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牙周炎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牙周炎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牙周炎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医学研究的重大发现是牙周炎不仅累及牙周组织,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全身健康,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紊乱、骨质疏松症等也会增加患牙周炎的风险,并影响牙周治疗的效果。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糖尿病与牙周炎的双向关系,一方面糖尿病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牙周炎作为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具有负面影响,已有学者提出牙周炎是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牙周炎虽然是牙周组织的局部感染,但受全身因素的影响,并表现出全身的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外周血中的纤维蛋白原、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高于无牙周炎者,而这些炎症因子在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血糖控制以及改变脂肪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牙周炎作为患病率很高的炎症性疾病,很可能潜在地威胁着宿主的全身健康。本文主要就牙周炎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牙周炎;糖尿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294-01

1 临床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研究

研究表明,全身健康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空腹血糖较无牙周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

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工作综述? 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孟焕新 △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北京 100083)[关键词]牙周炎;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8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67X (2007)0120018203 牙周病是口腔的两大疾病之一,我国成人的患病率高达 80%~90%。其中牙周炎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医学研究的重大发现是牙周炎不仅累及牙周组织,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全身健康,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与妊娠早产低体重儿有密切关系;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紊乱、骨质疏松症等也会增加患牙周炎的风险,并影响牙周治疗的效果。目前,牙周炎与全身健康的关系已是国内外医学专家和口腔医学专家的关注热点,此综述将根据近年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实验室的相关工作进一步阐述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它的急、慢性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已成为致残率、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与年龄相关的牙周炎作为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有发病率逐渐增高趋势。近年来在牙周专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不断上升,有些患者因为牙周炎、牙周脓肿而就诊,经检查不仅患有牙周病而且患有糖尿病。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糖尿病与牙周炎的双向关系,一方面糖尿病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牙周炎作为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具有负面影响,已有学者提出牙周炎是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牙周炎虽然是牙周组织的局部感染,但受全身因素的影响,并表现出全身的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的血清中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2α的水平会升高[1-3] ,而这些炎症因子在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血糖控制以及改变脂肪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 [4,5] 。因此牙周炎作为患病率很高的炎症性疾病,很可能潜在地威胁着宿主的全身健康。 以往关于糖尿病与牙周炎关系的临床研究多是通过散发的糖尿病病例和健康对照者来分析。而本实验室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集的2型糖尿病家系成员进行了牙周状况的调查[6],在43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牙周指数如探诊深度(p r obing dep th,P D )、附着丧失 (attach ment l oss,AL )、缺失牙数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二 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考虑可能是年龄因素导致两组间的差 异,又对家系中糖尿病患者与同胞非糖尿病者的临床牙周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此两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牙周指数P D 、AL 、缺失牙数仍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P <0.05),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者患重度牙周炎的风险高8.53倍,缺失牙的风险比非糖尿病者高2.08倍,进一步证实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状况明显差于非糖尿病者,糖尿病是牙周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些家系研究的结果与以往糖尿病的非家系研究报告基本一致,而且更具说服力,其优势在于家系成员特别是家系中的同胞具有相似的家庭环境和遗传背景,年龄相仿,同胞中既有糖尿病患者,亦有非糖尿病患者,其牙周炎患病率及程度的不同更能反映糖尿病对其牙周状况的影响,或者说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亦可从疾病遗传角度进一步分析糖尿病和牙周炎的关系。本家系研究还显示,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与控制不良的患者间牙周探诊出血指数(2.9±0.4vs 3.1±0.5,P <0.05)和附着丧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1.5)mm vs (2.8±2.3)mm,P <0.05)],说明血糖水平与其牙龈炎症的程度和牙周破坏的程度相关,并提示对于伴糖尿病的牙周病患者必须有效地控制血糖才能消除或减少糖尿病对牙周病的影响,反之牙周炎的系统治疗也将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此外,本实验室还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伴发牙周炎和单纯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龈沟液和外周血血清进行了相关因子的检测,发现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 t or f or advanced glycati on end p r oducts,RAGE )在2型糖尿病患者牙龈组织中的表达增高, 并与T NF 2 α的表达相关,其RAGE 阳性细胞与已证实的其他器官中的RAGE 阳性细胞种类一致,说明RAGE 通路参与了 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症的进展。同时还发现在长期低水平 慢性炎症状态下也存在着AGE 2RAGE 通路的活化,并且此通路的激活可能并非直接来源于局部的刺激[7]。 在2型糖尿病的病因学研究中,炎症的作用已得到肯定。目前已知炎症和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T NF 2α,I L 21β和I L 26等炎症因子可以通过激活核因子κB 抑制物激酶等多种通路使得胰岛素受体底物21(insulin recep t or substrate 21,I RS 21)出现异常的丝氨酸磷酸化,抑制正常的酪 氨酸磷酸化,从而干扰了胰岛素和受体结合后信号的进一步传导,抑制糖原的合成,降低了胰岛素的敏感性,出现胰岛素 △Corres ponding author ’s e 2mail,kqhx meng@bj m u .edu .cn ?81?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PEKI N G UN I V ERSI TY (HEALTH SC I ENCES ) Vol .39 No .1 Feb .2007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6T15:43:05.