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对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启示共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对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引言第二语言是指学习者学会母语后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再学习的另一门或两门、甚至多门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始于西方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引进、介绍和评述西方学者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和新观点。
至此,我国外语教学界打破了传统的僵局。
通过交际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体验真实情景下的语言交流,增强了趣味性和文化背景的知识性,丰富了课堂上的学生活动。
中国英语教学是二语习得还是外语教学?围绕这个问题,本文在探讨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进行了学科定位并深入分析了在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创设外语学习环境的意义和举措。
二、外语学习与二语习得的学科定位及异同探微
外语学习中的“外语”,指在母语以外,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课堂环境下有意识地学习、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交际用途不甚广泛的语言。
二语习得中的“二语”,则是指在母语以外,在官方、商业及社会中广泛应用着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习得是在自然环境下通过潜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
因此,基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英语教学和学习应从属于外语学习范畴。
无论是二语习得还是外语学习,都离不开充足的目的语语境,语境对外语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远没有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享有的那样广泛的语言环境。
二语习得者由于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且往往为了生存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明显的综合性学习
动机,他们与周围人的广泛接触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语言环境;这种环境中目的语不仅输入量大,而且真实地道。
真实环境的熏陶和“浸染”使学习者能够逐渐地、无意识地习得目的语。
而我国的外语教学通常是在课堂里进行的,一方面语言输入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甚至功利性学习动机。
但是,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都不外乎是一种新语言的学习过程。
因此,将二语习得理论适当地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
的本质以及掌握语言教与学的规律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克拉申的“i+1输入假说”、舒曼的“文化迁移模式”,这些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很有启发。
乔姆斯基指出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
我国许多外语专家、学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虽不是处在一个最完善的语言环境,但是由于他们尽力创造了一些有利的学习条件,因此同样进入了习得阶段,并且颇有成效。
这便印证了二者的密切联系,即二者具有相同的语言学本质。
因此,我们可以深化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外语教学。
三、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对中小学外语学习环境创设的启示
1. 创设外语学习环境对中小学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舒曼的“文化迁移模式”指出,学习一门新语言的过程就是克服旧的语言习惯(即母语)的干扰,培养新的语言习惯(即第二语言)。
他认为,学习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社会和心理上同本族语者之间距离的双重影响。
社会距离是指学习者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与操另一种语言的社会群体
的接触多寡;心理距离是指学习者作为个体所受到的影响因素。
这些社会
和心理变量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迁移”,即学习者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
这一理论及其倡导的“沉浸法”教学模式(the Immersion Approach)对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外语课堂上教师开始注重向学生介绍西方语言文化背景及中西语言深层次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此来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显然,语言学习虽存在共性,但深层次的差异却始终存在,尤其体现在文化、思维习惯、习俗等方面。
虽然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目前我国外语教育过程中仍不乏哑巴外语的现象,特别是稍微落后一些的地区。
甚至有些学习外语好多年的知识分子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敢说、不能说的问题。
其实,他们对外语语法和词汇早已熟识,只是因为对英美文化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等知之较少,在用外语与别人交流时带有“惧错”心理所致。
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合乎语法的句子并不一定是符合西方文化的地道英语。
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课内外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就显得很有必要。
2.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如何创设语言环境
如何才能使我国的外语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利的外语学习环境,实现外语教育的一次新跨越呢?语言学习是获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的综合过程。
学生处于学校和社会两个活动圈之内,既需要教师的课堂传授和熏陶,又离不开走出学校之后的社会和社区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校外接触最多的家庭文化氛围也至关重要。
笔者总结前人研究和本人教学经验,从学校课堂和社会家庭两个角度提出几条可行
性建议。
首先,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外语学习最普遍的场所是课堂,因此我们应重视并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外语环境创设。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的是想方设法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目的语,尤其是克拉申在“i+1”输入假说中强调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正确、地道的英语授课,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控语言输入的难度,在学生本身已有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供适量的新语言信息和知识,以利于学生有效地理解和吸收内化。
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课外也应增加学生听读和口语练习量,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坚持每天30分钟左右的课外英语听读和口语交流,譬如教师指导学生收看英语节目、新闻或英语原版电影等。
以此扩大学生的外语接触面,营造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并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真实外语交际中的诸多社会文化差异和语言应用习俗,从而掌握地道的外语并培养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其次,家庭是社会的根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在中小学外语学习过程中,家庭英语文化环境及父母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家庭英语文化环境包括家庭英语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
家庭英语文化资源是指与英语学习相关的书籍、音像制品和电脑等读写硬件,家庭英语文化活动包括家庭成员的英语交流和读写等共同参与的活动。
很多调查研究已经揭示了家庭语言文化环境差异对于接受同样学校教育的学生外语
学习成绩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家庭外语学习环境状况与家庭成员外语听说能力和水平成正相关。
因而,中小学生的家庭监护人应与学校密切配合,
科学合理地给孩子创设真实自然的外语学习环境,如与孩子共同收看外语节目;外语基础较好的父母还可以与孩子用外语交流感想或讨论问题等。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切不可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错误的外语知识强加或潜移默化给孩子,导致负面效应。
四、结束语
纵观中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全局,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仍需加大。
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和有益借鉴必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客观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之路。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