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湖南省郴州市五岭中学曾孝华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本文认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要高举三面旗帜,即:思想品德教育的旗帜,能力的旗帜,自学的旗帜。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能力自学
第3次“全教会”和国务院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及《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要》总的精神是突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围绕这一精神,教育部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组织专家编写修订了新的教材。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中语文教材都突出体现了思想性和实践性。
它要求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作出相应的变革。
于是,新时期全国各地的高中语文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尝试着各种教学高招。
本人认为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不外乎:对学生进行有力、切实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要完成这些任务,就要高举三面旗臶:
一、高举思想品德教育的旗臶。
思想品德教育是新时期最需要加强的一种教育,它的重要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需要渗透的一种教育。
现在的高中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长大,在风平浪静中成长,没有经历大的政治运动的熏陶和磨练,且由于一段时期以来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对高中学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所放松甚至有所忽略。
故现在的高中生爱国观念、伦理道德观念、文明法纪观念淡薄;独立意识、吃苦耐劳意识、公众意识比较弱;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
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识之士再三呼吁,再三强调道德回归。
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用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也未必不可,且这一“失误”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的失误。
上个世纪挂在教授们嘴上的“一代不如一代”到现在差不多可以改成“一代又不如一代”。
现在的高中生迟到、早退、旷课乃家常饭,上课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就睡觉乃天经地义;偷扒抢劫、打架斗殴甚至杀人放火也不是个别;吸烟乃至吸毒也不是怪事;谈情说爱至打胎乃至卖淫嫖娼也有可能。
这样的高中生走进大学校门就可能成为第二个第三个“马加爵”。
怪不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也怪不得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一再高举思想品德的旗臶,一再传道。
以2002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为例,全套试卷处处见“道”,题题传“道”,其中第一大题传了“精卫填海、机关作风、知识本位、反腐倡廉、终身教育制度的”的“道”;第二大题传了“生态环境”的“道”;第三大题传了“飞将军李广的高贵品质”之“道”;第四大题传了“眷恋故土、圣人好学”之“道”;第五大题传了“美的信息和努力人生”之“道”;第六大题传了“国际形
势”之“道”;第七大题的“心灵的选择”的话题作文更是集中传了“道”的真谛。
如此多的“道”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绝不是源于出题者的头脑发热,而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道”了。
没有这个“道”,我们的经济发展就难以纵深,社会就会倒退。
“文以载道”,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中语文教材都体现了这一点。
如《大纲》的“教学目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大纲》的第三大点第一小点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大多数课文都是传“道”的典范。
以新编高中语言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传了“爱国、报国”之“道”,《采桑子〃重阳》传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之“道”。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传了“热爱母校”之“道”。
穆旦的《赞美》传了“坚定的爱国信念”之“道”。
舒婷的《致橡树》传达了一种与现代某些青年人相悖的“爱情观”。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传了“祝福每一个人,唯独不祝福自己”之“道”。
普希金的《致大海》传达了“自由之声”。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表达了一种“无私的爱情观”。
整个第一单元几乎每篇课文都传了一种“道”,其它单元也差不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在“授业解惑”之前。
这个“师”一般指语文教师,现在传“道”也首推语文教师。
故新时期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要高举“道”的旗臶,高举思想品德教育的旗臶。
要高举思想品德教育的旗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时代的主旋律、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学生安身立命必要的品质把教材用活用好。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活的人可以使教材活起来。
还是以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为例: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可以结合“商品经济大潮”,“学生要安身立命就要做奋发有为的弄潮儿”来讲解“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的诗句。
要高举思想品德教育的旗臶,教师就要有好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强行“灌输”和干巴巴的说教都行不通,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造成负面影响。