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朱忠炎 [导读] 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永嘉县桥下镇中心卫生院 3251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且又高发的疾病。本论文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危害;研究进展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是肆无忌惮的各种吃,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一、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饮、多食、多尿,但体重下降 因体内的糖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不加选择地吃很多甜食。尿液也比平时明显增多。由于摄入的糖分大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就导致体重不断下降,且下降很快。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 3、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就是糖尿病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明显表现。 二、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会引发很多种病发症,因此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主要有: 1、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这是糖尿病的危害。 2、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 3、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4、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 四、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分为3种类型: 1型、2型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目前对于各型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但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颁布了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并于1985年对其进行修改,而后成为世界公认的诊断1型糖尿病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关于1型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尚无诊断1型糖尿病的金标准,临床上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临床针对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儿童患者,而针对成人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及大型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型糖尿病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并为全国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依据。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临床上也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的标准。 目前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 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桥梁,促使糖尿病这一高发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 1、基础研究进展 2010年,我国学者采用腺病毒转基因技术介导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和神经源性分化因子进入胰腺导管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发现这2种因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_孟艳秋----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孟艳秋,刘文虎,刘凤鑫,张宇,薛菁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42 摘 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为2型糖尿病。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重心逐渐从传统致病机制的研究转移到新作用靶点、新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按照作用机制介绍了一些在临床使用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或正在研制的有关药物。预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将成为未来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热点,为抗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SGLT2抑制剂;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5515(2013)03 - 0461 - 04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13.03.050 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s of anti-type 2 diabetes MENG Yan-qiu, LIU Wen-hu, LIU Feng-xin, ZHANG Yu, XUE J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s,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mainly hyperglycemia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90%—95% of diabetic patients are type 2 diabetes. The research emphases of type 2 diabetes drug is shifting from the research aim at traditional pathogenic mechanism transferred to the research focus on new target and new pathogenic mechanism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chanism of type 2 diabetes, presented a number of drugs in the clinical use or under development. In these drugs, the SGLT2 inhibitors will be the hot topic of the future anti-diabetic drugs, which is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anti-diabetic drug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chanism of action; glucagon-like peptide-1; SGLT2 inhibitor; insulinum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生物效应降低所致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 2.6%,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 700万人,这一数字使我国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0%~95%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主要表现为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机能障碍从而导致高血糖。根据主要作用的效果可将目前的抗2型糖尿病药分为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类药物、促进胰岛素利用类药物、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减慢碳水化合物吸收类药物、促进血糖排除类药物和限制肝糖原分解药物6类。本文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典型代表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各类药物的临床及上市情况见表1。 1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 1.1磺脲类药物 从第1代的甲苯磺丁脲开始,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长达3代近半个世纪。该药作用机制为阻断ATP通道,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胞内游离钙浓度,从而促使β细胞释放胰岛素。目前,此类药物的最新代表为格列美脲[1]。长期服用该类药物,会引起低血糖,体质量增加等副作用。 1.2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主要由分布于空肠回肠和盲肠的L细胞分泌。它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实 收稿日期:2013-01-16 作者简介:孟艳秋(1963—),女,辽宁义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药研究。Tel: (024)89383903 E-mail: mengyanqiu@https://www.360docs.net/doc/d87543002.html,

