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2008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2008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目录

一、综述 (1)

二、水资源量 (2)

(一)降水及分布状况 (2)

(二)地表水资源量 (3)

(三)地下水资源量 (4)

(四)出、入境水量 (5)

三、水资源质量 (7)

(一)河流水质 (7)

(二)湖库水质 (8)

(三)水功能区水质 (8)

(四)废污水排放量 (9)

(五)河流泥沙量 (9)

四、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 (12)

五、水资源利用 (13)

(一)供水量 (13)

(二)用水量 (13)

(三)耗水量 (15)

(四)水资源状况简析 (15)

六、重要水事 (17)

附图:1、2008年贵阳市降水量等值线图

2、2008年贵阳市降水量距平图

3、贵阳市水质监测站点分布图

4、贵阳市主要河流水质评价图

5、贵阳市水功能区水质评价图

一、综述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位于贵州省中部,东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龙里县、福泉市、瓮安县;南靠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县、长顺县;西连安顺市的平坝县、毕节地区的织金县、黔西县;北与毕节地区的金沙县及遵义市的遵义县接壤。地处东经106°07′~ 107°17′,北纬26°11′~ 27°22′。辖区包括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国土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分区面积见表1)。贵阳市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的思南以上区和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的蒙江上游区,分水岭为花溪区的旧盘、掌克至桐木岭、孟关上板一线。分水岭以北及花溪区的高坡东部属长江流域,面积75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4.2%;以南属珠江流域,面积46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8%。

2008年贵阳市年末总人口为363.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82.5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11.05亿元,现有农业耕地面积98.18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7.7千公顷,农田实灌面积42.53千公顷。

表1 贵阳市2008年国土面积及人口统计表

贵阳市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1231.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多12.4%,比上一年偏多12.2%。贵阳市2008年水资源总量为56.195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5.15亿立方米偏多24.5%,为偏丰年。

注:乌当区含金阳新区和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小河区含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人口为公安户籍数。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及分布状况

贵阳市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1231.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多12.4%,比上一年偏多12.2%。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

从贵阳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附图1)上看,降水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变幅在900~1500毫米,有两个高值区和一个低值区。第一个高值区位于清镇市红枫湖至花溪区湖潮一带,年降水量为1474.9毫米(湖潮站),第二个高值区位于花溪区青岩镇及其以南一带,年降水量为1422.5毫米(惠水站);一个低值区位于开阳县龙岗镇东南带,年降水量为885.1毫米(道坪站),其余地区降水量在1000~1300毫米之间。

本公报分别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对全市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价。

①、按流域分区

贵阳市河流水系分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的思南以上三级区和珠江流域的红柳江水系的红水河三级区。2008年贵阳市长江流域部份平均年降水量1223.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2.4毫米偏多12.0%,比上一年偏多13.0%;珠江流域部份2008年平均降水量1368.0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149.5毫米偏多19.0%,比上一年偏多1.8%。

②、按行政分区

按行政分区,贵阳市各区(县、市)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在1129.5毫米

~1331.9毫米之间。其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云岩区的1331.9毫米,最小的是息烽县的1129.5毫米,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多幅度最大的是小河区,偏高24.3%;偏多幅度最小的是修文县,仅偏多5.2%。

①、按流域分区

贵阳市2008年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52.18亿立方米,占贵阳市水资源总量的92.9%,比多年均值偏多23.0%,比上一年偏多20.5%;珠江流域4.015亿立方米,占贵阳市水资源总量的7.1%,比多年均值偏多47.6%,比上一年偏多18.0%。

②、按行政分区

贵阳地区各区(县、市)2008年年径流深在641.3~755.6毫米之间,水资源量在0.464~13.648亿立方米之间。产水模数在每平方公里64.1~75.6万立方米之间,其中云岩区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75.6万立方米为最大值,息烽县每平方公里64.1万立方米为最小值。

(三)地下水资源量

贵阳市2008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058亿立方米,约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25.0%(见图3)。

表22008年贵阳市行政分区水资源量表单位:亿立方米

注:贵阳市属于岩溶地区,浅层地下水最终成为地表径流的一部分,其总量含在地表水资源量中。

(四)出、入境水量

①、入境水量:入境水量的计算分为六个部分(其中乌江干流区、清水河区及南明河下游区为折半计算)。

a:乌江干流区入境水量面积28727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94.1亿立方米;

b:清水河区入境水量面积3106平方公里,入境水量10.0亿立方米;

c:南明河上游区入境水量面积21.7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0.1亿立方米;

d:南明河下游区入境水量面积166.4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0.5亿立方米;

e:涟江河区入境水量面积107.8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0.8亿立方米;

f:红枫湖区入境水量面积1387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8.7亿立方米。

根据以上分析计算结果,本市入境集水面积33519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114.2亿立方米。

