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地理复习专题三 区域联系与区域差异

2020中考地理复习专题三 区域联系与区域差异
2020中考地理复习专题三 区域联系与区域差异

专题三区域联系与区域差异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读“俄罗斯、日本两国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两国地理事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①是伏尔加河,是俄罗斯最长的河流,被称为“母亲河”

B.②③④三条河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结冰期长

C.城市甲是俄罗斯的首都,位于欧洲最大的平原

D.城市乙是日本的首都,位于日本最大的平原

2.关于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日本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B.两国海岸线漫长曲折,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

C.两国间的经济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

D.俄罗斯地广人稀,日本地狭人稠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俄罗斯和日本的相关知识。第1题,读图可知,①是伏尔加河,俄罗斯最长的河流是勒拿河;②是鄂毕河,③是叶尼塞河,④是勒拿河,三条河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结冰期长;甲是莫斯科,位于欧洲最大的平原——东欧平原;乙是东京,位于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第2题,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日本以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两国海岸线漫长曲折,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俄罗斯工业则主要分布在内地;两国间的经济合作被称作“南北对话”;俄罗斯地广人稀,日本地狭人稠。

(2019威海)2019年是中国和老挝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中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力量。读“东南亚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东南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湄南河平原是泰国重要的稻米产区

B.中南半岛城市多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C.老挝是东南亚的内陆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D.马六甲海峡是中东石油运往东亚的重要海上通道

4.东南亚和巴西、撒哈拉以南非洲都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产区。下列关于三地共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地形均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

B.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热量充足

C.盛产的经济作物都有水稻、天然橡胶和油棕

D.均因大量出口热带作物而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东南亚的相关知识。第3题,据图可知老挝位于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第4题,水稻不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落后。巴西的热带作物产区是巴西高原。

(2019邵阳)从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工厂运送天然气到东亚港口,有经大西洋的以往常规航线和经白令海峡的北冰洋航线。据此回答5~6题:

5.与以往常规航线相比,北冰洋航线日趋重要。下列原因不可信的是( D )

A.航行更省时

B.航程更短

C.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部分消融

D.北冰洋沿岸气候严寒,城市和港口稀少

6.有关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以铁路为主

B.地跨亚欧两洲,亚洲部分占国土面积的3/4

C.消费品制造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D.太平洋沿岸的圣彼得堡是全国第一大城市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北冰洋航线和俄罗斯的相关知识。第5题,由图可知,北冰洋航线比常规航线航程短,航行时间短,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部分消融利于航线的发展;北冰洋沿岸气候严寒,城市和港口稀少是制约北冰洋航线的不利因素。第6题,俄罗斯交通运输发达,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重工业发达,消费品制造业落后;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2019泰安)读“西亚和南亚局部地区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B.②地区此时正值旱季

C.①地区的居民多信奉基督教

D.②地区的居民为黄色人种

8.导致西亚地区冲突不断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有( A )

①领土纷争②争夺丰富的石油资源③争夺有限的水资源④宗教信仰差异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西亚和南亚的相关知识。第7题,读图可知,①地区位于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①地区的居民多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②地区盛行西南季风,此时正值雨季。②地区位于南亚的北部,居民多为白色人种。第8题,宗教文化差异、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西亚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不是冲突不断的因素。

(2019黄冈)读“巴西和澳大利亚大陆轮廓示意图”,回答9~10题:

9.关于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两国均濒临太平洋

B.乙国有著名的大自流盆地

C.与甲国相比,乙国地表水资源较丰富

D.如图所示动物是甲国的特有动物

10.下列地理特征中,属于两国共有的是( C )

①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②矿产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③人口和城市集中于东南沿海④首都是本国最大城市⑤城市化水平较高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巴西和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及共同点。第9题,根据轮廓判断,甲是巴西,乙是澳大利亚。巴西不濒临太平洋,澳大利亚濒临太平洋;澳大利亚中部有著名的大自流盆地;两国相比,巴西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图示动物是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第10题,两国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和城市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化水平较高。巴西水力资源丰富;巴西首都是巴西利亚,最大城市是圣保罗;澳大利亚首都是堪培拉,最大城市是悉尼。

11.(2019湘西)下列关于两极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B )