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伴发慢性牙周炎采用浓替硝唑含漱液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应用浓替硝唑含漱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PLI指标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PD、TM、CAL牙周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略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13%),但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的患者,除了常规牙周基础治疗外,增加应用浓替硝唑含漱液治疗,患者的PD、CAL、TM等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 标签:糖尿病;慢性牙周炎;浓替硝唑含漱液;牙齿松动度 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炎在临床上均比较常见,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证实,糖尿病是慢性牙周炎的危险致病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二者相关性病理机制,部分专家认为可能与组织内血管基底膜的改变、胶原合成减少、伤口愈合障碍、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一种或多种因素相关[1-2]。研究数据证实,糖尿病患者伴发慢性牙周炎的概率约为正常人群的2~3倍[3]。在临床实践治疗中发现,糖尿病患者伴发的慢性牙周炎采用常规牙周局部治疗及单纯抗菌治疗均达不到满意效果,部分专家认为采用替硝唑治疗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疗效显著,但对于其疗效及局部用药不良反应尚无统一定论[4]。该次研究选取了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了采用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糖尿病患者伴发慢性牙周炎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有男14例,女18例,年龄45~79岁之间,平均(62.45±2.35)岁;对照组有男15例,女17例,年龄43~81岁之间,平均(63.57±2.42)岁,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且病史均在6年以上。②所有患者口腔内剩余牙齿均在20颗以上。 ③将口腔内牙齿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均有2颗或2颗以上牙齿牙周探针深度超过4 mm。④所有患者的X线检查均显示牙槽骨吸收,可达根长度的1/3~1/2。排除标准:①排除近期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患者。②排除近1个月有抗生素应用史的患者。③排除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牙周治疗的患者。④排除对甲硝唑等硝基咪唑类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⑤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 月—2017年9月期间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69例)与对照组(6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降血糖、抗感染及口腔清洁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牙周基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牙周基础状况(菌斑指数、附着丧失、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及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牙周基础状况相当,各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这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牙周基础状况比对照组好,各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基础情况,同时有利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牙周基础治疗;2型糖尿病;牙周炎;疗效 2 型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或作用缺失而引起的机体高血糖代谢性疾病,牙周炎是一种牙周组织出现慢性感染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与牙周病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糖尿病是牙周病发生及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1],而牙周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牙周炎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其中革兰阴性厌氧菌感染引起的牙周炎会影响血糖的控制水平,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调控恶化,给临床上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牙周基础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牙周炎的进展,其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有待探讨,该文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期间到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37例,女性32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47.6±2.5)岁,牙周炎病程1~4年;研究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48.1±2.7)岁,牙周炎病程1~4年。两组患者年龄、牙周炎病程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降糖治疗:患者给予口服降糖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片(规格:0.25 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370)和(或)胰岛素注射液(规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社旗县万成医院内科专家副主任医师惠大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简称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疗,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各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甚至导致残废或死亡。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 一、概述 ㈠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㈡患病率: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它已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有超过 1.5 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 3 千万,居世界第二。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4.05%。

二、糖尿病分型:分四大类型 1 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 )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aturity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 young, MODY )、线粒体突变糖尿病等 妊娠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 ㈠ 1 型糖尿病( T1DM ) ⒈免疫介导糖尿病 ①由于胰岛 B 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而引起。 ②有 HLA 某些易感基因,体液中存在有针对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65 );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IA-2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slet cell antibody,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 insulin autoantibody,IAA ) ③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④ B 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常破坏迅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 LADA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 ) : 特殊类型 1 型糖尿病, 15-70 岁发病,起病慢,非肥胖,有较长阶段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易继发失效, C 肽水平低,血清中有一种或几种胰岛 B 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最终依赖胰岛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IR)、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因此,尽早诊断及治疗是减少T2DM患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其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心理干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使血糖得到控制。 关键词:2型糖尿病病因诊断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目前, 糖尿病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在西方国家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居第3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90%。本文就近年有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概念 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T2DM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 2病因 近年来关于T2DM病因的研究颇多,可分别从中医病因和西医病因角度陈述。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3 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RBP4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RBP4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摘要:视黄醇(维生素A)结合蛋白4(RBP4,retinal binding protein 4)是新近研究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有研究显示它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是肥胖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因子。 关键词:RBP4;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而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脂肪细胞的缺陷在胰岛素抵抗的机理中表现尤为活跃,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一个可以分泌产生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内分泌器官[1,2]。脂肪组织分泌产生的生物活性分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统称脂肪因子[3,5]。它作为内源性信号分子作用于脂肪组织和能量代谢器官,从而控制机体内能量的合成和代谢活动的功能稳态[4,5]。脂肪因子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特别是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对其的研究已成为研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热点之一[6]。RBP4视黄醇(维生素A)结合蛋白4(RBP4,retinal binding protein 4)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它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7]密切相关。 1 RBP4的发现 近年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脂肪细胞中存在的一种蛋白是导致胰岛素抗性的一个新因子——它是肥胖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因子。2005年在由Qin Yang[7]博士和Timothy Graham博士领导的研究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脂肪组织GLUT4葡萄糖运载体表达时也偶然发现了此种蛋白,随后他们进行了全面的基因芯片分析,鉴定了这种新的蛋白-视黄醇(维生素A)结合蛋白4 。研究显示脂肪组织的特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glucose transporter 4)基因敲除小鼠其骨骼肌和肝表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其血清RBP4水平明显升高。不但肥胖和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清RBP4水平升高,临床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也是升高的,同时发现胰岛素促敏剂罗格列酮可调控过度分泌的RBP4水平。正常小鼠人类RBP4基因的转基因过度表达或注射重组RBP4可引起胰岛素抵抗。相反,RBP4基因缺失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人工合成的类维生素A芬维A胺可增加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脏RBP4排泄,降低血清RBP4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这些在人类和小鼠中的发现首次证明RBP4在胰岛素抗性发展中起到一个关键作用。而胰岛素抗性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的风险因子。在胰岛素抗性个体中,身体的肌肉、脂肪和肝细胞不能对这种激素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而导致葡萄糖和胰岛素在血液中积累并顺次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生。 2 视黄醇结合蛋白4结构和功能 血清RBP4属于视黄醇结合蛋白家族成员。视黄醇结合蛋白家族分成五类:

