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单味中药及其应用王加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单味中药及其应用

王加峰

总论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身心疾病并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药物;而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内容,其中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执业中药师除需要有足够的中药学知识与一定的医学知识外,还需具有较强的临床中药应用能力,尤其是部分常用中药的临床应用能力。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结果。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即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因此,熟悉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药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概括、总结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

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五味的本义是指食物和药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淡、涩。由于甘淡和酸涩常常并称,所以习称为五味。前人发现药物的滋味与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于是用味来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故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即五味的“味”超出了味觉的客观感受,而成为建立在功效基础之上的抽象理论。辛能行、能散,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辛味药物一般可以治疗外感表证、气滞血瘀等证。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润养、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一般能治疗虚证、燥咳、肠燥便秘、脾胃不和、疼痛等。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治疗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苦能泄、能燥,泄包括通泄、降泄和清泄;通泄指泻下大便,降泄主要指降泻肺气或胃气,清泄指清热泻火,燥是指燥湿。咸能软、能下,软指软坚散结,下指泻下通便;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及便秘等病证。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不同趋向,是依据各药物所具有的功效来确定的,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药物的升降浮沉是与病位相对应、与病势相对立的;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因素是四气、五味、药物质地、炮制和配伍。

归,是指中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则是表示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脏腑)或

某几经(脏腑)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脏腑)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总结出来的。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即毒性反应。毒性是学习和掌握药性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古代医籍中,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此即广义毒性,故“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所谓毒药,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所谓剧毒药,系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至于中药的副作用,则有别于毒性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二、中药的应用

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病证药忌等四个方面。临床用药时,必须注意在某种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药,或在服药时不宜吃某些食物等问题,以免产生副作用或影响疗效。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多用水牛角代替),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用量用法

中药的剂量,又称用量,主要是指一味药的干燥饮片在汤剂中的成人一日内

服剂量。有时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煎煮用法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泡服、煎汤代水。

各论

1解表药

麻黄(《神农本草经》)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气微香,味涩、微苦。切断,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表证,胸闷咳喘,风水浮肿及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且不宜久煎;止咳平喘多蜜炙或捣绒。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又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故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运动员禁用。

细辛(《神农本草经》)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根和根茎。前两种习称“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