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武鸣县马头镇马头小学韦艳娜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竞赛。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因此在口算题目的处理中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李叔叔参加山地自行车比赛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他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题目,在本节课中,我另外编排了一些调动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质的提升。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的整数加法运算律的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加法的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学生已有基础,因此我本节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探索中寻求答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并在全班汇报展示了本组的探究成果,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探索中学会技能。避免了学习的单一性。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学生对算法的表达不够完整,流畅,小组展示的时间太长,练习的时间比较仓促等,这些方面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能获得锻炼与发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课堂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 进行加分鼓励。及时指出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要先确定符号,最后结果是分数的一定要约分。并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修改学案。 二、复习导入 提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进行了相应练习。发现同学们这部分掌握的非常好,及时鼓励表扬的学生。我接着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你们真是太棒啦!”其实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就是为我们明天更好的生活,现在苦又算了什么,希望大家记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那么从数学的角度这个故事很明显告诉我们:大家齐声回答加法的交换律。那么我们这一节课一起看一下加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也适应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那么我们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有什么怎样利用呢?我们一起体验:请完成下面练习要求独立自主高效完成之后同桌之间交换并批阅:全对的加2分。并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做的?找学生回答。 紧跟错题纠正,进行大家一起来找茬这一活动:把学生在下面做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兴趣高涨。 紧跟跟踪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找4号同学去黑板练习,并进行讲解点拨总结规律方法。 三、课堂评价:学科班长评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及个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难点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课堂中学生由刚开始的引入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达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为了突破重难点设置了两组习题练习。学生认真,完成正确率较高。同时展示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并设置了大家一起来找茬这一活动,把课堂推向了第二次高潮。总体来说课堂效果很好。学生都能掌握解题技巧。

进位加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这就是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使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来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学会、记住计算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新授10分钟结束,剩余30分钟就进行各项练习,在反复的练习和强化中,学生的计算终于有了较高的正确率。而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竟达到99%!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已经熟练的知道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算几十加几十,得数再加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先算几加几,也就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加几后得数再加整十数;在这个基础上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1、难易结合,突出重点。 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第1题中的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我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得到答案,并在小组中的交流谈论,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笔算的注意点。充分发挥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先算4+6=10,发现得数是10,与原有认识发生矛盾时,再通过摆小棒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

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认真反思: 1、这节课上完,也许很多老师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这节课究竟在哪里使用学具比较恰当呢?怎样让学生产生使用学具的需要呢?我个人觉得,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先摆一摆学具再列式计算,应该允许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在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这样算的道理,要求学生解释算理,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能不能想办法让自己说清楚你的算法呢?”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教材呈现出的方法走过场。 2、有小部分学生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跟不进位的加法相混淆,造成在做不进位加法时也进位了。例如在做53+4时得数写成67了。这种情况需要在下一节练习课上多用几组进位加和不进加的题目进行对比练习,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培训讲学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2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对于这句话,我深感体会。在教学《加法运算律》这节课,我的感想如下。 1、自主学习时,让学生举例验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出现学生直接写等式而实际并未真正进行有效的验证,这就反映出学生对“什么是猜想?怎样去验证?”这一问题的模糊。该怎样让学生明确呢?可不可以在猜想提出后,就问学生“你打算怎样验证呢?”让学生充分地呈现自己的验证构想,可能会有学生说写一个加法算式,再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加上等号;也会有学生意识到应该先算一算两个算式的和是否相等,才能添上这一等号。教师在让学生

