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朱新阳

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朱新阳
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朱新阳

2004年7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ul,2004第4期(总第110期)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 o.4Jul.N o.110

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朱新阳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上海200062)

摘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恋现象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生事物迅速蔓延,尤其是大学群体的网恋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理

性”支配的,行动者的行为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利益不仅是物质上

的,更可以是非物质上的。网恋的大学生是在判断网恋行为能最近似的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之

后,作出了网恋行为这一选择的。

关键词:网恋;网恋行为者;网恋行为;理性选择理论

中图分类号:T P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605(2004)04-0042-03

A bstract:Af ter entering21st century,w ith poprlarization of netwo rk,“online-love”of underg raduates become a kind of new things of cybertimes and spread rapidly,this social phenomenon arouses the attention fro m people more and mo re.People have thought and studied the“online-love”phenomeno nfrom all kinds of visual angles.Originaly in this arcticle,the authour manages to use the a-Rational Choice Theory to think over the“online-love”of underg raduates phenomenon.Aand a ttempts to provide the socilolgy ex 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 of“o nline-lover”to o nline-love”behavior.T 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socilolgy think that peo ple's behav-io rs are co ntrolled by their ration.Behavior principle of perso n w ho take actio n is only for maximum realization ow n interests,w hich can be non-material interestr as ewll as material interest.U nderg raduates“o nline-love”think:online-love”bdhavior can realize the max imum interests,so choose it.

Key words:o nline-love;online-love;online-lo ve behavior;the Ratio nal Choice T heory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由互联网带来的许多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虚拟的网络空间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逐渐体验到一种“数字化”的生存。在这其中,网恋成为一种流行对话,对传统的恋爱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冲击。深圳21CN网络公司的调查也显示,国内近40%的网民有过网恋经历,不管现实中他们是否已婚。李红革在他的对湖南5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上网的人数、频率、花费之高,出乎人的意料,而且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在聊天和收发邮件,下载软件和学习知识的只占很少的比例。[1]而在网上聊天和收发邮件正是网恋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可能这些数据没有完全准确、客观、科学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网恋”者数量,但是“网恋”正成为一种随互联网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现象。因网恋引起的悲剧,如自杀、强暴、欺诈钱财,家庭分裂等等屡有报道,而且据调查网恋在现实中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便是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中,有79.6%的人赞同由于网恋没有太多的顾虑,所以网恋的几率很高;并且至少有53.8%的高校学生不排斥网恋。[2]因此人们给予网恋现象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运用了社会学的理论,着意于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网恋者与“网恋”这一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于网恋,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定论,学者大多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各不相同的网恋界定。如唐魁玉认为,“网恋则是一种以现代网络空间及其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手段的感情互动过程。”[3]曾坚朋则认为网恋就是有爱情单身的年轻男女,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作为载体或者工具,对

收稿日期:2004—04—12

作者简介:朱新阳(1981—),男,安徽六安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情感进行虚拟性或者虚拟性和现实性兼而有之的理性选择的“交易”过程。[4]笔者将其界定为人们在互联网上认识,相互之间以文字、符号和语言进行感情交流,并获得恋爱体验的行为,而且将网恋行为仅仅限定在网络上所进行的活动,即以网络为载体所进行的恋爱活动。而当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时候,“网恋”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它已经转化为现实中的传统恋爱方式了,所以不将之纳入分析之列。

