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2002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2002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东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龙里县、福泉市、瓮安县,南靠惠水县、长顺县,西连安顺市的平坝县、毕节地区的织金县、黔西县,北与金沙县及遵义市的遵义县接壤。地处东经106O07′~107O17′,北纬26O11′~27O22′。辖区包括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国土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分区面积见示意图)。贵阳市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和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分水岭为花溪区的旧盘、掌克至桐木岭、孟关上板一线。分水岭以北及花溪的高坡东部属长江流域,面积75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4.2%;以南属珠江流域,面积46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8%。

2002年贵阳市总人口为346.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85.94万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6.8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96.74亿元,现有农业耕地面积15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6.24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3.7万吨。

表1 贵阳市2002社会经济指标概况

2002年贵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181.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119毫米偏多5.6%,比上一年增加20.3%。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无较大汛情。2002年水资源总量为56.8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44.72亿立方米偏多27.1%。全市2002年大中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为230835万立方米。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河段和部分工矿企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尤以南明河干流最为严重,甲秀楼、团坡桥、下坝断面年综合水质类别超Ⅴ类水质标准,部分指标较上年明显降低。洛旺河水质为Ⅳ类、鸭池河水质为Ⅲ类。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及分布状况

贵阳市2002年年平均降水量1181.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5.6%,比上一年增加20.3%。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从贵阳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上看,降水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变幅在1000~1400毫米,有3个降水量高值区,两个低值区。第一高值区位于乌当区下坝乡,年最大降水量为1479.9毫米(下坝站);第二高值区位于清镇市的流长、站街一带,最大年降水量为1474.6毫米(流长站);第三高值区位于开阳县拐二、双流以及修文县的金桥、扎佐一带,年最大降水量为1377.2毫米(拐二站)。两个低值区分别位于清镇市鸭池河和花溪区的翁井,年降水量分别为992.6毫米和1000.0毫米。

本次公报分别按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对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

①、按流域分区

贵阳市河流水系分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和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2002年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184.5毫米,比上一年增加21.0%,比多年平均值偏多5.5%;珠江流域部份2002年平均降水量1135.2毫米,比上一年增加8.5%,比多年平均值偏多8.0%。

②、按行政分区

按行政分区,全市各区(县、市)2002年年平均降水量在1075.9

毫米~1243.7毫米之间。其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开阳县的1243.7毫

米,最小的是花溪区1075.9毫米,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多幅度最大的是开阳县,偏多19.3%,偏少幅度最大的

是花溪区,偏少3.8%。

(二)地表水资源量

贵阳市2002年水资源总量为56.82亿立方米,年径流深707.2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27.1%,比上一年增加32.4%,径流系数0.6,年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70.7万立方米。

①、按流域分区

贵阳市2002年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53.6亿立方米,占贵阳市总水资源量的94.0%,比上一年增加24.9%;珠江流域3.2亿立方米,占贵阳市总水资源量的6.0%,比上一年增加28.5%。

②、按行政分区

按行政分区贵阳市2002年年径流深在644~746毫米之间,水资源量在0.413~15.12亿立方米之间。贵阳市年径流系数为0.6,产水模数在每平方公里64.4~74.6万立方米之间,其中开阳县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74.6万立方米为最大值,花溪区每平方公里64.4万立方米为最小值。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2年贵阳市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示意图

0.02.04.06.08.010.012.014.016.0亿立方米

当年值多年均值上年值

当年值0.6330.438 6.191 6.891 1.7430.41310.5015.127.2567.635多年均值0.5000.390 5.600 5.500 1.3000.34010.498.810 5.380 4.690上年值

0.499

0.389

5.59

5.489

1.297

0.339

8.793

10.47

4.681

5.379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清镇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

贵阳市2002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4亿立方米,约占贵阳市水资源总量的25.3%。其中小河区地下水资源量0.105亿立方米为全市最低;开阳县地下水资源量3.877亿立方米为全市最高。

2002年贵阳市行政分区水资源量单位:(亿立方米)

(四)出、入境水量

①、入境水量:入境水量的计算分为六个部分。

a:乌江干流区入境水量面积28727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101.7亿立方米;

b:清水河区入境水量面积3106平方公里,入境水量11.6亿立方米;

c:南明河上游区入境水量面积21.7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0.14亿立方米;

d:南明河下游区入境水量面积166.4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0.57亿立方米;

e:涟江河区入境水量面积107.8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0.66亿立方米;

f:红枫湖区入境水量面积1387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10.3亿立方米。

根据以上分析计算结果,本市入境集水面积33516平方公里,入境水量为124.97亿立方米。

②、出境水量:本市2002年总出境水量为177.95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175.91亿立方米,珠江流域2.04亿立方米。