②、出境水量:本市2008年总出境水量为166.57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162亿立方米,珠江流域4.57亿立方米。

水利部周英副部长视察我市开阳县应急水源建设工作

三、水资源质量

本年度共选用12个水质监测站(见附图3)监测数据分别对贵阳市主要河流、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进行评价。

(一)河流水质

贵阳市布设有水质监测站的河流有鸭池河、鱼梁河、南明河、小车河、猫跳河等5条。共布设了9个水质监测断面,代表河长393.7公里。详见表3 表3 贵阳市主要河流水质监测断面统计表

根据以上9个水质监测站2008年监测数据,水质监测指标主要有水温、pH、电导率、悬浮物、氯化物、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硝酸盐氮、总氮、铁、锰、铜、锌、氟化物、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叶绿素、透明度、硫化物等32项。根据《〈贵州省水资源公报〉编制大纲及说明》,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对5条主要河流不同河段进行评价。

经分析,2008年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河段和部分工矿企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尤其以南明河干流最为突出,从南明河支流小黄河汇口至清水河的支流鱼梁河汇口共93公里河段全年水质类别为劣V类,占总代表河长393.7公里的23.6%,主要超标物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但与上年比较,各超标污染物浓度高于上年。其余鸭池河、鱼梁河全年水质类别为II类,代表河长217公里,占总代表河长的55.1%;南明河松柏山至花溪水库出口、小车河水质类别为III类,代表河长46.8公里,占总代表河长的11.9%;红枫湖水库坝至百花湖水库出口河段水质类别为IV类,代表河长36.9公里,占总代表河长的9.4%,水质较好。见附图4

(二)湖库水质

本年度主要对花溪水库、阿哈水库、红枫水库、百花水库、翁井水库、下红马水库等6个有代表性水库进行水质监测。

监测资料表明,2008年贵阳市主要湖库如阿哈、花溪为III类,红枫、百花水库水质为IV类,主要超标物质为总氮、总磷;翁井、下红马水库水质为V 类,主要超标物质为总氮,分别超标0.64倍、0.51倍。详见表4。

表4 2008年贵阳市主要湖库水质评价表

(三)水功能区水质

2008年在贵阳市乌江六盘水毕节保留区、猫跳河贵阳市开发利用区、鱼梁河贵阳保留区、南明河平坝县贵阳市源头水保护区、南明河贵阳市开发利用区、南明河贵阳市黔南保留区、小车河开发利用区等7个一级水功能区共布设了9个水质监测站。

根据监测数据表明,乌江六盘水毕节保留区、鱼梁河贵阳保留区2个一级水功能区水质类别为II类,南明河平坝县贵阳市源头水保护区、小车河开发利用区2个一级水功能区水质类别为III类,猫跳河贵阳市开发利用区为IV类、南明河贵阳市开发利用区、南明河贵阳市黔南保留区2个一级水功能区水质类别为劣V类,主要是城区河段。详见表5及附图5

(四)废污水排放量

经计算, 2008年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6.54亿吨(含火电),其中工业废水3.87亿吨(含火电),占排放总量的59.2%,城镇生活污水1.16亿吨,占总排放量的17.7%,其它废水1.51亿吨,占排放总量的23.1%。

(五)河流泥沙量

以禾丰水文站作为泥沙代表站,该站输沙模数191吨/平方公里。通过计算,2008年全市河流输沙量为153.44万吨,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27公斤。

水利部水资源司高尔坤司长视察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

11

四、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

全市有大、中型水库10

2008年末蓄水量为36.62

比上年末增蓄5.50

(见表6)。其中大型

5座,总库容45亿立方

2008年末蓄水量35.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蓄5.6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2.1178亿立方米,2008年末蓄水量1.3771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蓄0.1413亿立方米。其中红枫、百花两座大型水库总库容9.737亿立方米,2008年末蓄水量7.161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蓄1.3433亿立方米。阿哈、花溪、松柏山三座水库总库容1.5158亿立方米,2008年末蓄水量1.081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蓄0.0281亿立方米。

表6 2008年贵阳市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表

单位:亿立方米

注:鱼简河水库已于2005年8月23日正式下闸蓄水,由于工程尚未竣工验收未计入本表。

五、水资源利用

(一)供水量

贵阳市2008年总供水量为10.28亿立方米(含火力发电供水量0.82亿立方米),供水量较上一年减少2.11亿立方米,不含火力发电情况下较上一年减少1.71亿立方米。供水量以地表水供水量为主,为8.65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84%。在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引水、提水分别为5.55亿立方米、