A.北极中心是陆地,南极中心是海洋

B.北极特有动物是北极熊、南极特有动物是企鹅

C.两极地区酷热、多狂风、气候湿润

D.我国在南北极点均建有科学考察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特点。北极中心是海洋,南极中心是陆地;北极特有动物是北极熊、南极特有动物是企鹅;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我国在南北极地区都建立了科学考察站,但没有建在南北极点上。

如图中数字代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读图,回答12~13题: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居民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①地区居民的主食是馒头、包子和饺子

B.②地区的藏族同胞喜爱喝酥油茶和青稞酒

C.③地区的特色食品有汤圆、刀削面和年糕

D.④地区的手抓肉、米线是当地的传统美食

13.下列地理特征中表示③区域的是( C )

①气候干旱②高而寒③河流较少,主要为内流河④河流较多

⑤以种植水稻为主⑥以畜牧业为主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③④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概况。读图分析可知,

①为北方地区,②为南方地区,③为西北地区,④为青藏地区。第12题,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所以当地人的主食主要是馒头、包子和饺子。第13题,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西北地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草场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

(2019菏泽)读“辽中南地区示意图”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辽中南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是( A )

A.矿产资源丰富

B.交通便利

C.华侨众多

D.水能丰富

15.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①、②两城市分别是珠海和深圳

B.京九铁路直达澳门

C.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

D.香港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

解析:第14题,本题主要考查辽中南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在自然资源方面,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辽中南地区占优势的是煤铁资源丰富。第15题,本题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的概况。读图可知,图中的①

②分别是深圳和珠海;京九铁路直达香港九龙;该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广州是该地区的中心城市。

(2019无锡)读“我国柑橘优势区域及生产分布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柑橘优势区域的气候条件是( A )

A.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B.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

C.气候高寒,光照强烈

D.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

17.与粤赣闽地区相比,汉中地区为我国柑橘生产的最北端,这里的热量条件之所以能满足生产柑橘的需要,最重要的原因是( D )

A.南部有云贵高原阻挡,夏季风不易进入

B.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湖密布

C.气温低,柑橘的生长期较长

D.北部有秦岭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分布特点。第16题,读图可知,柑橘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气候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

气候,气候湿热,热量充足,降水丰沛。第17题,汉中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阻挡,西部有高大的青藏高原,所以冷空气不易入侵。相对于同纬度地区,气温较高,满足了柑橘的生长需求。

18.(2019东营)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要45分钟。下列关于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积极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有( B )

A.有利于广东的矿产资源输送到港澳地区

B.促进了港珠澳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C.使香港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优势更突出

D.提高了珠江口水域的通航能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的相关知识。广东矿产资源贫乏。现在广东省发展制造业,香港服务业发达。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促进了港珠澳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综合题

19.(2019临沂)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吸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了“进博会”。某公司王先生参加了本次盛会。读图1“进口博览会12个主宾国分

布图”、图2“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冶金工业中心分布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王先生了解到,12个主宾国(图1中阴影部分)大部分位于 (填“东半球”或“西半球”)。他们国家的展品各具特色,如下表为英国、德国、越南、巴西设立的特色展品,代表巴西的是 。(填写序号)

(2)参展过程中,王先生发现这两个展馆的建筑风格(图3)有相似之处,反映出他们国家信仰的宗教主要是。

(3)图4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这种外贸

结构特点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利还是不利?为什么?

(4)王先生了解到,美国信息技术产业是美国对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

高新技术产业。简述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5)在与澳大利亚参展商交谈中得知,澳大利亚冶金工业发达。结合图2,以澳大利亚东部沿海为例,分析冶金工业中心多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知识点。第(1)题,读图可得,12个主宾国(图1中阴影部分)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甘蔗酒、特色咖啡、奶酪面包、橘汁、足球和牙科产品等是巴西的特色产品。第(2)题,图3中两个展馆的建筑风格有相似之处,反映出他们国家信仰的

宗教主要是伊斯兰教。第(3)题,图4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这种外贸结构特点对国家经济发展不利,因为非洲

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基础仍很薄弱,片面发展一种或几种面向出口的农

矿初级产品,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市场,这种外贸结

构对国家经济发展非常不利。第(4)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的经济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并为美国国内创造了巨大财富。第(5)题,冶金工业中心多分布在澳大利亚沿海地区的原因是:矿藏丰富,矿业发达,交通便利等。

