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主题理解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的时代)

•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

•过程及实现:战争、思想解放、制度创新等。

◆阶段特征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特征:社会经历大变革,属封建化转型。

政治:各诸侯国变法,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分封制走向集权制。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兴起,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为特点的个体经营,小农经济产生。

文化:由于阶级立场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出现“百家争鸣”

民族: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

渐趋衰落。属未能实现的近代化转型。

政治: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发展壮大,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文化:承古萌新。“承古”: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

明显具有反封建色彩的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民族: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对外: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中国的国际地位由领先到落后于世界。

中外联系:此时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鸦片战争时期(19世纪中期~甲午战争前)总特征:由独立自主的自然经济的封建国家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由古代史进入近代史)属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

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建社会;(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革命史观)

经济: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稍后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运动起步;在外资经济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现代化史观)

思想:从林、魏等少数先进中国人引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到“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向西方学习工商科技;再到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要求,引起人们对政治制度变革的关注。

(思想观念:从空谈义理到面对现实、从闭目塞听到放眼世界、从虚骄自大到学习西方)

对外关系: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由朝贡外交到屈辱外交、由抵抗侵略到逐步妥协合作。

四、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中国近代化整体发展阶段。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

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经济: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文化:向西方学习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经济:“一化三改”:一五计划提前完成(1957),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展开;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五、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左”倾错误,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完成。

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的潮流。

科教: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载人航天取得巨大成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霸权、强权,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世界主要大国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继续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民社会转向市民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14~16世纪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具有标志性意义)

政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经济: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文化:人文主义复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冲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

开始显现。

二、17~18世纪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政治: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继荷兰之后,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经济: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

思想:近代实验科学产生。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