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生平简介诗歌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 居 易 简 介
名片
中文名:白居易 别名:白乐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河南新郑市(今郑州新郑) 出生日期:公元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846 职业:诗人 主要成就: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葬于:洛阳香山 祖籍:山西太原
为官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 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 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 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 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 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 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七十岁致仕。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 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 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 水,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艺术特色
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
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 主题、题材集中,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
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 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 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 的艺术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 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 “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 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 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 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 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 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 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 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简历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11 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 ,十八年,与元稹同举 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 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 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元和 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 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 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 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 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 (今江西九江)司马。
简历
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 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 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 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 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 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 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 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 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 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 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 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关于讽喻诗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 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 《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 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 感。如《江上渔者》《蚕妇》。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 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于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 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 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为官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 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 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 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 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 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 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 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 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 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 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 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于是他被贬 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创作浅析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 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 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 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 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 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 的宁静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 求通俗,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 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 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 最高成就。
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 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 诗,影响巨大。而他的闲适诗在后代同样有 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 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 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 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 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 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主要作品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 《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 《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 《宫词》《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
一处因望》等。
经典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经典作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创作浅析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 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 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 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喻诗反映了“兼 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 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 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 (《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他的 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代表作有《新乐府》五 十首,《秦中吟》十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 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 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 “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 中十分突出。
嗜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 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 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 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 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 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 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 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 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 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诗歌理论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 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 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 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 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 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 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 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名片
中文名:白居易 别名:白乐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河南新郑市(今郑州新郑) 出生日期:公元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846 职业:诗人 主要成就: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葬于:洛阳香山 祖籍:山西太原
为官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 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 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 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 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 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 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七十岁致仕。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 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 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 水,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艺术特色
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
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 主题、题材集中,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
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 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 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 的艺术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 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 “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 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 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 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 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 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 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 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简历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11 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 ,十八年,与元稹同举 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 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 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元和 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 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 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 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 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 (今江西九江)司马。
简历
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 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 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 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 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 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 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 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 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 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 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 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关于讽喻诗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 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 《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 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 感。如《江上渔者》《蚕妇》。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 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于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 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 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为官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 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 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 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 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 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 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 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 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 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 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 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于是他被贬 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创作浅析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 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 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 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 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 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 的宁静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 求通俗,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 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 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 最高成就。
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 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 诗,影响巨大。而他的闲适诗在后代同样有 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 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 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 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 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 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主要作品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 《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 《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 《宫词》《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
一处因望》等。
经典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经典作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创作浅析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 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 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 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喻诗反映了“兼 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 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 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 (《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他的 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代表作有《新乐府》五 十首,《秦中吟》十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 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 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 “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 中十分突出。
嗜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 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 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 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 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 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 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 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 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 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诗歌理论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 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 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 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 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 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 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 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