1.75亿立方米、1.35亿立方米,分别占地表水供水量的64%、20% 和16%。

(二)用水量

贵阳市2008年总用水量为10.28亿立方

米(含火力发电用水0.82亿立方米)。

其中生活用水量为1.72亿立方米(城镇居民用水1.32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

0.4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6.7%;工业用水5.38亿立方米(含火电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2.3%;农业用水2.72

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6.5%;其它用水量0.46亿立方米(林牧业用水0.13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0.20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1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5%。(见图8)

袁周市长在息烽县视察水利工作

(三)耗水量

贵阳市2008年总耗水量为3.8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7.3%。其中工业耗水量1.51亿立方米(含火电的0.82亿立方米),占工业引用水量的28%;生活耗水量为0.56亿立方米,占生活用水量的32.4%;农业耗水量为1.64亿立方米,占农业用水量的60.4%;其它耗水量为0.12亿立方米。(四)水资源状况简析

贵阳市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1231.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多12.4%,比上一年偏多12.2%。贵阳市2008年水资源总量为56.195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5.15亿立方米偏多24.5%,为偏丰年,比上一年偏多20.3%;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544 m3/人·年,其中中心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02m3/人·年。

2008年为偏丰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工业企业用水量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目前贵阳市节水潜力尚有空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中水回用需要列入规划;需尽快解决农业灌溉渠道渗漏、农业节水投资不足、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等问题。

2008年3月22日我市在人民广场举行大型宣传活动

2008年贵阳市行政分区各类用水量、耗水量表

单位:亿立方米

注:此表不含火电及其它(林牧渔畜、生态环境)用、耗水项

六、重要水事

1、2008年元月我市遭遇罕见的强雪凝灾害,全市水利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饮水工程供水设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通过恢复重建工作,修复水源设施2285处,修复损坏管道1861.8公里,更换水表179661块,修复损坏的饮水提水站285站,恢复渠道898.15公里,整修山塘298座,修复其它水利设施217处,恢复提灌设施427站,修复小水池3360口。

2、完成市委、市政府为民办水利实事,解决了农村20.28万人的饮水安全;2007年冬—2008年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完成,山塘整修79处;渠道防渗修复58公里;新建、改建提水站装机容量20136千瓦;新建水池、水窖2000个;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处。共新增水浇地40600亩,改善灌溉面积4345亩,恢复灌溉面积34197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

3、完成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阿哈水库联合防洪运行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工作,该中心属花溪水库扩建加高工程后续建设项目。2008年12月16日,贵阳市防办地级防办规范化建设在全省率先通过了省防办的验收。

4、2008年我市因洪水造成4个县(市)共25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79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16万元。农作物受灾面积1.05千公顷,农林牧渔业损失约506万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0万元。洪水还损坏机电泵站15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5万元损失为近十几年来最低,基本未出现旱情。编制了《贵阳市城区抗旱预案》,修订完善了《贵阳市城区防洪应急预案》。

5、凝冻灾害的启示,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及市级体系建设,在开阳县开展了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试点工作。

6、国开行贷款水利项目可研及实施方案已通过市发改委的审批,7座新

建水库已全部开工建设。“万户小水池”工程已全面完成,8座病险水库已治理完成,花溪水库流域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已完成。

7、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水资源综合管理项目的标志工程鱼洞峡水库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已通过国家环保部的审查,完成了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移民安置规划等13个专题报告的编制和审查工作。

帅文副市长与亚行团长张庆丰签署贵阳市水资源综合管理项目技援及贷款项目谅解备忘录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 审定: 张效武 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 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 丁峰张广萍 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五、水质状况 六、重要水事 附:主要指标解释

