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共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
我与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共同成长
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李宜红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际中,我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开展创造性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一、师生在问与答之中共同成长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疑问。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鼓励学生提问,欢迎学生提问,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对于学生的疑问,我或疏导,或引导,或指出错误,或指点迷津,或互相研究,互相探讨,尽量使学生心中释然。当然,这其中也有我一时半刻不能解释的疑问。这时,我会坦然地面对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敢于向学生说对不起,并答应一定帮他解决疑问。回去之后,学生的疑惑促使我不断思考,学生的需要成了我学习的不竭动力。我开始反复研读资料,认真思考问题,最终还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有学生问: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如何估算总体平均数?当时我心中一愣,一时语塞,因为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及到这个问题,我压根儿也没有想到学生会有此一问。后来,我翻阅了新课程标准和其它相关资料,但均没有找到答案。这时我不得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最后想出了一种独特新颖的计算方法。告之学生,学生获益匪浅。应该说,我得益于学生的提问,而学生受益于我的思考,就这样,我与学生一道奏响了共同成长的旋律。
二、师生在探求规律中共同成长
有些规律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教师可让学生经历一个再发现的过程,让他们经历发现的一般历程,掌握探求规律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如:探索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时,教师及时抛砖引玉,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探求更深层次的规律,找出呈现这些规律的根源;而有些规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这就需要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如:在学完菱形面积公式
S菱形 =ab(a、b分别表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后,有学生问:如果四边形不是菱形,这个公式还能不能用?这个学生的提问虽然很意外,但却很有见解。我在高度评价这个学生之后,再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探索,最后得到一个重要结论:这个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范围,即只要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时(不一定非得是菱形),公式S菱形=ab就可以运用。这份意外的收获,对学生来说是惊喜,对教师来说是成熟,师生共同成长就这样蕴含在不知不觉的探索中。
三、师生在甄别错误中共同成长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时,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其实是很宝贵的反馈信息。长期以来,我在作业批改和考试阅卷中养成了一个习惯,即随时把学生的错误实例记录下来,形成错误集。然后,我会将这些错误及时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判断错误,寻找错误的根源,并及时矫正错误,无论大错还是小错,无论现在的错还是将来的错,一律都不能放过。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免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典型性的错误,我在全班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错误,自觉纠正错误。与此同时,我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错误矫正集,收录相应的错误,随后纠正错误。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不仅增强了判别错误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矫正错误的能力。
四、师生在教学反思中共同成长
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是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通过经常的教学反思,可以对教学的设计过程及预期的效果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反复体味新观念的渗入是否合理;通过经常的教学中反思,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调节与修正;通过经常的教学后反思,可以深入细致地探讨整个教学活动的长处和不足,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让新的观念、方法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如:我在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学生对五种位置的判断十分凌乱,条理不清,学生普遍感到困惑,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呢?我经过反思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设两圆的半径分别是R和r(R>r),圆心距为d,利用数轴上的数量关系来判断图形的位置关系,非常直观易懂,如图所示。
在实际教学中,不仅我自己注重反思,我还经常鼓励学生也进行学习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以升华他们的学习。有一次,我发现学生经过
反思,并通过相互交流,总结出“双垂直图形”的性质共有七、八条,从中找出的关系式多达三十多个。这样一来,同学们的思路像打开闸门的水一样奔腾活跃起来,思维十分开阔。
五、师生在实际应用中共同成长
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在生活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我意识到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数学的应用,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加以理解,得到巩固。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数学分析和数学处理,尝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策划商场盈利方案;测定当地电视塔的高度;设计美观的园林图案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参与教学研究的一般历程,了解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背景,领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提高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六、学生思维的差异锤炼着我的思维的成熟性
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也不例外。有时候,学生能想到的,我却想不到。从这一点来说,学生是我的老师。因此,我学会了不断转换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转换成学生的合作者,更是学习者。例如,在解数学题时,有些题目的解决可能不只一种,常常是一题多解。作为教师,很可能想得一种、两种甚至多种,但也有可能无法穷尽所有的解法。而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往往折射出解题的多样性,有的解法因为独到精辟而精彩绝伦,恰好弥补了教师思维上的不足,因此博得老师们的喝彩与称赞。然而我的思考却没有就此而止,赞叹之余,对学生的解法加以判断、修改、完善和总结,然后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训练,思维品质也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通过对一题多解的研究,使得数学思维不受一解、一法、一式的限制,因而大大拓宽了思路,养成了多向思维的习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并且通过新解法的再思考,问题的再推广,往往又会发现新方法、新技巧和新知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互相补充,逐渐丰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