关于网恋行为的类型,学者们多将之分为5种类型,其一是认为在网络上可以摆脱名利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幻想可以找到超越一切的纯洁爱情,称之为理想型;其二是认为网络恋情可以全身心地体验爱情,而不必以婚姻为最终归宿,称之为超脱型;其三是以网络为工具,企图发展并建立成为现实中的恋爱、婚姻关系,称之为务实型;其四是只想体验交友的感觉,而无意于爱一个人或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称之为游戏型;其五是专以在网络上勾引异性为快感,一旦对方爱上自己则退出了,称之为恶作剧型。[5]以上这种分类型法,是学者较为认同的一种分法,主要在指进行“网恋”者在与对方互动时所持的一种心态。由于本文并不是要分析解释网恋者之间的互动,而着眼于网恋者与“网恋”这一行为之间的关系。所以,以行为者在进行网恋行为时,是否付出自己的真感情来划分,可以将上述5类型的前3种划归为一类,即在网恋时有行为者自己的真感情的投入;而将后两种划归为一类,即在网恋时行为者没有投入自己的真感情。大学生网恋者也同样可分为此两大类。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网恋行为者,由于他们在网恋中投入了自己的真感情,并且选择了网恋这一行为,那么他们是如何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呢?或者说是如何获得这种利益最大化的知觉的呢?首先,对网恋行为者的知觉条件进行分析。网恋行为者进行活动的环境是完全“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网络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给人们的行为感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颠覆性的影响。网恋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充满了新鲜的魅力和神秘感,网络隐藏了人们的真实的面目。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网上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和符号为载体的非直接性交往,是与另一个不知身份、职业和地位的人自由地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交流。在交往中,行动者只能从对方发过来的文字和符号来猜测。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间接性,人们突破在现实中的自身条件的种种限制。行为者不再被传统的物质条件所困,他们的身份、长相,自己的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地位等,都成为可以隐瞒,可以理想化的东西。正如网民们常说的“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理想化自己的形象的同时,行为者也往往将行为对象的形象也理想化了。因为在网络上所接受的信息都是以文字和符号为载体的,是经过人们思维沉淀出来的,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呈现的。同时行为者也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理想的形象来描绘对方,潜意识中赋予了对方许多美好的优点,然后自己崇拜起主要是由自己虚构出来的“虚拟偶像”。

在这种知觉条件下,他们在网恋过程中所获得的“网恋”体验让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体验满足了行动者的社交的、尊重的、乃至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人们在网络中可以扮演自己最想成为的那种人,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激情,并且通常会得到网恋对象的认可和赞赏。特别是那些大学生,在存在巨大心理落差的情况下,更有可能需要能过这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他们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对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感。由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了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为这些学生满足自己的价值感提供了便利。不论天涯海角,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相识,发展友谊甚至产生爱情。通过这种交往,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确定,自我评价也会提高。除此之外,网恋甚至可以让行为者获得最基本的需要,即生理需要之一———对性需要的满足。在网络上,虚拟性爱(cy bersex)正在慢慢成长,它是网恋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在现实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可能无法获得对性需求的满足,而虚拟性爱则理所当然地成了满足这种需求的替代品。美国人类学家克丽欧·欧德萨提出了“数字化性爱”的概念,认为这种新的性爱形式,将会为人类性爱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数字化性爱给予人们探索情欲与性倾向的自由,而这是传统婚恋规范所不允许的。[6]因此在这样的一种知觉条件下,行为者从期望的行动中获得预期利益的主观价值实际上已经是无限胀大了,而行动者估计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可以是近乎百分之百,因为将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恋爱分离出去,单纯以在网络上获得“恋爱”体验的网恋,是非常容易获得成功的,可以说只要想“网恋”就肯定能够成功。

当然由于这一类型的网恋行动者投入了自己的真感情,所以他们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代价的。大学生几乎是未婚者,这种风险和代价在物质上主要表现为时间、金钱的消耗,而在非物质上则主要表现在感情的受欺骗,即对方没有投入自己的真感情。但是在笔者所做的访谈过程中发现,网恋行动者实际上爱上的是“恋爱”这种感觉,而并不是网恋互动的对应人,也就是说他们是把感情投入在了自己的“恋爱”体验当中。而金钱、时间的损失对那些网恋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显得重要。也正因如此,网恋行动者才有可能从一次“网恋”进入到下一次“网恋”,从这一“网恋”对象转向到另一个“网恋”对象,甚至一个“网恋”行动者同时可以和多个“网