事实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品德的拥有,良好习惯和严谨作风的养成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得法和学生自己的身体力行。
故教师应尽可能用最佳方式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教育学生。
如要用“反论证”解除学生对共产党信仰危机可以这样做:假设让某些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结果会怎么样?历史已经证明此路不通;假设13亿多人口的中国没有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肯定是一盘散沙,肯定会天下大乱。
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愿不愿想和怎么想。
高举思想教育的旗臶,教师就要言传身教。
要讲爱国,教师要先爱国;要讲吃苦,教师要带头吃苦;要讲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教师的习惯和作风就不能坏。
教师最好是道德的化身,正义的使者。
教师还最好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这样言传身教才更有效。
当然,这样的要求对过去的“臭老九”,现在的“穷老十(师)”来说实在有点过高,但没办法,为了不垮掉一代青少年,为了不垮掉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我们教师就只好受点委屈了。
二、高举能力的旗臶。
关于能力,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教学目的”是这样明确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在此大纲的要求下,近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指挥棒”直指能力,考查能力的题占了九成以上。
为什么“大纲”和高考会作如此的要求呢?这是因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伟大的民族复兴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学生安身立命的需要。
君不见,“书箱书柜”式的未考上大学的高中生百无一用,工不能工,农不能农,甚至连找口饭吃都成问题。
因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能力。
大批的仅仅拿了个高中文凭而不敢参加高考的高中生就更不用说了。
这就怪不得邓小平再三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怪不得江泽民同志再三强调“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怪不得本人提出要“高举能力的旗臶”。
要高举能力的旗臶,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就要实行全面的改革,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
要高举能力的旗臶,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就不能当“教书匠”,就不能完全传统的“以本为本”,把教材肢解了又肢解,肢解得“体无完肤”还兴犹未尽。
因为这样培养不出学生安身立命所需要的能力,因为高考语文试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材料来自教材以外。
你就是把所有教材都吞下去又有什么用呢?
要高举能力的旗臶,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以“博士”自居,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仓库、机器人,施以“满堂灌”。
讲了45分钟不够,再讲15分钟,还不够,还想讲一分钟。
讲得自己口沫飞溅、唇干舌燥、天花乱坠、天昏地暗还不肯罢休,讲得好学生头昏脑胀、昏昏欲睡、“差”学生睡成一大片还不解恨。
其实,区区几百课时能穷尽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吗?
要高举能力的旗臶,教师就要当“导师”,用最合适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引导了再引导,启发了再启发,点拨了再点拨。
把高中生当成大学生,当成有一定学习基础、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活人,授之以“渔”,最多给之“渔饵”,“钓鱼”嘛,是学生自己的事。
譬如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首先教学生鉴赏词的方法:抓住意象,通过联想把握词人的“志”,熟读背诵等等。
然后引导:在这首词里,毛泽东写了哪些意象?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意象写得那么美?当时中国的形势怎样?当时毛泽东的处境怎样?有些什么革命活动?有怎样的理想抱负等等,等等。
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把握这首词,全面准确地理解词旨。
要高举能力的旗臶,教师就当“师傅”,只将教材做个示范分析给“徒弟”看。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傅”教给“徒弟”走路的方法之后,大可以甩手让“徒弟”自己走,自己练,只在非扶不可的时候才出一只手。
至于“徒弟”能否拥有走路的能力,就看他方法学得如何,方法用得如何,锻炼的量如何,意志力的强度怎样等等,一句话,就看他的“造化”。
譬如鉴赏诗歌:教师只要重点分析一二首,教给学生鉴赏方法,学生在自我鉴赏了又鉴赏,鉴赏又鉴赏之后,就能悟出“门道”,就能自己提高鉴赏能力。
当然,作为“师傅”,教师眼中既要有树木,更要有森林;既要有教材,更要有大千世界。
因为真正的语文不仅在教本上,更在广阔的生活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包括课本在内的整个语文世界。
要高举能力的旗臶,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少讲,讲半个45分钟就行了。
若
讲得恰到好处,讲得精,10分钟也行。
多留点时间想尽可能多的办法让学生多看看,多想想,多练练,多探究探究。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学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因为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
譬如作文,若教师在布臵作文题前,总是向学生讲文章要如何如何写,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如何过渡,怎样审题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起承转合,注意什么样的语法规则语言才通顺,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语言才生动形象或有气势,文章怎样写才有韵味,引用多少名言、谁的名言才有说服力等等,而学生文章写得少(一学期才那么三五篇),那他的作文水平怎么也提不得很高。
且教师讲得多了,学生头脑里的条条框框多了,就更无从下笔了,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头疼的真正原因。
其实,作文无它,在懂得基本章法之后,唯看多耳,唯思深耳,唯手熟耳!
