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创新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平面设计的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83-01
1.平面设计创意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平面设计这个词。
其实创意是一门科学艺术,是一种气质、感染合力的效果,平面设计往往讲究视觉效果、感染力、设计者的口才。
创意理念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
通过”越界”,对二产进行三产化、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等新的产业增长模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和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其实,笔者认为创意理念中讲究”人”“文”“效”的合一。
人,是指人对创意的理解,设计师对平面设计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等。
文,是指设计师的学历、经验、社会知识的积累,往往一个优秀设计师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决定了设计理念的”优”和”差”。
效,是指设计单位、设计师们正确合理安排时间,合理计划,保质、保量、保优地完成一幅作品。
如果一家设计单位或设计公司,能始终坚持人、文、效合一的理念,那么其社会服务效益、经济效益就会得到很好的呈现。
2.探索创新设计
不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一幅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
创新对于设计者来说,即是要表现”自由之精神和奔放之思想”。
好的意念是决胜的关键的所在。
比如麦当劳采用m为标志造型结构,来象征欢乐与美味,拟人化表达了”麦当劳大叔”和蔼可亲的笑容,这个设计所表现出的内涵传达给受众的感官意识即是创意带来的。
创新、创意发展是当代平面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如此,设计出的作品才能无可替代。
对于设计人员在创意作品时要把握几个要点:其一,创意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作品信息必须明确传达中心意义给受众。
现代社会自由化的表达与选择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受众心理上的趋同心理逐渐淡化,都在寻求一种独特的享受,追求与众不同。
而这种不同又不是”一千个读者”和”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是”小众化”的”大众化”,即小范围内的价值认同。
因此,存在了特定的人群,设计者就需要针对作品的特点,划定受众的关心点,再运用自己的独特表达思维,迎合”小众”心理,在意识认同上产生共鸣。
其二,设计者自身须是善变却又真诚的”多面手”。
创新的执行者是设计者,因此对设计者自身的素养具有一定的要求。
创新就意味着改变,不变的东西是没有新意的,善于推陈出新是一个好设计师的重要素质之一。
但善变不等于漫无目的的瞎变,同时还要兼具真诚。
设计虽然是创新,从无到有,却又不能脱离事实凭空捏造,设计作品具有可信性才能达到传播和影响的目的,虚假的、单纯的迎合的”创
造”注定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
3.教学的过程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
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
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只有通过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宋建明教授指出:”关于设计教学的创新,要明确我们教与学的方法是否具有包容性、是否开放,例如要重视实践性的教与学。
设计院校不是为了培养设计师而教学,而是要培养具有设计师素质的人才是在市场、工程、营销手段等方面都非常了解的综合性人才”。
4.设计教育模式的改革
我们知道,中国的高校招生,历来分文理两大类,演变到今天,这种体制已经波及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
而艺术设计学科也因为这个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
这个问题早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上,即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反映出来。
再加上二十几年的商品化大潮的冲击,各地各校,不分是否具备条件,一窝蜂地上艺术设计专业,更使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模糊不清。
不仅学科教育本身模糊不清,也使艺术设计专业在社会上产生许多混淆不清。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否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打破文理科界限,把艺术设计教育统一起来,都用一个标准确定教育对象和教学方法。
这样既能避免学生接受知识上的偏差,也能衡定各类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来源得到合理配置。
譬如,工科院校招生强调理工科成绩,可以使一些不具备艺术素质的学生进入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而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又对文化课程,特别是数理化课程望而却步。
现在,由于实行”三加x”考试,这一点在招生上基本上没有障碍,主要是思想再解放一点,把这种选择学生的方式再向前推进一步,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在具体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打破现行的画地为牢的方法,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开设相关的工艺课程,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也要开设更多的美术基础课程。
专业之间要有更多的融通性。
在师资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或者仿效包豪斯的作法,走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的道路,不要搞孤芳自傲、专业上的”沙文主义”。
我们不能把”大师”与”工匠”对立起来,大师与工匠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