聊天室或聊天工具,例如QQ以及电子邮件等
网络技术为基础或媒介的恋爱方式,但其中并不排除电话、书信、见面等传统恋爱媒介,只是这些手段在“网恋”中处于次要或辅助地位。2、广义的“网恋”既包括异性之间的网络恋爱,也包括同性之间的网络恋爱。但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本文所说的“网恋”仅限于狭义的异性之间的恋爱。3、“网恋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网上认识,在网上恋爱,甚至在网上结婚组成网上家庭,但在现实生活中双方是完全不接触的,这更多的象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二是在网上认识,双方都有进一步交流了解的愿望,这种交流了解慢慢地发展为恋情,有一天他们终于见面了,从网上走下来开始了传统的恋爱过程。”本文所考察的“网恋”仅限上述两种形式中的第二种。4、关于是否“网恋”,本文确定的判别标准是:恋情必须开始于网上接触和交流,并且将网络中的情感经历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来,即从网上走下来,开始现实生活中传统恋爱生活。至于这种恋爱生活最后是否通向婚姻,不是判别“网恋”的必要条件。
通过网上的调查数据显示表明以下一些情况:
1.“网恋”还未成为恋爱的主流方式
2.“网恋”并不是单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
3. 并不是性格越“前卫”就越容易“网恋”。大学生不再仅仅将“网恋”看成新事物去竞相追逐,而是已经在认真思考“网恋”这个问题。
4.当大学生遭受过网上欺骗的之后,网恋的比例自然的降低了。
5.并非上网的时间长,发生网恋的几率就大
6.网恋的产生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集体有关,普遍具有跟风的倾向。越是尝试过网恋的大学生越是对网恋持以支持的态度。
另外,一般来说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比城镇和乡村好,城市的网络化程度也比较高,城市里来的大学生接触网络环境比较早,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那些来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乡村大学生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多的不会采取“网恋”这种恋爱方式,他们通常比较保守,做事情循规蹈矩,惯用传统的方法。
事实上网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被人们接受。大学生更注重现实,认为网络过于虚拟,不容易产生真爱,对于“网恋”,一般不会刻意为了寻找恋爱对象而去“网恋”。多数大学生主观还是选择传统恋爱方式,即使是那些“网恋”的大学生最初也是反对别人“网恋”,而当自己“网恋”成功后才站到赞成这边的。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爱与隶属”的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他们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
求,他们将现实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转移到网络空间,在网络中寻求补偿。所以“网恋”的出现也是无可厚非的了。
大学生对“网恋”的态度
婚姻更需要的是双方的精神上面的交流,并非只图行动,“网恋”注重思想的交流,长时间精神的交流使得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更加的深刻,性格的彼此了解可以使得双方明白相对于自己,对方是否合适。更大的避免了结婚后,由于性格的不合而产生的各种尴尬。所以它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恋爱方式,通过此达成的爱情会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会比较大。
总结:“网恋”是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一种表现,可以尽显年轻人寻求新鲜、神秘事物的特点,他们害怕被时代抛弃,被同龄群体耻笑,他们试图通过“网恋”来寻找一种网络时代全新的恋爱方式。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网恋”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其中,对于生理因素,我们从性别、年龄两方面考察。在性别方面,男生和女生“网恋”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并不是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就越容易“网恋”,年龄在20—22岁之间、大学三年级是“网恋”的高发期。心理因素的考察主要是性格和情感两个方面,“前卫”的人和有主见的人都容易“网恋”;越是在感情方面受过伤害,失恋过的人就越容易尝试“网恋”,而网络中的受骗经历会降低“网恋”的发生率。社会因素的影响分为“触网”时间、同龄群体和城乡差别这几个方面,并不是“触网”时间越多就越容易“网恋”,那些“触网”时间处于中等的大学生最易“网恋”,同龄群体越是选择“网恋”,自身就会受其影响尝试这种方式,城市大学生比乡村大学生容易“网恋”。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促使大学生选择“网恋”;大部分大学生对“网恋”持保留态度,整体上态度比较消极。
大学生“网恋”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网恋”所占比例并不大,但由分析来看,此现象有继续升温的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尝试“网恋”。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传统的恋爱方式,他们不愿在局促的现实生活圈子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大学生们相信缘分,而网络就成为了新世纪的“缘分的天空”,所以,在笔者看来大学生“网恋”现象并不能被社会驱除,而会成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只要网络不会消失,“网恋”也就不会消亡。
既然,“网恋” 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于社会中,那么我们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或是消除“网恋”中的不良因素,创造一个安全信任的网络环境以此来正确指导大学生“网恋”。结合大学生“网恋”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