糖尿病“第六大并发症”: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牙周炎

糖尿病“第六大并发症”: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牙周炎 刘海立主任医师汝州市济仁糖尿病医院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进行性附着丧失和骨丧失的牙周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发生牙齿脱落的年龄低于正常人群,常合并牙石、牙龈出血、肿胀、口臭,甚至颌周脓肿等慢性牙周疾病,因此糖尿病人发生慢性牙周炎的比例更高。 一、糖尿病人合并慢性牙周炎的流行病学,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郭立新教授团队对北京医院内分泌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200例年龄20-80岁的患者进行调查,慢性牙周炎(牙周袋>3mm)的患病率为78.5%,重度慢性牙周炎(牙周袋>6mm)的患病率为29%。 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伴发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牙槽骨吸收及附着丧失状况较普通牙周炎患者更为严重,且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牙周炎发生率越高。因此糖尿病人容易合并慢性牙周炎,故早在1993年世界著名的牙周病专家Loe提出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 二、医、患对糖尿病与牙周炎关系的认识 郭立新教授团队采用个人访谈、调查问卷等研究方式对北京医院内分泌科2010年 12月至 2011年 2月间住院T2DM 患者199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为:①患者对口腔保健知识认知正确

率在1.5%-40.2%。85.9%的患者表示在被明确告知糖尿病和牙周炎关系后会主动关注。②同期调查内分泌科医生对慢性牙周炎关注率13%,对牙周炎询问率为3.8%。由此可见医患对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的关注度低,因此慢性牙周炎被称为“被忽略的糖尿病并发症”。 三、糖尿病容易合并慢性牙周炎的原因 1、糖尿病患者唾液量减少、流率减慢,唾液内葡萄糖浓度升高,唾液pH值下降,口腔自洁力下降,易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2、糖尿病患者有特异性的血管病变,血管内皮损伤,血糖升高,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强,抗凝血因子减少,红细胞脆性增加,造成牙龈等口腔组织缺血缺氧。 3、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障碍,易导致口腔病变迁延难愈。 四、病理改变: 慢性牙周炎以牙齿支持组织损害为特征。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表现为牙周袋形成、牙龈进行性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 五、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 牙周袋深度>3mm且伴有牙龈等结缔组织附着丧失者诊断慢性牙周炎。 牙周袋深度≦3mm,结缔组织附着丧失已静止,认为无牙周炎活动。

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遗传学》论文题目: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姓名 学号 年级 2010级 专业生物技术 2班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12年 11月

