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技术课件(完整版).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 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适用 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进针。
⑤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 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 进针后将套管抽出。
5
四、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 行针技术是指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这是针刺
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 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②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 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 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八肌肉丰厚处的穴 位。
4
③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 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 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 皱纹的部位。
③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 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而定。如头 面部、胸部正中腧穴多用平刺;颈项、侧胸、背部多 用斜刺;腹部及四肢多用直刺。
11
八、针刺得气或针刺感应
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 当针刺入到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患者即有酸、 麻、胀、重等感应,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 感应扩散和传导现象。医者针下有沉重紧涩、 如鱼吞钩之泽沉的感觉。如未得气,则针下虚 滑,患者也没什么感觉。针刺得气与否,是疗 效的关键。故当准确取穴,同时运用留针侯气、 循弹催气、补益经气等方法使其得气。
⑤呼吸补泻法:当病人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 退针,为补法;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吁气时退 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法:出针时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 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
⑦平补平泻法: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9
七、针剌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提
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①针刺的角度:分为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⑤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⑥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
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7
六、针刺单式补泻手法及操作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补泻手法贯穿于从
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如下7种: ①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
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②疾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
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补法。 ③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8
④捻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12
九、针刺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 ①晕针 现象: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
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呕、精神萎倦、 脉象沉细,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劳、过 饥、大汗、大泻后;或体位不适、医省手法过重。 处理:立即停针,并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 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温;轻者静卧片刻,饮温 水可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并 温灸百会、气海、关元,必要时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13
预防:初次受针者,当尽量消除其紧张情绪;尽量取卧位及选择 舒适持久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过饥、过劳患者 暂不宜针刺;医者边治疗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 晕针先兆,应及早处理。
2
二、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 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方便、便
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度。尽可能采用卧位以防止 晕针。临床常用的体位,一般以仰卧位、侧卧位、俯 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主。
3
三、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 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 ①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
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 ຫໍສະໝຸດ Baidu①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
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 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 ②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 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 复多次行针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 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 绕,导致出针困难。
角垂直刺入,适 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角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或不宜深刺的穴位)、平 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25°角皮刺入,适用于 皮肉浅薄处的穴位)。
10
②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 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对于延髓部、眼区、胸腹部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 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针灸推拿技术
1
针刺疗法
王丹
一、毫针的选择与保养 毫针在使用及消毒前必须认真检查。针尖必须尖而
不锐、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针身必须光滑挺直、弹 性适中、韧性良好。针柄要固而不松,针根要滑而无 锈、、便于捏持施术。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体 形胖瘦、病情虚实及针刺部位的不同,选择长短、粗 细适宜的针具。毫针在使用后,必须用棉球清洗干净, 放在垫有纱布的针盒内,并在针尖端放置棉 花防止针尖受损。毫针必须认真消毒,常见的消毒方 法有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
6
五、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 辅助行针手法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
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 ①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
地循按。 ②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③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
感扩散。 ④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
⑤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 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 进针后将套管抽出。
5
四、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 行针技术是指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这是针刺
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 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②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 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 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八肌肉丰厚处的穴 位。
4
③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 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 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 皱纹的部位。
③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 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而定。如头 面部、胸部正中腧穴多用平刺;颈项、侧胸、背部多 用斜刺;腹部及四肢多用直刺。
11
八、针刺得气或针刺感应
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 当针刺入到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患者即有酸、 麻、胀、重等感应,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 感应扩散和传导现象。医者针下有沉重紧涩、 如鱼吞钩之泽沉的感觉。如未得气,则针下虚 滑,患者也没什么感觉。针刺得气与否,是疗 效的关键。故当准确取穴,同时运用留针侯气、 循弹催气、补益经气等方法使其得气。
⑤呼吸补泻法:当病人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 退针,为补法;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吁气时退 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法:出针时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 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
⑦平补平泻法: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9
七、针剌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提
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①针刺的角度:分为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⑤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⑥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
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7
六、针刺单式补泻手法及操作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补泻手法贯穿于从
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如下7种: ①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
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②疾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
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补法。 ③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8
④捻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12
九、针刺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 ①晕针 现象: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
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呕、精神萎倦、 脉象沉细,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劳、过 饥、大汗、大泻后;或体位不适、医省手法过重。 处理:立即停针,并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 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温;轻者静卧片刻,饮温 水可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并 温灸百会、气海、关元,必要时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13
预防:初次受针者,当尽量消除其紧张情绪;尽量取卧位及选择 舒适持久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过饥、过劳患者 暂不宜针刺;医者边治疗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 晕针先兆,应及早处理。
2
二、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 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方便、便
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度。尽可能采用卧位以防止 晕针。临床常用的体位,一般以仰卧位、侧卧位、俯 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主。
3
三、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 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 ①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
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 ຫໍສະໝຸດ Baidu①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
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 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 ②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 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 复多次行针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 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 绕,导致出针困难。
角垂直刺入,适 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角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或不宜深刺的穴位)、平 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25°角皮刺入,适用于 皮肉浅薄处的穴位)。
10
②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 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对于延髓部、眼区、胸腹部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 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针灸推拿技术
1
针刺疗法
王丹
一、毫针的选择与保养 毫针在使用及消毒前必须认真检查。针尖必须尖而
不锐、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针身必须光滑挺直、弹 性适中、韧性良好。针柄要固而不松,针根要滑而无 锈、、便于捏持施术。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体 形胖瘦、病情虚实及针刺部位的不同,选择长短、粗 细适宜的针具。毫针在使用后,必须用棉球清洗干净, 放在垫有纱布的针盒内,并在针尖端放置棉 花防止针尖受损。毫针必须认真消毒,常见的消毒方 法有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
6
五、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 辅助行针手法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
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 ①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
地循按。 ②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③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
感扩散。 ④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