三、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全市有大、中型水库9座,2002年末蓄水量230835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座,总库容429870万立方米,2002年当年末蓄水量221625万立方米;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18863万立方米,2002年当年末蓄水量9210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减蓄4624万立方米。

贵 阳 市 2002年 水 资 源 公 报

2002年贵阳市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单 位:万立方米

2002年贵阳市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图

20000

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200000乌江渡水库

东风水库

红枫水库

百花水库

花溪水库

阿哈水库

修文水库

红岩水库

松柏山水库

万立方米

上年末蓄水量当年末蓄水量

四、水资源质量

(一)河流水质

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河段和部分工矿企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尤以南明河干流最为严重。本次《公报》中采用7个常年水质监测站及1个临时监测站水质资料。其中7个常年水质监测站名称分别为:花溪、阿哈、红枫湖、百花湖、甲秀楼、鸭池河、洞头,1个临时水质监测站为水口寺。水质监测指标主要有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物、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济、硫化物、粪大肠菌群24项。以站代表河段作评价单元,用国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作评价依据进行水质评价。因该标准无悬浮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指标,鉴于悬浮物对本市河流水环境影响较大,参照行业标准SL63-94进行评价。

根据2002年水质监测资料表明,本年度水质最差的河段是南明河甲秀楼及下坝监测断面监测的水质类别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与上年相比有明显好转, 甲秀楼断面氨氮降幅9%,溶解氧降幅4.3%;水口寺断面氨氮降幅27.4%,五日生化需氧量降幅39.6%,高锰酸盐指数降幅29.3%。

阿哈水库取水点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类别为Ⅲ类。南明河花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为Ⅱ类。清水河洞头水文站监测断面水质类别为Ⅳ类,主要超标物质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鸭池河水文站监测断面监测水质类别为Ⅲ类。

2002年贵阳市主要河流水质监测站水质评价表

(二)废污水排放量

2002年贵阳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5.3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97亿吨(六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18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36亿吨。污水排放量大部分集中在南明河一带,该地区人口密集,工业相对较发达。

(三)河流泥沙量

通过以洞头水文站作为泥沙代表站,计算贵阳市2002年河流平均含沙量为0.21公斤/立方米,输沙量为119.3万吨,输沙模数148.5吨/平方公里。

五、水资源利用

(一)供水量

贵阳市2002年总供水量为10.52亿立方米,较上年略有增加。供水量以地表水供水量为主,为7.01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6.6%;地下水及其他水源供水量为3.51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3.4%。在地表水供水量中,

蓄水、引水、提水分别为4.81亿立方米、1.11亿立方米、1.09亿立方米,分别占地表水供水量的68.6%、15.8%和15.6%。

(二)用水量

贵阳市2002年总用水量为10.52亿立方米(不包括水力发电用水)。其中生活用水量为2.11亿立方米(城镇居民用水1.16亿立方米,公共用水0.29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0.6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0.1%,比上一年增加1.4%;工业用水4.5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3.3%,比上一年增加2.2%;农业用水3.8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6.6%,比上一年增加12.6%。

(三)耗水量

贵阳市2002年总耗水量为3.8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6.5%;其中工业耗水量0.58亿立方米,占工业引用水量的12.7%,生活耗水量为0.75亿立方米,占生活用水量的35.5%。农业耗水量为2.51亿立方米,占农业

用水量的65.0%。

(四)退水量

贵阳市2002年用水总退水量为6.68 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退水量3.97 亿立方米,农业退水量1.35 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退水量1.36亿立方米。

2002年贵阳市行政分区各部门用水量、耗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六、重要水事

1.由贵阳市水利局负责实施的“贵阳市城市防洪、河道水环境水源工程”中的花溪水库扩建加高工程至2002

年底已完成主体工程80%以上,小关水库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两工程共完成投资9500万元;

2.10月30日,全市改革开放以来兴建的最大一项水利工程息烽鱼简河水库正式开工,工程审批投资为9692

万元;

3.贵阳市2002年主要完成的水利任务有:新增农田灌溉面积7000亩,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000亩,确保农田

灌溉面积5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00亩,为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配套建设56处水利设施,解决农村7万人饮水困难,新建4080口雨水积蓄利用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平方公里,完成治理病险水库22座,开阳米坪水库、息烽上沟水库等市级重点水利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4.全市有6个区、县(市)共50多个乡镇受洪涝灾害,受害人口达43.93万人,房屋倒塌2350间,死亡6