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或两者同时存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性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1]随着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使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不断下降。本文将近几年来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手段新进展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产生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采取的对症治疗方式是血糖高就降血糖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血糖指标,但患者要终生服药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病足等并发症[2]。糖尿病目前虽还没有根治方法,但绝不是不治之症。糖尿病完全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传统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驾马车”的说法,即——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3]。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探索,其治疗的新进展叙述如下: 1.糖尿病治疗新模式:稳态医学[4]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 W HO)巴黎年会确定了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稳态医学。稳态是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对人体整体调节能力的简称。它包括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抗病能力以及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健康保持能力等,它是生命之根,健康之本。稳态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可以解决的,吃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吃药,患者不需要终生服药。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稳态失衡的“多基因损伤病”。稳态医学的诞生,研发出了稳态调节剂,可全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全方位、多系统、多靶点地激活胰岛β细胞基因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β细胞再生。 2.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5] “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以当代医学微循环和神经学说作为该疗法的理论基石,通过改善糖尿病人受损伤的全身和组织器官血管及神经组织纤维,能迅速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大中小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糖尿病患者受损伤的全身组织的神经纤维,使人体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不同程度的修复并恢复一定的功能,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这样,不仅能平稳的控制病人的血糖,而且为人体细胞组织营造良好的代谢内环境,阻断、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糖尿病人的长寿和高质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只是注重降低病人的血糖,而很少考虑如何改善靶器官和胰岛功能的状况。病人长期口服降糖药,对逐渐衰退的胰岛功能而言,就像是“鞭打疲马”,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病情的恶化引发并发症。因此体现了人类医学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最新科学进展。 3.新药促进胰岛素分泌 3.1糖尿病新药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类似物[6]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天然激素,其可减慢胃的排空、抑制食欲、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且只在高糖环境下进行,天然杜绝低血糖的副作用,甚至还能起到促进胰岛细胞增生、减轻体重等作用。不

牙周炎与糖尿病的相互作用

牙周炎与糖尿病的相互作用 大量研究显示牙周炎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牙周炎已被认为是糖尿病的第6大并发症。但是,目前临床医生在内的大多数人还只是关注到常见并发症,对糖尿病口腔病变关注很少。因此,明确牙周炎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对社区实行早期防治牙周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牙周炎;糖尿病;相互作用 牙周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三大口腔疾病之一[1],在我国成人牙周病的患病率高达80%~90%,其中牙周炎最为常见,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同时,最新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罹患糖尿病的人数约为9240万[2],已成为致残率、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与牙周炎存在双向影响关系[3-4],一方面糖尿病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牙周炎作为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具有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国内外医学专家的关注热点,已有学者提出牙周炎是糖尿病的第6大并发症[5]。因此,重视糖尿病患者的牙周情况,早期干预,具有积极的医疗及公共卫生意义。 1 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 牙周炎[6]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严重、牙周袋形成、进行性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导致牙松动和被拔除。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牙周炎不仅累及牙周组织,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全身健康[7],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1.1牙周炎影响血糖的作用机制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牙周炎多由遗留在牙齿和牙龈间累积的食物碎屑造成,常见的是革兰氏阴性致病菌(G-菌)感染,这些细菌不断攻击牙龈,引发炎症,破坏内部组织。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炎时,由于慢性G-菌感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作用可使组织表面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活性降低,导致胰岛素抵抗(IR),从而使患者的血糖水平难于控制[8]。 1.2牙周炎对糖尿病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欧美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纽约Stony Brook大学牙科学院临床研究所所长、口腔学病理生理教授Ryan教授证实口腔疾病的严重程度和IR呈正相关。另外一项1988年~1994年的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调查报告显示[9],牙周炎患者的IR 程度是正常对照人群的2倍,这个结果是通过控制其他影响IR因素之后得到的。此后美国牙周病学院等的多项研究结果及meta分析显示[10-14],牙周疾病对糖尿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近10年,我国的医护人员也开始关注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2004年国内一项616例糖尿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5],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炎的发生率高达59.6%,且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牙周炎的发生率越高。北京大学

