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空巢老人的心理调适问题,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能对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成因,对策及运用我们学到的心理知识识别一些“危险信号”,更好的来帮助我们身边的空巢老人。
(一)“空巢老人”名称的由来
“空巢老人”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小鸟长大后,离开温暖的巢穴,远走高飞,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而鸟巢中只剩下两只老鸟。于是就有人借用“空巢”二字,比喻日常生活中子女长大成人后像离巢的小鸟一样,一个个地“飞”走了,家中只留下相依相伴的父母。一般而言,学者们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的家庭。也有的学者将空巢老人分为三类:一是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二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三是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老人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我国空巢家庭在老年家庭中所占的比例是16.7%,2000年上升到26.0%。目前,在城市有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这个比例在2010年达到80%以上。特别是在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日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其中90%是空巢老人。这意味着,20年后我们成为老人的时候,全国就将有2亿多空巢老人。
据全国政协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已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
问题。我国农村老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4 至 5 倍。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比一般
老人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不但严重影响到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也
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7月20日~21日,重庆市委召开的三届九次全委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共重
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决议》。《决定》第6条提出要实施“关
爱行动”,使200万空巢老人
老有所养。简单理解“关爱行动”就是要让留守儿童有代理家长,空巢老人有上门儿女。
8月2日的北京日报也刊登了一条消息:在北京的西城区,两条热线广为人知,它们是两条心理咨询热线――“健康夕阳心理热线”和“银龄心理热线”。配套热线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老年人只需支付正常市话费,就能享受到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的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也可通过电话预约,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免费面询。
为及时了解掌握老人情绪及心理变化,心理咨询热线还为全区830名孤寡老人建立档案,有针对性地主动提供心理服务,并通过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对老年人的极端情绪进行疏导。
二、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问题,国内外的一些心理学家都提出过一些观点,但至今尚不完全一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年人心理健康曾给出以下定义: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一般人群心理健康的定义。但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标准,目前还没有看到。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参考其他专家的观点,着眼于空巢老人的特点,试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提出以下标准:
(1)生活目标明确。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安排好养老生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作奉献。
(2)智力基本正常。记忆良好,逻辑思维健全,能独立思考,有判断是非能力,处事有条理,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充分了解自己。能较好认识自己的价值、能力、学识和水平,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缺点,有自知之明,正确对待自己。举止得体,言行一致。
(4)适应能力良好。能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发生矛盾时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不产生抵触情绪。正确对待困难,善于处理问题。
(5)常持知足心态。不为物欲所累,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非分要求,不贪图享受。不与别人攀比,知足常乐,理性面对社会现实。
(6)人际关系和谐。善于交际,热情好客。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助人为乐。夫妻和睦,朋友和好,邻里和善。
(7)具有良好个性。能正确待人处事,时常保持冷静头脑,遇到困难不会泄气,碰到矛盾不发脾气。情感反映适度,保持正常心态。
三、空巢老人心理的需求(10大心理需求)
人在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空巢老人不但具有一般老人共性的心理需求,而且也有特殊的需求。根据我对空巢老人了解的情况来看,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亲情需求。一些与子女分居或子女长期外出的空巢老人。由于先前同子女生活在一起,父慈子孝,情感深厚。现在不同子孙生活在一起,原来传统血缘关系因分离而疏远,亲密的代际关系拉大距离。后代人长年外出谋生,老人常会想念。总希望子孙们能回家看看,那怕是一个电话,一封书信,一个口信,一点信息,都会使老人精神上得到慰籍,心理上得到满足。而对于鳏寡老人来说,亲戚朋友来关心探望,也会给他(她)带来十分的感激和快慰。
二是健康需求。人处于老年时期,各种器官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一些体弱患病的空巢老人,最担心的是生病治疗和经济负担;看病难的问题给老人带来烦恼,特别是怕卧床不起无人照顾。空巢老人认为,死并不可怕,最怕是患病卧床不起,半死不活,拖累别人。空巢老人祈求健康,这是共同的心理和愿望。
三是尊重需求。空巢老人一般年纪大、辈分高、经历多、对社会多少做过贡献,希望得到社会承认、肯定和尊重。特别是一些鳏寡老人,自认为“低人一等”,最怕被人瞧不起,总希望在人格上受人尊重。有些离退休前是
干部、专家、师长等资历高的老人,特别重视别人尊重。
四是安全需求。空巢老人多数年纪大、反应能力差,是社会上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作案对象。老人最怕被小偷入宅偷窃,外出被骗、遭抢。也有些老人行动不便,最怕跌倒受伤。还有的身患慢性疾病,怕三更半夜病情发作无人抢救。希望家人和社会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五是交际需求。空巢老人空闲的时间多,在家常会感到无所事事,空虚无聊。需要深交老朋友,交结新朋友,一起泡茶聊天,交流思想;一同下棋垂钓,联络感情;或研讨书画,或结伴旅游。互相帮助,丰富生活。
六是保障需求。生活保障是空巢老人最关切的问题。没有收入的空巢老人最担心的是子女不能提供养老支持;享受离退休金、低保金、五保的空巢老人担心生活费用不够开支。经常关注的是退休、低保等养老金能不能提高;市场粮菜价、水电费等会不会上涨。对生活保障最为关心。
七是学习需求。有些空巢老人,年轻时因受条件限制,读书较少;或在职时没有时间学习深造。退休后时间较为充裕,因而有再学习的需求。如学习政治时事,提高思想觉悟;学习科学技术,丰富知识技能;学习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水平;学习美术书法,丰富文化生活。既能动脑、活动身体,延缓衰老;又可学到知识技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八是奉献需求。大部分离退休的空巢老人,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有一技之长。这些人退休后,大部分有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有的人希望再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当顾问,或到社团任职;有的想返聘、再就业,增加个人收入。还有的想尽义务,做些服务社会的工作。这些既可以减缓体力、脑力的衰退,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九是求偶需求。有些空巢老人丧偶、离婚或未婚,年老了感到孤单,希望找个老伴,以便互相依靠,陪伴余生。一方面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老人可以互相照料;还可满足人生性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