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5.7万亩,成灾17.1万亩,绝收3万亩,公路中断17条(次),冲毁拦水坝20多处,水利设施被毁966处,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多万元,其中息烽永靖镇阳郎坝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我市因春旱和伏旱影响,造成农作物受旱面积52.45万亩,成灾18.7万亩,绝收3.1万亩,因旱导致20万人、0.3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旱灾造成粮食减产3.16万吨,经济作物损失2460万元。

5.为深化水利改革而进行的全市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面已达60%以上,国营灌区水价改革已全面开展。

6.市水土保持委员会于5月23日正式成立。

目录

一、综述1

二、水资源量1

(一)降水及分布状况····································2

(二)地表水资源量·····································3

(三)地下水资源量·····································5

(四)出、入境水量·····································7

三、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7

四、水资源质量9

(一)河流水质·······································9

(二)废污水排放量····································11

(三)河流泥沙量·····································11五、水资源利用11

(一)供水量·······································11

(二)用水量·······································12

(三)耗水量·······································12

(四)退水量·······································13六、重要水事14

贵阳市水利局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 告2019版

前言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 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 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贵州省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贵州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贵州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云南省环境公报2009

综述 2008年,全省环保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接受省委巡视组的巡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目标任务;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阳宗海水污染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编制完成了《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环境行政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基础性工程取得新进展;环境法制、政策、科技、宣教、信息和对外合作积极推进;全省环保队伍能力建设明显增强。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体上看,全省环境质量状况保持稳定,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污染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城乡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水污染防治任务繁重,环境监管压力较大。环境管理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环保部门服务科学发展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综合协调监督管理能力薄弱,环保执法水平、执法能力和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实现全面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努力争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全省主要水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的水质总体较上年有所改善。 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全省开展水质监测的63个湖泊、水库中,Ⅰ~Ⅱ类水质的占31.7%;Ⅲ类水质的占36.6%;Ⅳ类水质的占9.5%;Ⅴ类水质的占9.5%;劣Ⅴ类水质的占12.7%。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的占39.7%。 16个湖泊(水库)开展富营养化状况监测,其中贫营养状态的湖库(水体)有2个、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有6个、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的有5个、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有2个、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有1个。

中国水利年鉴2004_地方水利-江西省-基本建设

镇供水站349座(处),解决35.56万人、22.87万头 牲畜饮水困难。(刘茂福) 【水政】2003年,《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修订草案完成并报江西省政府。开展水利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江西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出台的有关工作。《江西省赣江水资源保护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列入了立法规划。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为契机,大力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配合省委农工部开展了全省水费价格等专项调研。进一步加强水行政执法,重点开展了河道采砂专项执法整顿和涉河违章建筑整治,积极调处水事纠纷。加大长江河道采砂秩序整顿,开展了大规模“清江”行动和联合执法,加快了长江河道采砂开禁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赣江等5条江河干流及鄱阳湖采砂管理工作,编制了《赣江中下游河道采砂应急规划》。《江西省河道采砂权拍卖管理办法》、《江西省河道采砂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草拟完成报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河道采砂开采权拍卖的组织和指导,建立了河道巡查制度,严格河道执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省共发生水事违法案件702件,查处687件,发生水事纠纷368起,调处365起,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758个,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257起,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和社会稳定。(刘茂福) 【水资源】2003年,江西省加强了取水许可管理、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新余市在全省率先全部安装了取水计量设施。对贵溪电厂二期、星火有机硅厂扩建等15个建设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报告审查;2003年全省有效取水许可证11260套,批准取水量786亿m3。在萍乡市湘东区首次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标志着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迈出了重要一步。编制了江西省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并对两个用水定额地方标准进行了审查。编制完成了2002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全省10个20万人 口以上的重点城市全部开展了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旬报,组织发布《江西省水资源质量公报》。萍乡市以水务一体化管理为契机,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统一管理,采取组建城市供水公司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城市供水状况、城市水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水务一体化开始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刘茂福) 【水利规划】2003年,江西省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第5个单项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和中咨公司的评估。编制完成了《峡江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与江西省计委共同进行了预审查。伦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改委审批,可研报告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山口岩及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已报国家发改委。完成滨田等36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的审批或复核。全省64座中型、144座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列入全国第二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启动了未列入水利部规划的143座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完成了《江西省水库建设规划》和《长江重要支流和湖泊建设规划》以及0.3~2万h m2灌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刘茂福) 【基本建设】2003年,江西省鄱阳湖区二期4个单项防洪工程扫尾和竣工验收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1.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其中永修郭东圩、余干古埠圩加固整治工程通过了竣工初验。赣抚大堤加固工程全年完成投资8322.5万元,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占下达计划任务的80.1%。平垸行洪、退田 还湖、移民建镇巩固工程建设完成178座双退圩堤、189座单退圩堤的平退任务。河湖疏浚完成清淤量899万m3,完成18个分部工程和5个单位工程的验收,累计完成投资7864万元。2003年,新开工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8座,累计完成投资2.89亿元。《江西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意见》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印发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进展良好。完成6城市日元贷款防洪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审批,其中九江、上饶两市4个土建工程开标。(刘茂福) 【防汛抗旱】2003年,江西省天气异常,前洪涝后大旱。4月上中旬、5月中旬、6月下旬先后遭遇了3次局部洪涝灾害,汛情来得早,来得猛,全省五大江河流域均发生了超警戒水位洪水。7月~11月上旬,全省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旱情发生早、来势猛,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经济损失严重。 4月1日~8月31日,全省平均降雨量863mm,比多年均值偏少15%。由于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汛期前洪后旱,前汛期暴雨次数多,强度大,范围集中;后汛期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降雨明显偏少,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发生百年不遇旱灾。 4~6月,全省降雨量总体与多年同期均值基本持平,全省平均降雨量718mm,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4月上中旬、5月中旬、6月下旬先后发生的3次大范围集中强降雨过程,九江、景德镇、上饶、南昌、宜春五市平均降雨量为894mm,多年同期均值769mm,较多年同期多两成,局部多五~八成,南昌附近县市3个月降雨量为1000~1400mm,多年同期平均降雨700~790mm。尤其是6月下旬,江西省北部平均降雨306mm,多年同期均值仅为112mm,是多年同期均值的2.7倍。南昌市城区降雨量达444mm,为多年同期均值的4.1倍。景德镇、新建、奉新、安义、永修、高安等市县降雨均超过多年同期均值的4倍,但其间的6月上中旬江西省降雨明显偏少,全省平均降雨仅有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云南水利概况

