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名旦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
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

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荀慧生。

另有越剧四大名旦、豫剧四大名旦、评剧四大名旦、话剧四大名旦、秦腔四大名旦、电影四大名旦、连环画“四大名旦”等。

四大名旦简介
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北京人,
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
仙配》,攻
花旦,
1908年搭喜连成
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
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
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
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
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
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
、《
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
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
》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 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
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
、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
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
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
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
天女散花》、《玉簪记
》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

1922
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
、芝加哥、旧金山
、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
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
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
博士学位。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
南路
121号。

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

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

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
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

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

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

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
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
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

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
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
全国人大代表。

1955
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
、《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

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

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
《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

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

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
《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
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梅派传人:魏莲芳
、李斐叔
、李世芳

张君秋、
言慧珠、杜近芳
、丁至云
、罗蕙兰、杨荣环等。

梅兰芳九子
梅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领军人物。

程砚秋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

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
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
派"。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
荒山泪》、《青霜剑》
、《英台抗婚》、
《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

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
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
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代表剧目:传统剧目而独具程派风格的有《四郎探
母》、《
贺后骂殿》、《三击掌
》、《汾河
湾》、《朱痕记》、
《玉堂春》、《武家
. 坡》、《
三娘教子》等。

新戏则有《青霜剑》、《文姬归
汉》、《
梅妃》、《
红拂传》、《
春闺梦》以及后期的《
锁麟囊》、《女
儿心》等。

程派传
人:程砚秋弟子有荀令香
、陈丽芳
、章遏云
、赵荣琛
、王吟秋
. 、李丹林、
新艳秋、侯玉兰

江新蓉、李世济

李蔷华等。

再传弟子有李海燕
、张火丁
、迟小秋、
李佩红、刘桂娟(
李海燕、张火丁、迟小秋、李佩红、刘桂娟合称为"五
小程旦")
、张曼玲
、吕洋
、周倩
、王晓燕
、郭伟
、赵欢、
蒲雪晴、
周好璐等。

尚小云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
第一童伶"。

初习
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

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
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
世称
"尚派
"。

代表作有《二进宫》
、《祭塔》、
《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

1976年4月
19日在
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唱腔特点:他的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
《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唱功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
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

行腔
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

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

较著名的亲传弟子:
张蝶芬、
赵晓岚、
雪艳琴、张君秋(
后自创"张派
")、孙荣蕙(天津)
、杨荣环
、尚长麟(次子
)、李喜鸿(
北京)、孙明珠(
陕西,学生,未拜师)、董玉苓(
北京)、李翔(北京
)、包启瑜(内蒙古
)、周百穗(贵州
)、童葆苓(北京
)、尚慧敏(长孙女、佳木斯)
、段丽君(成都)等。

再传弟子:马博敏(上海
)、李莉(天津
)、鞠小苏(山东)
、周利(重庆
)、
王玲玉等。

长子尚长春
攻武生,幼子
尚长荣攻
花脸,女婿任
志秋攻旦角。

荀慧生荀慧生
(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
"荀派"。

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
、《金玉奴》
、《红楼二尤
》、《钗头凤》
、《荀灌娘》等剧著名。

唱腔特点: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溶入京剧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

荀慧生由河
北梆子改演京剧,后拜王瑶卿为师,又曾受业于吴
菱仙、
陈德霖、
路三宝,在继承王派、陈派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

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代表剧目:荀派剧目丰富,传统戏有《金玉奴》、
《花田错》、《英杰烈》
、《游龙戏凤
》、《儿女英雄传》等。

其新排剧目的数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首,有
《钗头凤》、《
. 荆钗记》、《
柳如是》、
《美人一丈青》、《
绣襦记》、《霍小玉
》、《香罗带》
、《还珠吟》、《杜十娘》、《红娘》等。

荀派传人:
学荀者极众,主要传人有毛世来、
许翰英
、李玉茹
、吴素秋、
童芷苓、
赵燕侠、张
正芳、
. 曲素英、刘长
瑜、
孙毓敏、宋长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