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民: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民: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近年来,中国的贸易条件出现了明显的恶化趋势。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当采取怎样

的应对策略才是正确的呢?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我们首先必须厘清中国贸易条件恶

化的原因,否则就有可能选择错误的应对策略而招致巨大的福利损失。

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分析,最近几年,中国的贸易条件处在大幅波动状态,而且总的

趋势是趋于恶化的。造成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不外是: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要大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或者是在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出口商品

的价格却不能相应上调。

很显然,这样的分析并没有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信

息是: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为何会持续上涨?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为何上涨有限?在

很多场合甚至不能上涨?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加工贸易为主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国家,这种贸易模式决定了中国的进口必定以原材料和中间品为主,而出口则以工业制成品

为主。

我们先来分析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为何会持续上涨的问题。

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之所以会出现持续上涨的趋势,关键不在于供求关系,而是在于

中国进口商品的市场结构。无论是作为投入品的石油、铁矿石,还是作为来料加工的

中间品,它们的市场结构都具有卖方垄断的属性。卖方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供应商

可以把价格定在高于其边际成本的水平之上,当然,垄断价格究竟定在什么水平上,

还得看买方对于价格变动的弹性有多大。

本文作者虽然不赞成石油和铁矿石价格的上涨是因为中国进口需求增加所致的说法,

但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对于石油和铁矿

石这类基本投入品的需求是刚性的,这意味着石油和铁矿石的供应商可以牢牢控制市

场定价权而把石油和铁矿石的销售价格不断上推。

面对这样的卖方垄断市场,中国的策略应当是选择分离均衡,而不是一般均衡,更不应盲目争夺“市场定价权”而导致石油与铁矿石进口价格向着边际成本的上方不断攀升。

最近一些年来,我们试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降低石油和铁矿石的进口成本,并且还想通过集体(比如中钢协)谈判来获得进口原材料的定价权。结果,不仅没有能够有效地降低石油和铁矿石等原材料的进口成本,反而招致了卖方的阻击而使中国面临更高的进口价格。

除了石油和铁矿石等原材料具有卖方垄断的特征之外,大部分中间品市场也因为存在技术壁垒和差异而处在不完全的市场结构中,即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结构中。由于作为卖方的中间品供应商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具有完全信息,而作为买方的购买者却因缺乏足够的知识而处在不知情的状态,因此,就会在交易过程中处在被动地位而失去议价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由于信息或者知识不对称而造成的议价能力的下降并不能通过所谓的价格调整(比如本币升值等)来加以改善。与石油和铁矿石等原材料进口商品一样,中国对于中间品的进口需求也因为中国独特的加工贸易模式而呈现出刚性特征。由此可见,只要中国的贸易模式不变,那么中国所面对的进口品价格(不管是原材料还是中间品)必定是趋于上涨的。

现在,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中国出口品价格变动趋势。

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模式而实现的出口大都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要素密集的工业制造品。这样的出口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较高的替代性,除了中国之外,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几乎都能生产这样的产品,因此国际竞争异常激烈;

第二,正因为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其价格具有外生性,这意味着这类商品的生产

国几乎没有什么议价能力;

第三,技术含量低,主要依靠成本竞争。以上三个特征表明,中国现有贸易模式下的

出口品价格不仅不具备上涨的能力,反而面临着强大的下降压力。

综合以上进出口商品市场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是很

难加以改变的,除非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现有的贸易模式。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大都看到了这样的事实,所以纷纷建议改变中国的增长方式与贸易

模式,即变过去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为内需推动的经济增长,变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

模式为基于自主创新的一般贸易模式,以便从不可扭转的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中得到

解脱。

这样的政策主张是否正确与可行呢?

为此,我们必须搞清楚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是否达到了中国已

经无需开展对外贸易的地步?第二,中国是否有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与贸易模式的

转型?第三,假如没有能力来实现这样的转型,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缓解贸易条

件恶化带给中国的冲击?

从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以不变美元价格计)下降了20%(2000年为100,目前为80左右),如果剔除掉2007到2008年间石油价格的异常

波动,那么中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实际上只下降了10%左右。这当然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福利损失,但是,如果我们因此而放弃对外贸易,那么我们所面临的损失可能会更大。

我们这样说的根据基于以下这些事实:

第一,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占GDP的比重大致翻了一倍左右,约从15%左右上升到了30%左右。面对世界贸易如此之快的增长,假如我们放弃国际贸易,那就意味着我们将主动退出巨大无比的世界市场,从而会对国内就业产生巨大的压力;

第二,从国际经验来看,贸易与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中国经济在最近30年中之所以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就是因为对外贸易起到了决定的作用。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对

外贸易占GDP的比重高达60%左右,由此足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最为充分而又有效地利用了国际市场的国家。

所以,我们绝不能以国际贸易条件指数10%左右的下降、以及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甚小(一个百分点不到)为由来放弃既定的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对于一个以

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来说,净出口本来就不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相反,对于中国

这样一个仍然存在巨大人口压力的国家来说,重要的是通过进出口贸易是否刺激了投资、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

即便中国不顾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好处,仅仅依据贸易条件的指数变化来调整经济

增长方式和贸易模式,那么也将因为各种约束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难以取得成功。

我们先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变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内需

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其约束条件是内需要大到足够替代外部市场需求(出口需求)

的程度。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长期低于40%,居民消费年增长率基本上徘徊在10%到15%的区间内,并不足以替代贸易而成为推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里,出口与居民消费两者间并不存

在可供政策自由选择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因果关系。

消费理论告诉我们,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是由他们的恒久性收入决定的,恒久性收入

主要包括工资和资产收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拥有资产收入的居民数

量非常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