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五) 第五章文学创作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1、创作主体的规定性:能动性、受动性

创作主体有着相应的规定性(能动性、受动性)。受动性是指作家要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其创作题材、主题意蕴、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并不是作家被动接受而是能动选择接受的结果。

2、创作动机:表层动机、深层动机、临近动机

作家创作源于一定的创作动机。表层动机是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艺术对象的一种动机。深层动机是指植根于作家心胸、融进作家血肉、构成作家生命一部分的心理原动力(集体无意识)。临近动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更加切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充分自信和良好感觉;二是指邻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语感动机,即作家不但对民族的语言有着确切、深刻的理解和生动、丰富、真切、入木三分的感觉,而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种理解和感觉表达出来。

3、创作主体应具有的素养和能力

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审美感知能力、艺术构思能力、艺术传达能力。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创作客体是进入创作主体的实践和创作活动领域、和创作主体发生对象性联系的客观对象。

1、规定性创作主体同样具有规定性。首先,创作客体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存在;其次,创作客体不能脱离创作主体而存在。

2、创作客体有着丰富的内容创作客体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同时还有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意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

三、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统一

1、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

作为创作客体的山川风物、社会生活、意识心理只有先融入创作主体的主观心灵并同作家的审美心理联系起来,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对象;作家也只有动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消化、升华客观的对象,才能使自己的审美心理附着在客观对象上。

2、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所创造的审美形象的融合

作家将自己的审美追求寄寓于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身上,使之与艺术形象形成一种完美的融合。

四、创作和艺术积累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即艺术积累阶段。所谓艺术积累是指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眼光能动地观察、吸取、掌握和占有创作素材。作家在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支配下,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审美需

要,选择那些符合自己需要、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东西,使自己产生创作冲动并使之活跃起来。

既包括生活素材的积累,也包括生活经验和相应艺术技巧的积累

五、文学创作的实施阶段

1、艺术触发指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或创作愿望而开始进入创作过程艺术触发的两个条件:一是外界事物的刺激,一是作者内心的孕育

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的主体部分是作家的头脑,客体部分是作家通过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生活材料,其特点在于“凝神结想”,其目标是主客体统一的、将要一挥而就的那个未来的作品。

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①主题意蕴的提炼②艺术形象的孕育对抒情性作品而言,是要孕育出由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和某些生活片断共同构成的艺术形象。叙事性作品中,形象的孕育主要是使人物形象逐步清晰起来、丰满起来、活跃起来③结构的安排(艺术构思的定型)④艺术形式的探寻

作者要根据已初步确立的内容去选择、比较,创造内容需要的形式,并与内容一道融入文学作品。

3、艺术传达艺术传达既要模仿虚拟的真实,又要表现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情志。一方面需要对审美意识进行审视和再创造,另一方面是言语活动与意象活动的相互转换。

六、原型、母题等文学传统对文学的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有自己的传统,有文学活动不能不遵守的模式和成规,他们对文学创作会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主体对来自生活实践的素材的理解和处理。

原型的作用体现为:

①原型中蕴含着文学创作活动的主题根源;②原型为艺术构思提供基本的主题;

③原型直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原型解释创作中的非自觉现象。

原型、母题生成于一个民族世代积累的人生经验,在这些历史经验中积淀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后世文学受原型和母题的影响,实质上反映了历史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对现实意识的渗透,反映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制约着文学对现实人生的理解和把握。

七、艺术构思中思维形式和心理机制的作用

1、逻辑思维①指导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思想、艺术素养等确立适合自己的创作目标、创作意图(创作之前)

②指导作家选材,规定构思的性质和方向(构思过程中)

③审视艺术构思得当与否,看艺术构思是否体现了自己的创作目标和意图(构思完成后)

④检验艺术传达的成败得失(艺术传达之后)⑤对整个作品进行检验的认识和批评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指创作过程中物理的对象和心理的对象始终以审美

的具象化的形式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头脑中,作家在对其进行选择、加工、虚拟、假设、延伸、发展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渗透其中,构思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①形象思维与感性材料接触并使二者结合在一起②形象思维属于辐射性的

创造思维

③形象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得到一个新的能够把作家所观察积累到的所有事物、人物的本质特征都概括进去的新的形象④形象思维过程中也有分析和判断,看感性材料能否进一步完善、丰富作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

3、灵感思维

灵感是指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知发生飞跃升华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

灵感思维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的特点。灵感思维的出现等于智力的总爆发,富于创造性是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

4、在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中,作家的情感、想象、潜意识等心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在艺术构思中处于主导地位:它直接促使艺术触发,驱动艺术感受和体验,催发艺术想象,将生活素材个性化,提高把生活素材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能力,规定艺术构思的性质和方向,而作为艺术构思结晶的艺术形象则更是充满情感。

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有重要的意义:①艺术想象是作品形象的设计师②艺术想象是作者在观念中与未来作品的读者见面、了解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进一步激起创作热情

③艺术想象可以突破直接经验的局限,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和没有发现的环节,从更广阔的领域去分解、改造、延伸、虚拟和综合、排列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出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是艺术想象的本质特征。艺术虚构既可以使作家突破生活经验的局限,又可以使艺术形象更加丰满,还可以使作品超越自然时空的限制而使时空更加广阔。

八、创作个性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创作个性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创作个性是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造,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出现是人类和文明民族成熟的产物和标志。对作家个人来说,创作个性的形成可以使其获得艺术生命,从而以独具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应的地位。

九、创作个性的形成和表现

1、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既要有相当时间的创作实践,又要有一定的主观条件。作家的主体因素是创作个性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生理因素、经历以及文化承袭艺术素养等。作家从童年、少年直至青年时期的经历,是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又一重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