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及卫星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口过多、交通拥挤、公共设施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开始日益严重起来。原有的城市空间范围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大城市空间地域的扩张带动了郊区的发展,其重要趋势之一是在大城市周边形成的若干卫星城镇。对于西安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加快外围组团和卫星城镇建设,是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实现产业链深度整合、提高城市竞争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本文在对西安建设卫星城进行条件分析和对有关的西安规划进行研究以后,提出了“一主、一副、六组团、七卫星城、六独立新城”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卫星城镇规划布局体系,最后通过对卫星城发展战略的分别论述,提出了近期的重点发展对象。

1 引言

城市形成与演变通常是从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在城市形成发展的初期,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形成单中心城市有利于城市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的形成,因此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总是首先在条件较好的区位发展起来,作为增长极核。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市由于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的巨大优势,吸引着区域内外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经济要素加速向其集中,促使城市集聚的人口和产业越来越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当单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城市空间范围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规模过大,产生了聚集的不经济,同时也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人口拥挤、经济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等问题。于是城市空间结构开始向多中心发展,其最为典型的形式之一就是在原有单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发展卫星城。

2 西安建设卫星城的条件分析

2.1 西安建设卫星城的宏观背景分析

2.1.1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

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彻底改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推行的均衡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采用了投资倾斜、政策倾向东南沿海地区的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非均衡战略的区域发展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宏观经济效益。但这种倾斜式的、非均衡的梯度发展战略,造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拉大了三大地带之间的经济社会差距,特别是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显得被动。为此,中央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调整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强调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2.1.2西部大开发的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带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且还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如果外部环境不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距还将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这种不断扩大的发展差距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扶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又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促成西部地区经济的“起飞”,乃至通过空间开发重点的转移拉动整个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增长时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推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在区域发展中重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搞好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3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确立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务院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立的三个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指出,要依托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充分发挥资源富集、现有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在城市建设、土地管理、人口及劳动力流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①。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地处陕西关中地区

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五市一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该经济区将依托西安、咸阳、宝鸡、天水等城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等产业,加快推进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2.1.4陕西“西部强省”的推动

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并落实国务院西部办确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部署,2007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陕西建设成“西部强省”的发展目标。“西部强省”的发展目标强调城乡之间应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作为西北地区和陇海—兰新线最大的中心城市及陕西省**、经济、文化中心的西安在陕西“西部强省”的建设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充分发挥西安这个中心城市作为发展极的先导效应,在全面提升西安城市功能、加快西安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西安辐射、带动、聚集和综合服务的作用,通过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推进西安中心市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的疏散,整合周边资源和基础设施,以城市经济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1.5关中“一线两带”的带动

所谓关中“一线两带”是指以陇海铁路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宝鸡-潼关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线,并沿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星火产业密集带的城市密集地区。“一线两带”所在的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它包括西安、渭南、咸阳、宝鸡、铜川、杨凌五市一区。2007年这一区域实现GDP产值3432.16亿元,占陕西全省的63.9%,是陕西省人口、产业、科教和城市最密集的地区,已经成为带动整个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发展的龙头。在“一线两带”内,通过建立产业孵化基地、专业化产业园和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等多种形式,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装备、生物医药、环保科技、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八大新兴主导产业。

2.2 西安建设卫星城的必要性分析

2.2.1 中心市区分流人口的需要

据统计,2007年西安的中心市区(指城六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和灞桥区)总面积833平方公里,占西安市域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的8.24%,占西安市区总面积(3582平方公里)的23.26%,却居住着447.45万人,占西安市总人口(830.54万人)的53.87%,占西安市区总人口(641.38万人)的69.76%,人口密度5372人/平方公里。与2006年相比较,城六区人口增加了3.8万人,人口密度增加了46人/平方公里。近五年来西安城六区一直保持着这样人口的增长速度,并且随着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但是,与此同时西安市的外来人口却依然呈加速增长(每年约20万人),并且这些外来人口的70%主要聚集在三环以内的中心市区。此外,再加上不在统计之内的流动人口(约200万人),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中心市区的就业压力和基础设施压力,城市面临更大的人口压力。

如果在西安市区周边地区建设若干外围组团和卫星城就可分流大部分原本要流动到中心市区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这部分人口可就近从事本来需要到中心市区去从事的工作,这就从源头上减少了人口流动的相对数量,减少了中心市区的就业压力。同时,从西安城市长期发展来看,一些区位条件好、规模大的卫星城会发展成为功能较为完备的城市副中心,不但可分担中心市区的城市功能,也会吸引部分人口转移到卫星城定居、就业。

2.2.2 调整产业布局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