云南水利概况 一、基本省情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具有“连4省、邻3国”的地缘特点,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西藏相连,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两国毗邻,全省有25个县(市)分别与老挝、越南、缅甸接界,国境线长4060公里。全省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总人口4514万人,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气候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郁。 二、水情和水利发展现状 云南境内河流众多,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08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其中珠江、红河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为国际河流。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258毫米,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全国第三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近5000立方米。全省有高原湖泊40多个,总容水量290亿立方米,其中湖泊水面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异龙湖、杞麓湖、阳宗海等“九大高原湖泊”。 云南水资源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由于横断山脉深度切割,高差悬殊,地形地貌复杂,“人在高处住,水在低处流”,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开发利用的难度大、成本高、边际效益低。 二是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经济发展要素极不匹配,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5%;滇中重要经济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仅有700立方米左右,特别是滇池流域不足3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状态。 三是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雨季(5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干季(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加之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云南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的省份,无雨就旱、有雨则涝,水旱灾害常常交替发生,久旱之后突然发生大洪水,旱涝急转、涝中有旱相互交替的情况较为突出,且灾害频率高、灾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损失程度深,防汛抗旱救灾形势非常严峻。 四是水生态环境脆弱,水环境承载能力低,防污治污任务重。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主要河流有近40%的水体严重污染;“九大高原湖泊”中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滇池外海和草海常年处于中度、重度污染状态,近一半的湖泊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 (2002.10.07)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一.水利基本建设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 2003年6月1日 中央关怀 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 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3.云南省水利工程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条件.-云南省人力资源和

云南省水利工程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条件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促进我省水利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根据国家和我省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水利行业专业技术工作的特点,特制定本申报评审条件(以下简称《评审条件》)。 第二条水利工程专业技术职称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四个级别,资格名称分别为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和正高级工程师(正高级)。 第三条按照本《评审条件》规定的标准,经评审组织评审通过,获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者,表明其已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岗位设置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章适应范围 第四条本《评审条件》适用于我省企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水利工程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与管理

等专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离退休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含按规定批准延迟退休并在延迟期内的人员)均不属申报评审范围。 第五条本《评审条件》适用专业范围为: (一)科学研究。从事水利工程有关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科学试验研究、科技推广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规划设计。从事流域规划、区域水利规划及各项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技术咨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工程建设。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监督及检测、建设监理与施工技术、设备安装、施工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运行与管理。从事水利工程生产运行、水利工程管理、防汛抗旱、水文、水资源、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申报水利工程职称,须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二)具有良好的从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三)履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均为称职(合格)及其以上。

