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灰塑原位保护的价值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建筑灰塑原位保护的价值与实践

——以海宁章宅为例

傅峥嵘, 崔彪, 胡战勇, 戴仕炳摘要

海宁章宅建造于民国时期,为典型的中西结合式近现代文物建筑,其立面的灰塑装饰颇具特色,保存现状较差,亟需保护修缮。本文对章宅灰塑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目前国内关于灰塑保护的研究现状,在对章宅灰塑的工艺、材料和病害进行详细勘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原位加固的保护措施,经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并保持了灰塑的原有风貌,可为以后类似的灰塑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1、项目背景

海宁章宅位于海宁市盐官镇北寺巷84号,名“豹蔚堂”,为民国时期建筑。整组建筑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东为中式建筑,三间二层楼屋,前有轩廊,形制、雕刻考究;西为西式建筑,二间二层楼,清水砖墙外立面。据《海宁县志》记载,民国38年3月县政府迁盐官即驻此宅,解放初,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也在此。此宅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制十分独特,又是见证民国以来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史料载体,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意义,于2010年8月被公布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海宁市文广新局组织修缮章宅,施工脚手架搭设以后,发现西楼南立面顶部

山花处的灰塑残损程度远大于原设计文件编制时的判断,并有加速发展的趋势,保持现

状不做处置的方案不满足保护的要求,亟待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对于灰塑保护,设计承担单位缺少相关经验,不能提出有效措施;施工承担单位提出的铲除后按原式样重新制作的方法,又对文物价值影响过大。出于慎重考虑,海宁市文广新局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人员和浙江大学建筑系杨秉德教授等专家赴现场调研,商讨对策。

现场初步勘查发现,残损的灰塑是以卷草纹饰为主的浅砖红色仿浮雕样式,图案花饰采用了西式的主题,材料工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灰塑,是一个典型的用中国传统建筑技术表达西方建筑语言的实例。类似的做法常见于西式近现代文物建筑石库门上的装饰,但像章宅这样大面积的灰塑实属少见,非常值得保护。对于这类灰塑,在已知的很多文物保护工程案例中,由于对价值的认知度不高,以及缺少相应的加固材料、加固技术等原因,往往都是简单地铲除后再用水泥等现代材料重塑,一方面,文物价值损失殆尽,另一方面,由于材料和工艺的差异,修复后的观感也差距甚远。鉴于以上原因,对于章宅的山花灰塑不应采用铲除后

重新仿制的粗暴手段,而是要通过原貌保持、现状加固来达到最小干预和最大限度保留原工艺原材料的保护目标。

2、对章宅灰塑价值及其保护的初步认识

灰塑是我国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以岭南地区最为盛行,是以石灰为主要原料,掺和砂粒、粘土、稻草、纸筋、桐油等各种配料,在建筑上塑造浮凸图像和立体造型的造型方式。灰塑常用作建筑上的脊饰和檐下、门楣上的装饰,一些亭台牌坊上的装饰也用灰塑做成。现存较早的灰塑实物有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内的彩绘灰塑图像,为北宋初年的遗存,可见灰塑历史之悠久。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建筑思潮和建筑材料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长三角地区受西方影响颇为深远,出现了较多具有西方近现代特征的建筑。随着西方近现代建筑体系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在局部的材料、结构、风格上,也开始带有西方建筑特征。海宁章宅便是中西建筑体系融合的典型代表。单就其灰塑而言,中西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外形上,章宅灰塑的五折圆弧外廓具有显著的西方特色,而包边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叠涩砖檐;其次是纹样,中国传统建筑灰塑多采用山水花鸟人兽等造型,而章宅灰塑主要采用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卷草纹,局部又有中式的云纹;最后是材料上,西方建筑立面装饰的纹样多用浮雕石材,后期为了节省成本亦有很多采用水泥,而章宅灰塑是用中国传统的草筋灰仿浮雕造型。因此,可以说章宅灰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珍贵实物见证。

然而,由于直接暴露在室外,经历了近百年的风吹雨打,章宅灰塑出现了不同程度

的残损病害,如风化、空鼓、脱落等,亟需对其进行保护修缮。目前在国内的文物保护

工作中,灰塑的保护是一个难点。首先,灰塑本身的材料特性导致了其相对砖石水泥等

更容易遭到破坏,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雨水的侵蚀对灰塑的影响很大;其次,灰塑

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包括原料的准备、配制、构思造型、固定骨架、造型打底、批

灰、上彩等过程,每个环节都有相当高的技术要求,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其工艺也各有

其特点,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冲击下,这些传统工艺正在逐渐失传;最后,在目前

国内的文物保护工程中,对于这些保存状况不佳的灰塑大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拆掉重做的

手段,施工质量亦参差不齐,给很多文物建筑的价值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对灰塑的历史、传统工艺、造型艺术、建筑材料、风化机理

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以岭南地区的为主,如华南理工大学周海星、林

畅斌对岭南广府地区的传统建筑的灰塑从建筑装饰和民间工艺两大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

的研究,并从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方面探讨了灰塑风化的因素以及目前所使用的主要

保护方式;东南大学钱钰对大理州白族传统建筑的灰塑的保护和保存概况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传统灰塑工艺的复原研究;广东岭南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康新民从破坏

情况、修复施工、修复材料、填彩施工等方面对广东地区古建筑灰塑的修复工艺进行了

比较详细的总结等等。

对于通过原位加固尽可能保留灰塑原物的技术,目前已经进行的研究较少,国内也

没有关于灰塑保护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一些材质和病害类似的文物的保护技术,如

壁画、彩绘、砖石土质文物的化学加固等,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对灰塑的保护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近年来,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在近现代文物外墙建筑材料和保护加固技术等领域做了很多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基于加固对象的类型、地域特点,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适用性等因素的衡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在对章宅灰塑的原工艺、原材料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现存病害采取了兼顾加固效果和原有风貌的原位保护措施。具体工作如下。

3、灰塑本体与现状勘察

对灰塑的本体的材料、做法、法式特征及其残损状况进行全面的勘察和研究,是制

订保护方案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此项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3.1灰塑本体的勘察

经过现场勘察与实验室显微镜观察可知,章宅灰塑的基底为空斗砌筑的青砖墙,灰塑主要分为三层:地仗层、面层和花饰层。地仗层为稻草石灰抹灰,平均厚度约3mm;面层为石灰、砖粉与稻草的混合抹灰,厚约1mm(图1a);花饰层为面层之上的浮雕状卷草纹饰部分,材料成分与面层一致。从部分花饰脱落后显现的划痕可以推测,当初的制作工艺是在面层抹好之后用竹签打草稿,再用条状的灰堆塑而成(图1b)。部分较厚的部位如中心的花饰,为了增加牢固度,用钉入墙体的铁钉作为骨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