恋”对象谈情说爱。并且大学生群体进行网恋还不会有破坏婚姻、家庭的风险和代价。实际上,即使对大学生以外的已婚网恋者来说,网恋的风险和代价也是可以被知觉在最低限度。因为尽管现在有人发出呼声说,网恋正在成为婚姻、家庭的最大破坏因素,但是应当看到,与生活中现实的婚外恋相比,这种网恋行为的破坏作用要小得多。同时所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也要小得多,并且遭受这种惩罚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相反,如果有做出这种行为选择的条件,而行动者却并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他们所要获得和实现的需求又没有其他正当途径来满足,那么要么是采用一种不正当,甚至是不合法的方式来获得,而这种选择的代价成本太高,并且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要么就是这种难以实现的需求给予行动以不堪忍受的压力和心理折磨。所以,行动者在做出理性判断之后,估计他所期望的行动的纯价值是相当之高的,乃至使其利益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满足。更何况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在自制力上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网恋这一行为,便成为大学生网恋行动者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至于第二种类型的网恋行动者,网恋这一行为作为其理性选择的结果就更是明显了。由于他们并没有投入自己的真实感情,所以他们不用承担自己感情被欺骗的风险,即使对于已婚而言,也很少有影响婚姻和家庭的风险。他们在网恋中有着相当清醒的理智,虽然他们不曾投入真感情,但是他们却可以同样体验到“恋爱”的感觉,来满足和实现他们的需求。他们同样可以获得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同样可以得到数字性爱的体验。而他们所要承受的唯一的代价可能仅仅是在伦理道德上的谴责,然而这种谴责却很少会出现,因为其他人甚至于根本对其网恋行为一无所知,又何曾会有对其不道德行为的责备呢?而同样地,其他方式却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如此安全可靠的自我满足感。所以,他们估计其期望的行动———网恋行为的纯价值是理所当然的最大化的。尽管这一类型的大学生网恋行动者的素质比较恶劣,但是无可否认网恋行为对他们来说,也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学中理性行为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社会交往或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为,这种行为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由于条件和信息的有限性,人们实际上无法达到“最优点”,而只能是“逼近”最优点,即只能取“满意解”。因此,在具体的理性选择过程中,满意准则和合理化便成为这种“理性选择”行动者的行动基础。可以将之称为“社会理性”,即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寻求利益的最优。[7]由于网络空间极大地改变了行动者知觉环境,其虚拟性、理想性更是使行动者在知觉网恋行为时,使这一选择的预期利益的主观价值最大化,即使其利益获得了近似最大化的实现。因此网恋现象的蔓延并不是大学生的一种痴迷的心理状态,而是其理性判断之后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的行为,是其社会理性的表现。另外,对于那些最终退出网恋者之列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因为由于边际效用原理,网恋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说可能其主观价值逐渐下降并最终消失,并转向寻求其他方式,即这种行为选择已不能够使其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另外托马斯认为,现代都市社会的人必须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去实现他对4种欲求的满足,其中最后一种就是他不能缺少爱,不能缺少与某人或某物的亲密,从这种关系中他感到了一种情感并且知道这种情感是相互的,即使对方只是一只猫或者狗。[8]那么当然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络的对象。所以,对于网恋行为的理性选择,也反映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群体对于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满足的渴望,反映出社会所能提供的实现这种需求满足的途径的局限。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当代大学生群体既是最需要关爱的群体,也是最需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的群体。

参考文献:

[1]李红革.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意识分析———来自湖南五所高校的统计调查报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133-134.

[2]王溢涵.关于高校“网恋”的调查报告[J].理论界, 2001,(6):63.

[3]唐魁玉.过程与结果:网恋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78.

[4]曾坚朋.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J].社会学,2003,(2):16.

[5]杨国华,蓝劲松.网恋之精神分析[J].社会,2001, (4):14.

[6]克丽欧·欧德萨.数字化性爱[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

[7]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6):25.

[8]帕克.社会研究在社会服务中的意义[A].城市社会学[C].华夏出版社,1987.114.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5+2=0”现象的思考