答案:(1)东半球③(2)伊斯兰教(3)不利。因为非洲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基础仍很薄弱,片面发展一种或几种面向出口的农矿初级产品,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市场,这种外贸结构对国家经济发展非常不利。(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的经济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并为美国国内创造了巨大财富。(5)矿藏丰富,矿业发达,交通便利等。

20.(2019枣庄)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2月18日,国家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粤港澳合作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港珠澳大桥作为湾区内部互联互通重要工程,已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开通,大桥通车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

材料二图甲为世界四大湾区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粤港澳大湾区及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1)四大湾区中,纬度最低的是(填序号),濒临大西洋的(填序号),属于地中海气候的是(填序号),旧金山湾区位于粤港澳湾区的方向。

(2)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与香港、澳门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广东省的优势是,

香港、澳门的优势是。

(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广东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与香港的合作呈现出“服务业+制造业”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现代服务业基地是。

(4)简要分析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两点即可)

(5)借鉴其他湾区产业发展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四大湾区中,纬度最低的是④,濒临大

西洋的是①,②地位于北纬30°~40°之间,北美洲西海岸,所以是地中海气候,旧金山湾区位于粤港澳湾区的东北方向。第(2)题,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与港澳地区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广东省的优势是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等,香港、澳门的优势是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第(3)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广东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与香港的合作呈现出“服务业+制造业”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基地是香港。第(4)题,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善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体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的经济

协同发展。第(5)题,借鉴其他湾区产业发展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答案:(1)④①②东北(2)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3)广东省香港地区(4)改善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体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第2课时 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

1.3 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 (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划分及区域发展差异.2.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地范围及意义. 一、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①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地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北方南方 优 势 自然 条件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②平 原面积广阔,森林、③煤炭、石油、 ④铁矿等资源丰富 跨越⑤亚热带及少部分⑥热带地区, 热量丰富,⑦水分充足,⑧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⑨水力资源等相当 丰富 社会 经济 条件 是我国主要地⑩重工业地区和?能源 基地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存在问题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 形破碎等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加强?外向型经济建设,同时注 意环境保护 二、西部大开发 1.目地: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地○21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西部地带地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地○22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地○23广西壮族自治区. 3.背景 (1)优势:自然资源、○24矿产资源、油气资源、○25水能资源、○26土地资源等丰富. (2)劣势:○27基础设施落后,○28人才、技术、○29资金匮乏. 4.意义 ? ? ? ?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地发展差距 推动○30区域经济地协调发展 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地共同富裕 加强○31民族团结 保持社会稳定与○32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结果:将西部地带地资源优势变为○33经济优势,将○34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探究主题一我国地南、北方差异

高三地理专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考纲要求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运输方式间的合理分配,都必须全面考察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其功能。 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首先,要求运载量大、成本低、投资少,以便节省用于运输方面的开支;其次,要求货物到达快,以便缩短运输时间,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再次,要求尽可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安全地运输。不同运输方式对上述经济指标的满足程度不同。 下表是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的比较(按数序由小到大,表示优劣的大体次序)。