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 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 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8854.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427.81亿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多1041.78亿立方米、1191.75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8.65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25.75亿立方米。 2014年年末与2013年同期比,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增加14.51亿立方米。 3.供用水量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9, 8(4), 313-32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a2465491.html,/journal/jwr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a2465491.html,/10.12677/jwrr.2019.84037 Long-Term Evolution in Natural Runoff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Past 550 Years Bo Li1, Xingmin Mu1,2, Peng Gao1,2, Guangju Zhao1,2, Wenyi Sun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2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Shaanxi Received: Jun. 18th, 2019; accepted: Jul. 4th, 2019; published: Jul. 18th, 2019 Abstract Long-term historical runoff analysis is the basi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discharge in rivers.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and has long been suffered from water scarcity.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natural runoff to regulate and util-ize water resources. The present study applied the sliding average analysis, MK test and anomaly accu-mulation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trend and fluctuation, and used the Pettitt method to test the abrupt and Hurst index to evaluate the annual runoff with historical data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470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ural runoff has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The time series remained strong persistence, indicating that the natural runoff still keeps decreasing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we found the most abundant natural runoff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and late Qing Dynasty. Abrupt changes occurred in 1641, 1731, 1757, 1816, 1864 (1861), 1933, 1989. The long-term time series indicat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has experienced five abundant water periods, two normal stages and five dry periods, and will stay in dry condition in the future. Natural runoff showed a peri-odicity of 3~4 years examined by wavelet transform. Keywords Natural Runoff,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Yellow River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李勃1,穆兴民1,2,高鹏1,2,赵广举1,2,孙文义1,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 作者简介:孙文义(1983-),男,汉族,山西繁峙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GIS与生态水文。 *通讯作者。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 2003年6月1日 中央关怀 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 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2001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1 。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25.7%,花园口站偏少59.5%,利津站偏少86.2%。2001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200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6.53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64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0.89亿m3。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

2017年长沙市水资源公报

2017年,我市遭遇了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最强降雨与最高水位洪峰袭击,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带领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抵御洪魔,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年,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摘得一块金字招牌。一年来,全市水务系统紧紧围绕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对水务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速赶,水利建设强势推进,水务工作亮点纷呈,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保障。 长沙市水务局局长:曹彪

综述 长沙市国土面积11819平方公里,主要河流为湘江及其浏阳河、捞刀河及沩水等一级支流。湘江干流由南而北纵贯全市,分城市为东、西两部分;浏阳河、捞刀河自湘江东面,沩水、靳江及龙王港自湘江西面汇入湘江。 2017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717.9毫米,折合水量203.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178.1亿立方米偏多14.0%;地表水资源量122.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034.9毫米,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6.2亿立方米偏多27.2%,地下水资源量25.0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25.0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22.31亿立方米,属丰水年份。 全市大中小蓄水工程年末蓄水总量 5.3401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0.4456亿立方米;全市年供水总量和各部门实际用水总量均为36.6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0.05亿立方米,用水净消耗量10.68亿立方米。 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544.7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463立方米;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35立方米、31立方米(当年价)。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8.1%。 2017年在全市一江三河上布设水质监测断面30个,监测河长688.8公里。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因子法分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进行评价,Ⅱ~Ⅲ类水质河长,全年为621.2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90.2%;汛期为649.7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94.3%;非汛期为621.1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90.2%。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总磷等。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从行政分区看,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和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和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和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从行政分区看,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偏多127.2%和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

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我国北方6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占全国平原区面积的91%,2015年地下水总补给量1446.2亿m3,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2%、36.5%、7.7%和5.6%。 水资源总量2015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m3,比常年值偏多0.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61.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6%(地下水资源量的86.4%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33.5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1%,占全国的16.9%;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3229.1亿m3,比常年值偏多3.5%,占全国的83.1%。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4.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9.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5年对全国624座大型水库和3378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37.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5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587.2亿m3,比年初增加14.4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50.1亿m3,比年初增加41.6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1.4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66.8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107.4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黄河水

黄河水污染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黄河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黄河水污染造成的灾害性影响,提出了黄河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及建议: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施行纳污总量控制,推行清洁生产,治理工业废水,进一步完善水量统一调度工作,保障流域和重要河段的环境生态用水,研究并尝试实行国家资源管理体制下水体纳污能力的市场调节。 1 黄河水污染现状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黄河上陆续开展了水质监测、水污染调查、水质评价、水质预测及规划等方面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肾源集中在几条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和黄河干流的兰州、包头河段,污染历时集中在平、枯水季节90 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的水质污染向干流和一些支流蔓延.一些河段在汛期污染也相严重。据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资料,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 亿七其中工业废水29.56 亿t。干流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COD c磷、总铅、总录等,流超标 项目主要有氨氮、B OD s 、DO 、挥发盼、总磷、高锚酸盐等。 2 黄河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 黄河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洪涝灾害三方面。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是一种短时间甚至瞬时暴发的灾害,具有较强的地区特征和时间特征,水污染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水息,受污染的水体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和环境,造成的灾害范围大、历时长.但其危害往往要在一个长时期后才表现出来,容易使人对其失去警觉。2.1 加剧了流域的水资源短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黄河的河川径流量为全国河川径流 量的29岛、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的169毛.人均占有可川径流量为全国的259岛;若扣除调往外流域的l∞多亿旷水量,流域内人均和耕地平均占有水量则更少、由于河流水质污染受污径比影响,因此径流量越小.市径比相对越大,从而形成缺水一污染一更缺水"的恶性循环局面。 2.2影响城镇供水 目前,水污染己给以黄河干、支流为水源的城镇供水行业带来了很多困扰: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增加,处理费用增大;因水质河染,致使一些沿黄城市不能使用黄河水;地面水污染造成了地下水,特别是浅层水质的污染。 2.3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 水质污染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对农机设备的危害。主要是浮游物质附着在各种管路上,从而降低机械效率; 各种酸性污水腐蚀机器,缩短机械使用寿。 (2) 对灌区土质的影响。有的污染物能存积在土攘中恶化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影响,进而妨碍农作物的发育生长。长期性的污水灌溉将致 使土壤板结、起皮、龟裂、盐碱化等3