“5+2=0”现象的思考 “5+2=0”,也许初看到这样一个算式,你一定会产生怀疑。其实“5+2=0”它真实的反映了部分家庭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周末回到家里后,由于教育的不联系或滞后,在周末的二天里,学生又回到了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于是被称之为“5+2=0”现象。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的,但目前一个不能无视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随意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而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冲击着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2=0”现象的成因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学生在学校里通过教育,逐渐养成了文明行为,学会了怎样正确做人,但一回到家里,所看到的、听到的却是另一回事,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下面是幼儿园门口的一对母女对话: 母亲:宝贝,想死妈妈了,让妈妈亲亲,饿了吧,今天课间吃了什么点心呢? 女儿:我最爱吃的鱼丸。 母亲:吃了几个呢? 女儿:5个。 母亲:怎么不多吃几个呢? 女儿:老师分好的,每人都是5个。 母亲:分好了还剩下有吧? 女儿:还剩下几个。 母亲:为什么不叫老师再给你几个呢? ……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小孩想让座给老人,母亲不允许,理由是“小孩子也是照顾对象”;在公园里,孩子想捡起别人乱扔的果皮放进垃圾箱里,母亲一把打落,不许捡,理由是“又不是你扔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了,父母教训孩子必须打回来,否则不喜欢你;父母在平时的言论中,处处流露出对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的渴望,教育孩子多赚钱才是唯一的有出息…… 久而久之,孩子心目中自然而然就建立起了父母亲所灌输的人生观、价值观模式。在这种家庭教育影响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 2、放任式的管理孩子。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娱乐、应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在农村有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是亲戚的家里,甚至有的就孩子一个在家。“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要打要骂随你便。”这是每逢开学许多农村学校的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这些家长看来,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做家长的就完成任务了。这类学生一到周末,基本是属于无人监管的状况。未成年人缺少了成年人的监管,其情况可想而知。 3、教育的关注点不同。许多家长总是会抱怨,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听老师的话,可到了家里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听话,不爱做作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校培养学生是要求全面发展的,但部分家长却过分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味的在孩子面前强调,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就可以了,对其它方面的教育就忽视了。 4、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本情况,望子成龙,周末不让出去玩,硬逼在家里做作业、看书,一定要考到班上前几名。学生本来在学校学习就很紧张,想回到家后好好的玩一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一回来又是读书,做作业,心里就有一股无名之火,逆反心理就更强了。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的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教子典故。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上存在的人和事无时无处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这种影响无孔不入、潜移默化,而且是渗透到根底骨子里的。不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不洁的社会风气。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生原本就生活在其中,时刻接受着社会的影响。过去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些,主要原因一是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社会风气好些,这是根本的;二是宣传媒体不发达,舆论开放度不高,并很少报到反面的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客观事实是:社会上出现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新闻学概论期末试题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 新闻学概论试题 注意: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本卷与答题纸一并收回;试卷满分100分; 请认真作答;考试时间100分钟;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法治: 2、新闻价值: 3、出版自由: 4、言论自由: 5、新闻事业管理: 二.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 2、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4、阐释新闻法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5、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做具体解说。 三.论述题: 1、何为媒体审判?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你对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审判的看法。 2、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如何协调公民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关系。四.案例分析题。 我国将优化服务推进二孩“生得出生得好” 2017年01月27日14:1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记者王宾)全面两孩政策迄今已落地一年,全国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已逾四成。如何才能让二孩“生得出、生得好”?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我国将继续调整扩增助产服务资源,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 2016年,中国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龄高危产妇比例增加,生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显,出生人口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峰。 产科床位够不够?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投资29.1亿元,支持45个市级和202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司长秦耕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新增产科床位8.9万张,力争在“十三五”前期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供需矛盾。 母婴安全怎样保障?2016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9/10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5‰和10.2‰。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全面推广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据了解,我国共有8.8亿妇女儿童,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案例中所体现出的新闻传播学理论。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2) 小结: 1.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术语 实证方法 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 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 思考题: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社会学的功能有哪些?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小结: 1. 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生活的体系。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 2. 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的人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3. 社会关系从更加抽象和概括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行为模式,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可分为三大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 文化的功能包括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6.文化纷繁多样,各具特色。在同一族群内,也会存在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对待本族和他族文化存在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态度。 7.文化的变迁不可避免,它的出现主要是发现、发明和传播。两种文化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的冲突。 关键术语 社会 社会关系 文化 主文化 亚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关于注意瞬脱现象的思考

对于竞技体育中的注意瞬脱现象的思考 研究生部2011级2班梁乐 1.关于注意和注意瞬脱 1.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主体心理活动指向刺激并对其做出选择应答的一种意识调节状态,在运动领域,作为众多心理因素的基础和桥梁,注意不仅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监控和调节的作用,还是运动员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运动技能的关键所在。所以,运动员的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一直受到运动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有大量的相关研究。 1.2注意瞬脱的概念 Broadbent(1987)年在实验中首次发现,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单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别在该词后约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中当快速连续地呈现不同的刺激时,如果只要求被试识别一个目标刺激,被试能够准确的报告;但如果要求被试辨认在第一个目标刺激(T1)后很短时间内呈现的第二个目标刺激(T2),对T2的辨认能力下降,表明了注意加工在时间维度上的有限性,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简称AB)。它是一种暂时性的注意缺陷,近年来对注意瞬脱的研究已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1.3注意瞬脱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的国内外运动领域的关于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注意瞬脱及其群体差异,这些研究预示着注意瞬脱在心理选材、训练定向、训练状态的监控和有针对性的注意训练及比赛中制订技战术对策等多方面广泛的应用。 2.注意瞬脱在运动领域的研究 自1992 年Raymond 等人对注意瞬脱展开研究以来,有关AB 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意义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从理论角度展开,而且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也展开了研究,更好的揭示了人类现象的本质,加深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理解,也提高了人机系统的有效匹配,特别