中国水利年鉴2017_附录-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80%及以上的水源地有694个,占评价总数的80.0%。与2015年相比,全年水质合格率在80%及以上的水源地比例上升1.6个百分点。 (七)浅层地下水水质 2016年,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重点区域,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2104个测站监测数据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为2.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1.1%,无较好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56.2%,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9.8%。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099.6亿元,较上年增加647.4亿元,增加11.9%。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4422.0亿元,较2015年增加6.5%;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54.5亿元,较2015年增加11.2%;机电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72.8亿元,较2015年减少13.0%;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 1250.3亿元,较2015年增加43.1%。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077.0亿元,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585.2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403.7亿元,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工程完成投资1033.7亿元。七大江河流域完成投资4761.5亿元,东南诸河、西北诸河以及西南诸河等其他流域完成投资1338.1亿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完成投资分别为2358.4亿元、1163.4亿元、2234.9亿元和342.9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8.7%、19.1%、36.6和5.6%。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88.7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010.9亿元。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1080.0亿元,小型及其他项目完成投资5019.6亿元。各类新建工程完成投资4775.7亿元,扩建、改建等项目完成投资1323.9亿元。 全年水利建设新增固定资产4046.7亿元。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174.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0.1%;累计新增固定资产9115.7亿元,固定资产形成率为64.3%,比2015年增加2.8个百分点。 当年施工的水利建设项目26331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1629.1亿元,较2015年减少4.2%。其中:有中央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16479个,较2015年减少23.1%;在建投资规模12121.3%亿元,较2015年减少19.8%。新开工项目18410个,较2015年增加10.2%,新增投资规模6914.8亿元,比2015年增加28.3%。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土方、石方和混凝土方分别为39.8亿m3、7.0亿m3、0.9亿m3。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计划实物工程量完成率分别为:土方 84.0%、石方91.8%、混凝土方60.5%。 二、重点水利建设 江河湖泊治理。全年在建江河治理工程5606处,其中:堤防建设527处,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593处,中小河流治理3530处,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及其他项目956处。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91.0亿元,投资完成率60.0%。东北三江、洞庭湖、鄱阳湖治理加快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38项工程已开工25项,其中6项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率先通过竣工验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走马塘延伸拓浚等8项工程已完工。 水库及枢纽工程建设。全年在建水库及枢纽工程369座,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9.7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9.8%。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浙江朱溪水库,安徽洪巷水库,福建罗源霍口水库,湖南毛俊水库,广西驮项水库及灌区,贵州黄家湾水库,四川土溪口水库、李家岩水库、黄石盘水库,云南阿岗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开工;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加快实施;河南前坪水库、西藏拉洛水利枢纽、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重庆观景口水利枢纽、贵州马岭水利枢纽、云南德厚水库、青海蓄集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实现截流;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湖南皂市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年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建投资规模464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90.6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5.7%。引江济淮、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云南柴石滩水库灌区、四川武引蓬船灌区、江西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青海引大济湟西干渠灌区等工程开工,陕西引汉济渭、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甘肃引洮供水二期、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主体工程全面实施。 农村水利建设。全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投资240.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0.0亿元,受益人口3900多万,其中涉及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万。截至2016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当年安排中央投资用于灌溉建设与节水改造161.5亿元(含已列入重大水利工程154.5亿元), 425附录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高二上学期地理第二次月考试卷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高二上学期地理第二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3题;共58分) 1. (2分) (2019高二上·华阴期末)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下题。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下列区域中与图示区域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国家②干湿区③热量带④东、中部经济地带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④ D . ③④ 2. (2分) (2017高一下·乾安期末) 读下表“我国某年良种奶牛的主要分布表(单位;万头)”回答下列各题。

(1)影响我国良种奶牛分布的主要因素() A . 交通和市场 B . 饲料和劳动力 C . 饲料和市场 D . 劳动力和技术 (2)对于我国奶业标准低的原因或影响,叙述正确() A . 有利于刺激我国乳畜业的健康发展 B . 奶业发展技术水平较低 C . 运输效率低导致牛奶变质 D . 市场需求量大,标准高不能满足需求 3. (2分) (2016高二上·长春期末) 西藏是我国沙化土地扩展的三大省区之一,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等河流谷地、湖盆地与山前冲洪积平原。据2011年《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西藏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3.27万km2 ,比2004年第三次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减少了789km2 ,遏制住了荒漠化面积增长的势头。读“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地理要素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004年前西藏荒漠化扩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 . 自然环境干冷脆弱 B . 滥垦、滥伐、滥牧等过度利用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