遵义市水资源公报

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

————————————————————————————————作者:————————————————————————————————日期: 2

全市水土保持治理示范工程“龙坝小流域”摄影: 杨定策 前言 《遵义市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向社会发布反映当年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主要通报当年来水、供水、用水及水环境状况,反映重要的水事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指导,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水资源、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保障我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报》按年度反映我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污情况、水环境状况及重要水事等,分别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提供数据和信息。 《公报》本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之目的,力求全面、准确地提供数据,使之便于各级部门、领导和全社会了解我市的水资源状况,促使我市的水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公报》的编制由遵义市统计局、遵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遵义市环保局、遵义市水利局等单位提供有关资料,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提供实测水文资料,由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分析、计算、汇总而得到。在此,对积极支持协作配合2005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完成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公报》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诚肯地希望各有关单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一)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一) 摘要:黄河水资源公报已经刊布10年了,越来越受到流域省区的重视。与全国、各省区和其它流域机构的公报比较,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两个特殊性:一是建立以流域管理为目标的“流域耗水量”基本理念:河道外的还原水量,也即河道“无回归水量”;二是以黄河下游为主的相对黄河河道来说的引耗水量和省区的用水的修正。 关键词:公报;水资源利用;流域耗水量;用水修正;黄河 1.公报编制 黄河用水统计始于1988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水政水资源局负责。1997年水利部行文编制《中国水资源公报》并在全国推动流域和省区水资源公报的编制,黄河水资源公报也于当年开始编制,编制依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大纲”进行,但没有正式对外发布。第二年199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正式对外发布,至今已刊布10期。 水利部“关于编发《中国水资源公报》的通知于1998年3月下发”,要求各有关单位要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把水资源公报编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黄委会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委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公报》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业务部门主管领导为负责人的项目组。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在流域各省区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编制人员的共同努力,相继编发了(1998年至2007年)共10期《黄河水资源公报》,并在黄河网和委办公自动化等媒体上公开发布,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黄河水资源公报》编制工作是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实际情况编制的。所以除按照《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要求外,有流域的特殊要求和延伸。 一是黄河水资源公报分区要求更细化,主要支流需单独列出。由于公报不仅需要行政分区,也要流域分区,流域公报更需要二级流域分区,二级流域分区套一级行政分区。同时根据黄河水量调度需要,黄河流域地表水需分黄河干流部分和支流部分,并以引水口性质进行分属,而不是传统的行政与地区属地分类。区间分为:干流、主要支流(列出名称)、区间未统计支流(其它支流)。 二是黄河水资源公报的用水部门耗水量计算分水源进行,即分地表水、地下水等,而不是全国水资源公报那样耗水是不分水源的混合耗水量。 最终提供为省区套二级区分行业、分水源类型等成果。 2.公报水资源利用 2.1供水量 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也称取水量。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三大类,并按受水区进行统计。技术要求如下:(1)地表水源供水量按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四类工程及人工载运水量分别统计。(2)地下水源供水量是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分别统计。(3)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 2.2用水量 指各部门用户的取水量,从2003年度开始,水资源公报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类体系,即对1997年的分类做调整,1997年分为:农田灌溉、林牧渔、城镇工业、农村工业、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6大类用水。2003年以后仍为6大类:农田灌溉用水没变,林牧渔用水增加牲畜用水(原来在农村生活里),城镇工业与农村工业合并为城镇工业用水,由城镇生活用水中单列出城镇公共用水,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中居民用水合并为居民生活用水、增加了生态环境用水。 用水量含义有毛、净之分,这里是指配置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其中生产用水再划分为第一产业用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