新闻学概论练习题

什么是软新闻 什么是新闻价值 什么是客观报道 什么是知晓权 什么是协同自律 简述对新闻自由限制的途径 简述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的新闻自由所包含的内容什么是受众心理 什么是选择性理解 什么是守门人 什么是精确新闻学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政治素养 简述受众需要的内容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倾向 简述受众从接收到接受新闻信息的所经历的阶段 简述新闻编辑的宏观任务 简述报纸的特点 试述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特性。 试述广告与新闻的区别 简述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简述新闻事业的性质 简述新闻传播的主要模式 简述目前世界存在的几种新闻法 试述“守门人”理论的发展过程 试述解释性报道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什么是舆论 什么是知晓权 什么是持续性新闻 什么新闻的新鲜性 简述新闻自由受到限制的几种主要情况 简述新闻事业的舆论功能 简述人类传播活动的主要发展阶段 简述广告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制约 简述新闻真实所包含的内容 简述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试述影响新闻价值的因素 试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什么是新闻事业 什么是传播自由 什么是新闻编辑策划 什么是新闻政策 熵

简述新闻事业功能变化的几种情况 简述舆论的特点 简述我们党的“正面宣传”的含义 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简述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简述故意失真新闻的原因 试述新闻价值实现的途径 试述如何正确看待新闻自由 你们是新闻职业道德 什么是公共关系 什么是新闻纪录片 什么是新闻专访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受众意识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素养 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简述新闻价值的含义 简述非故意失真失实新闻的原因 简述新闻倾向性的几种表现 试述新闻真实性所要包含的内容 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什么是有偿新闻 什么是新闻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客观报道 新闻编辑方针 什么是新闻法规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社会意识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业务素养包含的内容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倾向 简述新闻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条件 简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 简述新闻编辑人员的具体工作包含的内容 试述传统媒介与互联网融合的发展过程。 试述西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过程中,新闻自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问题详解)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对当今一些文化现象的思考