一年级数学上册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苏教版

十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突出了“凑十法”的教学,帮助学生转化思想。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凑十法”的表象,通过口述凑十的过程,在数学语言的不断交锋、碰撞与合作中,形成操作过程的表象,把操作的程序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思维程序,通过想凑十的过程,在头脑里形成原来的操作情景,利用表象使形象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在教学时,让学生多次口述凑十的过程,激活学生思维,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8、7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让学生说你想怎么计算时,多数学生都是拆7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来的知识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之后让学生口述凑十的过程,发现有些学生搞不清楚到底要拆哪个数,凑哪个数。之后就用统一“拆小凑大”的方法,再训练口述凑十的过程,可能训练的还是不够多,学生在做练习时错误率还蛮高的,还得加强凑十法的口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6、5、4、3、2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9、8、7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位计算。本节课的计算实际上有两种思路,其中6+5,6+6是新学的算式,可以用前面所学的“凑十法”迁移过来计算,其他的题目都是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只要交换加数的位置就能转化为学过的算式,而这种转化的方法在7+9时已经学过。所以本节课完全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尝试计算。总得来说大多学生掌握的较好,但还有少数人不够熟练,因此回家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本学期所有的加法都已经学完,学生要熟记一些算式,在做题目时才能做到既快又准确。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一: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计算时又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的笔算是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单元分三小节完成,第一节,学习9加几,这一小节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并接受凑十法,第二节,学习8、7、6加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凑十法,同时要求学生在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几种方法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第三小节,学习5、4、3、2加几,这一小节是完全脱离实物,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进一步巩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算法,也为今后学习加法的交换律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对凑十法掌握较好,能根据具体的题选择合适的凑十法,在口算小数加大数的试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另外一个算式来口算的方法。本单元的解决问题与以往的解决问题相比,有两个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在得数后面写出单位名称,二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极个别学生对于给小数凑十的方法似乎有点儿排斥.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二: 每当被问起最喜欢上什么课时,很多孩子都会回答我:体育课!所以我常常羡慕起体育老师:让孩子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想必是每个教师的心愿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体育课场地大,有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2、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3、有例如:毽子、短绳、跑步、做操等多种项目供孩子自由选择。4、通过竞赛等形式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及时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细看来,除了第一条无法毗及外,其余3条均是数学课能够达到的。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参与性,选择性,合作性这几方面花了心思进行设计,同时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kitty猫为情境主线,在民主,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孩子因此感受到了成为课堂的小主人的乐趣。 参与性:上课的开始我首先提出质疑:8+5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好办法?用学具分别表示8和5,然后动手摆一摆。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动手操作学具和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在汇报时我尽量让学生叙述、补充,使他们体验了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 选择性:学生在进行凑十法的演算时,同时找到了拆大数和拆小数两种方法,基于这种情况,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我忽略了课本上看大数,拆小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两种拆数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对于这样选择式的教学,我在练习设计时也多次采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合作性:合作如何有价值有成效?合作了是否还需要独立思考?我个人认为:合作是在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有困难或依*个人力量能够完成但效率远低于集体完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探究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我觉得学生有必要通过讨论来互相交流想法,获得新知。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只当听众,我要求每个人先自己动手,在思考出一种方法后,再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既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又分享了其他同学的经验,获益斐浅。在游戏进行中,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有的小组合作意识不强,所以两极分化明显,这样的差距也使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及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王朝敏 本节课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渝北区永庆小学校江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对于这句话,我深感体会。本节课,我总体设计思路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规律,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 一、优点: 1.本堂课引入式有亮点,我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用这种新颖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让学生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课件出示了例1,让学生独立算,再让学生观察发现左右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并小组交流发现,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发现的规律,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例2时,用了身边熟悉的资源,同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发现的规律是否适合其他加法算式。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并加强探究方法的总结,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 3.开展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观察发现的方式学习,放手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探索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教学双主体,即教师的教学主体,学