三、高举自学的旗臶。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教学目的”有这么一段: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这段话说得太好了!它指出了学语文要学方法,要自学。
学到了方法才能自学,学到了方法就能自学。
自学能为莘莘学子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因为自学能增强学习兴趣,健康学习心理,领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给人以成就感,使人能有更好的终身发展。
自学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莘莘学子乃至全体国民的学习潜能,掀起全民学习热潮,大开终身学习制度之门。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高举自学的旗臶。
要高举自学的旗臶,教师就要尽可能多的点拨学生自学的方法,一首诗怎么自学,一篇散文怎么鉴赏,一篇小说、一篇戏剧怎么分析。
这篇课文学什么、怎么学,那篇课文学什么、怎么学。
这种题目用什么方法思考,那种题目用什么方法做。
怎样细读,怎样浏览,怎样精读,怎样略读。
怎样预习,怎样复习等等教师都得指导、点拨,且最好是分门别类指导点拨,且最好是一节课都有所侧重地指导点拨一个方面,且最好每一节课都以自学方法指导为主,传授知识为辅。
这样一来,学生注重的是学习方法,学生学到的是自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都会提高。
相应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会增强。
要高举自学的旗臶,教师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拓宽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可以是语文课上,也可以是课余时间。
语文课上的自学时间靠教师多给,不要怕给,舍不得给。
当然给学生自学时间以前最好让学生明确自学目标或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自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可能取得的效果。
指导学生课余时间自学最好根据学生的爱好布臵一些带研究性的专题,并提出一些供学生参考选择的方法。
空间可以在教室、寝室,也可以家里;可以在交通工具上,也可以在社会实践场地中;可以在天南,也可以在地北,只要教师有心,任何地点都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
要高举自学的旗臶,教师就要适时对学生的自学给予正确的评价、诱导。
学生自学了一段时间或一定阶段后,一定有或多或少、各种各样的收获,这时若教师加以积极的评价和诱导的话,学生就能从自学中明确得失,看到自己的进步甚至尝到甜头、找到乐趣。
这种成就感将激励学生进一步深入自学,取得更大的成就。
如自学《红楼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布臵不同的自学目标:或把握《红楼梦》的主题;或赏析《红楼梦》中的诗词曲;或理清《红楼梦》的结构线索;或搜集整理曹雪芹的家谱等等。
自学一段时间以后,不同的学生会对
《红楼梦》的不同方面产生自己的看法,这时搞一个专题成果汇报,比如“《红楼梦》诗词曲大会餐”,学生肯定会饶有兴趣,肯定会颇有收获。
要高举自学的旗臶,就要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能因为生怕学生自学不好而把学生捆得像个小脚女人,以至于学生离开学校、教室、老师就不能学习了。
这其实是我们中国人一个普遍的弱点。
教师不敢放手也不晓得怎样放手,因为要放手的话,课不好上,老师不好当,太难动脑筋了。
学生也不想放手或不愿放手,反正有老师包办代替,何乐而不为呢?殊不知这样做掉进一个怪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性。
书呆子式的教师把生性活泼的学生教成了书呆子,书呆子式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当了教师,又成了书呆子的教师,书呆子式的教师再把学生教成书呆子。
另一方面,大批的不是书呆子式的学生成了“不合格”的学生。
这种学生没有自学能力,没有自学兴趣。
这种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如果无所事事的话就只好玩牌了,“十亿人民八亿赌”正是这种现象的形象反映。
事实上,若教师把自己备课的所有参考书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学生一样能学好课文,如果加以适当诱导、点拨的话,甚至能讲好课文。
一言以蔽之,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宜重品德磨砺,重能力培养,重学生自学。
若将这“三重”落到实处,那我们语文界不尽如人意的面貌定能得到改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定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文人能将,甚至世界级的文豪,甚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们应该这样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