浅析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王延萍

浅析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王延萍 发表时间:2017-10-17T16:10:32.5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7期作者:王延萍 [导读] 针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治疗采取牙周基础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案,其表现出的临床效果最好,并且可以使患者的牙周致病菌数量大大减少。 大兴安岭地区韩家园林业局职工医院 165125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性牙周炎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 80 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数字表将收治的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观察组患者所采取的方案为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照组患者所采取的方法是进行普通药物治疗,将经过治疗的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通过治疗后表现出的总有效率为83.4%,对照组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后表现出的总有效率为65%,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的发现观察组患者表现出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患者表现出的临床效果更好(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治疗采取牙周基础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案,其表现出的临床效果最好,并且可以使患者的牙周致病菌数量大大减少。 [关键词] 牙周基础;糖尿病性牙周炎;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riodontal basic treatment for diabetic periodontitis.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th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odontitis in 80 cases,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and through the digital form will be treated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eriodont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s 40 patien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aken for periodont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adopted by the group is a common drug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showed through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4%,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patients in drug treatment of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65%, it can be found that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showed a better clinical effec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showed obvious (P<0.05). Conclusion periodontal treatment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odontitis. It has the best clinical effect and can greatly reduce the number of periodontal pathogens. Periodontal basis; diabetic periodontitis; clinical effect 对人体的健康来说牙周炎和糖尿病都可以造成很严重的威胁。发生在牙支持组织上的一种炎性疾病被称之为牙周炎,这种疾病是口腔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大的一种,同时牙周炎也是多数多发病中的一员,牙周炎可以严重的伤害口腔内的牙周组织以及牙龈,牙周炎所具有的侵袭性和破坏性是不容小视的,牙齿会由于受到牙周炎得影响而出现容易松动的问题。如果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的同时出现牙周炎,这两种疾病会对彼此产生严重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代谢会受到牙周炎的负面影响,同时牙周炎的炎性也会受到糖尿病的代谢的负面作用。该研究将患有糖尿病性牙周炎的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得出的结论为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性牙周炎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1],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80例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男性患者为39例,年龄范围是38~69岁,平均年龄是51岁;女性患者为29例,年龄范围是35~69岁,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0岁。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接受过所有常规检查,经过检查后可以发现所有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均在5 mm 以上,通过 X 线片可以发现牙槽骨吸收,严重的患者吸收根长会在1/3以上,这些牙周炎患者都患有糖尿病,并且患病时间都在1年以上,这些参加研究的患者都未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并且糖尿病的病情也非常稳定,根据要求参加研究的患者在近半年内没有接受过牙周治疗,在非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患者不在该次研究的行列中。将所有患者随机地根据数字表被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有患者4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各方面经过统计学分析这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对比(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所采取的方案是进行药物治疗,首先让对照组的所有患者进行全口洁治术,全口洁治术只要是通过超声波仪器对牙齿进行洁治,在对患者进行洁治术的期间,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龈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刮治,如果在洁治的时候发现患者已有的修复体出现破损,可将修复体祛除,如果在进行全口洁治术的同时发现患者有患病严重必须祛除的牙时,可在确保患者的血糖是趋于稳定的情况下经患者同意后进行拔除,之后对进行全口洁治术的患者进行口漱洗。牙周基础治疗是对观察组的患者所采用的方法[2]。首先,在进行治疗之前口腔卫生宣教是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做的,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龈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刮治,如果在洁治的时候发现患者已有的修复体出现破损,可将修复体祛除,如果在进行全口洁治术的同时发现患者有患病严重必须祛除的牙时,可在确保患者的血糖是趋于稳定的情况下经患者同意后进行拔除,之后对进行全口洁治术的患者进行口漱洗。在全口洁治术之后要定期进行复诊,每周进行一次复诊,复诊时要采取的是手工刮治术以及跟面平整术,对牙跟进行修正,在修正之后使用3%双氧水及0.9%生理盐水进行交替冲洗,冲洗干净之后将2%碘甘油上到牙周局部牙龈处,之后给予0.5 g头孢氨苄胶囊和0.5 g甲硝唑片进行治疗,2次/d,均在饭后服用[3]。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指南的研究分析后,将该研究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的治疗效果分成四个级别,分别是痊愈、显效、好转以及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咀嚼功能等可以达到正常水平,患者牙周围的组织不再有炎症,并且在治疗后没有出任何不良反应此为痊愈;患者在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后明显感受到咀嚼功能等得到了改善,患者牙周围的组织炎症已经没有治疗前严重则称之为有效;好转是指患者的咀嚼功能在接受治疗后得到一定的改善,并且牙周的炎症出现一定的消退;无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没有因为接受治疗而得到任何的改变[4]。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出现21例患者痊愈、8例患者的疗效位有效、6例患者疗效位好转、无效患者为5例。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20例痊愈患者、有效患者为7例、出现8例患者好转、无效患者为5例。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69.3%,通过数据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相比有明显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