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考试超重点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32.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相对位置:所谓相对位置是指某城市对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步一定有直接影响。

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城市人口和城市数目逐步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①内部结构的合理化②经济活动的高效化③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④城市生态环境的优质化

7、简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8、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概念。

郊区城市化——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功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特大城市中心市区和郊区人口均外迁;特大城市人口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特大城市中心市区人口减少

再城市化---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11、城市化的意义:1)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2)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3)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4)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5)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

1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答:⑴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⑵大城市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⑶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13.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⑶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⑷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16.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答:⑴普查法⑵残差法⑶区位商法(或宏观法)⑷正常城市法⑸最小需要量法

填空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9、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有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和过渡类型。

10、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具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分为离散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

3、影响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①城市规模②城市性质③新老城市④时间推移⑤其它因素

二、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动力除经济原因外,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因素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以经济增长角度来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 工业化与城市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仍在,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现代城市就业的主要部门。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经济增长。

九、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之。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例如城市腹地的大小、条件和城市与腹地的通达性决定了上海比天津、广州、武汉要发展得大。

十二、简述城市职能各种基础分类方法。答:1、一般分类方法:它是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缺点是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2、统计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的城市类别仍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但是定量指标的使用不充分,不能反映城市职能的复杂性。3、统计分析方法:开始探索用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认为确定的数量指标来衡量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尺。首先是统计参数的平均值,然后是标准差。

十三、城镇体系主要有哪些特征?

答:1、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

3、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

十四、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答: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不仅影响城市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表现在:1)、地理位置:城市选址应尽量避免悬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带上;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者被河流分割呈组团状发展;

2)地形:城址选择、用地选择、功能区组织、道路、工程管网、绿地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组织受地形的影响。

3)气候: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影响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组织的环境因素之一,气候对其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

4)植被:绿化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城市环境各个要素中骑着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作用。

5)地基承载力:地面岩土是城市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基础。在一些特殊土壤上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必须采取专门的人工基础。

6)城市地下空间:扩大城市地下空间,抽取城市地下资源。城市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会随着雨水进入城市地下水,影响城市生活工业用水。

1、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3、简述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空间组织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心地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与人口的关系,以及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该理论得到的结论:各级中心地均呈六边形网络分布,同级别中心地之间彼此独立,相互排斥,不同级别中心地相互嵌套,低一级中心地均处于三个高一级中心地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依据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多个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构成空间网状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