生的学习主体。 4.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积极参与,巡视到位,通过巡视找到老师要的样本,做到心中要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排序。 5.学生课堂表现好,积极思考问题,主动与小组同学交流,回答问题时举手、坐姿都非常标准,课堂常规管理好。 6.在巩固练习中,针对学生情况有层次地安排了练习题,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二、不足之处: 1.问题提得太大,探究时缺乏有价值的问题,先可以提大一些,再从整体到局部挖掘。 2.本堂课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数学知识的价值。学知识的好处,学习加法运算律有什么用,干什么呢?没有得到加强。 3.没有很好划分课时内容,应该结合教学班的实际情况,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分为两课时。 4.对课堂的应变能力还不够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出现自己没能设计到的反应慢,这也说明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设计得不够多、不够细。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提升自身应变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时时刻刻反思,找出自己不足之处,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部 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所举的例子。其中,对于直接写等式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甄别,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 本课难点,如结合律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运算顺序;结合律的特点是运用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把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1 / 1

小学四年级数学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竟达到99%!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一年级四班田涛 学习完了进位加,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还为学生设计了为皮卡丘买商品的活动。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如果要进位的话,你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所以不能从十位算起。学生说得非常好,但我没有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试试,而是继续按教案进行教学,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的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别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进位写几进几的方法,需要课下在进一步的辅导。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100?(口答) 18 24 37 45 53 66 72 89 学生一边口答,老师一边在各数下板书出另一个数。 提问:每组两个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指出:如果两个数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什么叫做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什么叫做加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学习,同学们要弄清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能用简便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2)教学第(1)题。 板书出算式。 提问:这里三个数连加,哪两个数可以先凑成整百数?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可以这样想:137和63可以凑成2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简便计算的过程应该怎样写?(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注意强调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时要加小括号)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3)教学第(2)题。 板书出算式。 我们继续用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的方法来看第(2)题。 提问:这道题里哪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数?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要先算118加182,应先把它们的位置怎么样?[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接下来怎样算才比较简便?[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小结:从例3可以看出,如果在加法里有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一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先加,再与其他的数相加,这样算比较简便。 2.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梁杰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这节课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加法两个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简便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教材中的学习素材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3是在例2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3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础上,给出了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让学生求后4天计划行程的总和。题中设计的四个数据,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教学时,先复习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接着出示例题主题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由于题目比较简单,都能很快列出综合算式。在解答时,要求他们仔细思考,认真计算,尝试独立完成。然后再找出几个典型的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再进行集体讨论、评讲,最后优化出最佳算法。 例题所用时间较长,巩固练习就少了。很多学生虽然知道怎样算简便,但是简算过程写的就不够熟练和规范。练习课上就要多指导、多练习,以巩固简算过程的熟练和规范程度,为后面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同学们去社区做好事,每组6人或9人,都正好不多也不少。去社区做好事的同学至少有()人。A.3 B.9 C.18 D.54 2.已知a×5 3 =b÷62.5%=c× 3 4 =1(a、b、c均不为0),a、b、c这三个数中最小的是()。 A.a B.b C.c D.无法判断 3.一个梯形最多有()个直角。 A.1 B.2 C.3 D.4 4.在路边安装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距8米,从第一根到最后一根电线杆一共长96米,一共安装了()根电线杆。 A.13 B.12 C.11 D.10 5.一双鞋打八折后是60元,这双鞋原来( )元。 A.65 B.72 C.75 6.下列形体,截面形状不可能出现长方形的是( )。 A. B. C. D. 7.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一定是()的倍数。 A.2 B.4 C.3D.6 8.甲乙两根绳子,甲用去全长的,乙用去米,谁用去得多()? A.甲B.乙C.无法比较 9.下列属于旋转现象的是( ) A.用卷笔刀削铅笔 B.从滑梯顶部滑下 C.把晾晒的衣服从绳子的左边推到右边 D.物体从高处落下 10.一个四位数1350,用其各个数位上的数组成四位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共可以组成24个不同的四位数 ②这些四位数都能被3整除 ③1一定是这些四位数的公因数 ④合数分解质因数1350=1×3×3×3×2×5×5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还为学生设计了为皮卡丘买商品的活动。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如果要进位的话,你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所以不能从十位算起。学生说得非常好,但我没有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试试,而是继续按教案进行教学,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的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