对当今一些文化现象的思考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中国正快速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但是,物质是获得了极大地丰富,精神呢?我觉得在改革开放以来精神一直是在物质的后面,而决定这两者之间行走速度的是国家政策。没错,十年文革之后,中国还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一穷二白,基础薄弱。在面对这种严重局面的情况下,邓小平敏锐的观察到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其他的问题才能放到桌面上进行谈论。站在当今时代,回头看看,低头想想,那个时代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决定确实是明智的。实际上很简单,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与人认识很像的。首先,人是一个动物,人生存下去的第一步就是有饭吃、有衣服穿。在满足这些生存需求之后才能进一步思考要提高文化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所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邓小平与管仲都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那么在注意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精神层面的建设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打个比喻,经济与精神好比人的两条腿,行走的人好比国家。光关注经济腿的养护,却对精神腿的忽视最后将导致腿的一粗一细,人又怎能走的又快又好呢?作为国家也依然。只是想提醒一下,精神建设的落后或许不但会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还可能会夺走发展的成果,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接下来我将说对现今社会中一些现象的思考。 对艺术低俗化,娱乐化的思考 所谓的艺术包括的方面有很多,这里我主要想讲一下文学作品,各种电视和网络节目包括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首先谈谈文学作品。以前作家想出版一本书必须的经过出版商这一关,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写点文章然后发布到网上,这就造成文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人本身都是有惰性的,是一种渴望享受的动物,而学习有时候是枯燥无味的,对于太有用的书反而没几个人读。而对于那些内容简单,情节又跌宕的低俗化,娱乐化小说人们似乎更愿意读。看看每年图书销量榜上,那些没什么文学涵养的人的作品往往名列前茅,对于那些真正的文学大家的作品却鲜有人问津。每年的作家富豪榜上也是那些低俗化作家收入可观,什么郭敬明,唐家三少等等。对于他们的作品我是一点都不看,我怕脏了我的眼睛。就算有点文学价值,那能比得上那些真正的作家吗?现在社会上把写作的出发点搞错了,写作首先为了人类文化事业而写,其次才是为了挣钱,为了生存。当现在很多人只是为了挣钱,完全忘记了文学存在的真正理由。究其根本,我看就是市场经济的原因,市场就是供需关系,人们需求什么,就会有人供应什么,人的哪方面需求大,哪个行业就发展的好。就文学而言,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精神层面不高,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要求也不高,所以低俗化,娱乐化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人们又将其推波助澜,于是造成今天的局面。电视和网络节目也有种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电视上各种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等等充斥在电视上。有人说打开电视无非就两种情况:灭灯和转椅。很形象的倒出了电视节目的问题。网络上的问题也是如此,甚至更严重。打开页面,什么明星结婚了,什么明星出轨了,什么明星开演唱会了等等,还有明星参加各种综艺节目啊,明星主演的电影电视节目啊,我天哪!似乎我的电脑被明星塞满了一般,我周围的同学似乎挺喜欢这种现象的,一闲下来就看各种娱乐节目,然后笑笑,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大家说到那个明星,关于他的一切包括身高,家人似乎都了如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题 1.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3.报纸的二次售卖 答:报纸的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 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5.议程设置理论 答:所谓“议程设置”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理论。“议程设置”也称“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新闻学 答: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讨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7.硬新闻 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

社会学概论课后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社会学?如何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答:工作性定义: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观点不一,归结起来有三种观点: 第一.侧重于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传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这也形成了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侧重于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有传统的马克思,韦伯等人,在中国以孙本文为代表,形成了反实证主义路线。 第三.中国大多数学者赞成第一种观点,但又试图将二者综合,因此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孙本文观点:(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 (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 (9)社会行为的科学。 美国人观点(1)社会互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 (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 (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 总体来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尤其要研究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规律性,以便服务社会。b 2.简述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从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1)整体性: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 2)综合性:在研究一个现象时。总是联系多种相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3)实证性:其研究的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4)除此之外,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宏观性 等特征。 3.社会学有哪些基本功能?社会学如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基本功能: 1)、描述功能(认识社会是什么?) 2)、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社会学》思考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1)西方: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之父”,《实证哲学教程》 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东方:谭嗣同《仁学》、章太炎《社会学》、严复《群学肆言》(开端)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研究对象: (1)整个社会(孔德) (2)社会关系(索罗金) (3)社会关系的形式(齐美尔)(4)社会行为(韦伯) (5)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帕森斯)(6)社会群体(斯莫尔) (7)社会生活(费孝通、福武直)(8)社会事实(涂尔干) (9)社会问题 (10)社会调查及其方法 正确把握: (1)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2)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3)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居于哲学之下,专门领域的社会科学之上的地位。 (1)一般层次: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2)特殊层次:综合性学科-社会学、历史学 (3)个别层次:单科性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学 4. 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1)基本功能:描述功能-是什么、解释功能-为什么、预测功能-会怎样 (2)社会实践功能: ①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为政府宏观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②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需的社会学知识。 ④普及社会知识,促进公民适应与参与,指导人们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 简述自然环境、人口的概念。 (1)自然环境:指人们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2)人口:①定义: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和领域之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②两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③三种结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地域结构 2. 简述环境与社会、环境与人口、人口与社会的关系。 (1)环境与社会:①环境对社会:a. 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影响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②社会对环境:强有力的制约。 (2)环境与人口:①人口对环境:依赖-顺应-掠夺-协调 ②环境对人口:a. 平衡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 b. 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名词解释一1、社会学是一门 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社会规范:是在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8、社会群体:广义上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狭义上指通过直接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群体。 9、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10、社区发展:指通过建设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11、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 12、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拟剧论:是社会学家戈夫曼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的理论。 14、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15、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动现象。社会学家把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渐进的、突发的社会变动过程与结果都称作社会变迁。 16、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17、社会越轨: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者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8、本原的社会制度:指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