(1)交通运输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交通运输线,有不同的区位因素。影响铁路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如南昆铁路。在具体选择线路的走向时,经济因素仍然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经济效益最好。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投资,以及建成后的运输成本和运营费用支出,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如上海港。航空港和车站的区位也要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航空港的机场占地面积很大,对自然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地形、地质、气候、鸟类等),航空港与城市的距离取决于城市用地、交通联系、环境等综合因素;公路汽车、长途客运站的区位,要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交通方式有方便、直接的联系。可以在市中心边缘设站。在大城 市中,可以在市中心边缘不同方向设置两个以上的长途客运站。 (3)交通枢纽是若干条交通干线在重要的客货流集散地衔接,形成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综合体,是交通运输网的中枢点。分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两种类型。交通枢纽的区位选择,主要受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因素和城市建设等条件和因素的长期影响。对枢纽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地理位置和地形;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利用有利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尤其表现在水利枢纽方面;经济因素是枢纽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因为在国家和区际主要联系方向上会形成强大的客流与货流,如我国的主要交通枢纽均分布在南北和东西向的交通干线上;交通枢纽一般与城市共生,城市是区域内政治、 经济等的中心,枢纽设置在城市中的位置,会影响城市的对外交通,工商活动,以及城市人民的生活。因此交通枢纽的布局应与城市布局密切配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六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教案新人教版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六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重点】 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 自然带的分布 【教学手段】 多媒体素材库:图片, ①热带雨林与苔原;②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荒漠;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 然带的分布图叠加;④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 【教学过程】 (引课)根据所学的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地貌等各要素知识,请同学说明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什么? (阅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各地理要素如何共同作用形成现在的地理环境综合体? (提问思考)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与我国西北地区的差异是什么?由于什么要素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 (板书)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①阅读教材中图片“热带雨林”和“苔原”)通过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了解可知,两个地区的某个自然要素发生变化,整个地区的自 然环境特点就会有较大的差异,读图说明,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是什么?为什 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明确气候对植被的影响,两个地区植被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中的热量差异产生的。 (出示多面体素材库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图”)复习气候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分布的主导因素,通过知识的迁移,了解自然带纬度 分布具有全球规律,说明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②,阅读教材中图片“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 说明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明确以水分为主导影响 因素的地区差异在中纬度大陆由沿海到内陆最为显著。 (观察“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说明为什么在中纬度大陆这种差异最为显著。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③,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通过读图验证由 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别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④和③,阅读教材中“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示 意图)结合图例观察示意图,说明珠穆朗玛峰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变化?这种 变化与前面所提到的哪种变化相似?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区的山脉这种变化较为显著? (板书)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差异为基础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差异为基础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水热差异 为基础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南北球中高纬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什么安第斯山脉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人地活动的地域联系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地理卷(B ) 第十单元 人地活动的地域联系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挪威(下图)渔业资源丰富,该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大,而且出口率非常高,是世界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国,其中三文鱼出口占到全世界的53%,中国95%的进口三文鱼都是来自挪威。挪威三文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颇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目前大多三文鱼从打捞到运抵中国市场只需三天。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1.挪威水产品出口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人口少 B .产品质量好 C .水产品产量丰富 D .产品种类多 2.目前大多挪威三文鱼运往中国的主要交通方式是 A .铁路运输 B .海洋运输 C .航空运输 D .公路运输 3.与世界大渔场相比,挪威三文鱼肉质鲜美、品质优越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处寒暖流交汇处 B .海水冷而纯净 C .海岸曲折,峡湾众多 D .鱼类饵料丰富 川西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技术要求之高、施工难度之大、 造价之高是其它地区公路建设难以比拟的。连接雅安和西昌的高速公路(雅西高速)被喻为中国最美的“天梯高速”。下图甲是雅西髙速途经拖乌山时,被设计建设成由特大桥P 连接的双螺旋形状,图乙是西南地区公路、铁路沿线常见的“敞开窗户的隧道工程”——棚洞。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根据文字材料和图甲信息可以判断 A .图中特大桥P 沿等高线延伸 B .图中河流冬季结冰 C .图中河流干自东向西流 D .图中高速公路沿线地形高差很大 5.图甲中隧道被设计成双螺旋形状的主要目的是 A .绕过高大山体 B .穿过高大山体缩短线路 C .降低路面坡度 D .降低工程造价 6.图乙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 .防御河谷洪水对道路的危害 B .防御落石、滑坡对道路的危害 C .防御地震对道路的危害 D .方便野生动物穿越公路、铁路线 安平桥是修建于南宋时期的跨海石桥,位于福建省安海镇和水头镇之间的淤泥质海湾上。该桥桥墩采用“睡木沉基”的方法修建,即先由人工平整河床底部,然后将捆扎的条木沉入淤泥作为基底,基底之上再用花岗石垒筑成不同形状的桥墩。水流急的航道采用单边或双边船形桥墩,水流缓的浅滩采用方形桥墩。古代,安平桥不仅沟通了安海湾东西两岸的交通,桥面还被作为码头,促进了当地商贸的发展。下图为南宋时期安平桥位置示意图及安平桥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安平桥采用“睡木沉基”方法修建桥墩的最适宜月份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8.安平桥在水流急的航道处采用船形桥墩主要是为了 A .减少桥底对水流的阻力,以防泥沙淤积 B .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 C .增大桥涵空间,加大水流通过量,以防洪涝 D .增大流速,减少潮汐对河水的顶托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附答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的差异一、选择题: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A.吉林、山西、湖南、海南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D.浙江、山东、辽宁、广西“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4、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5.读右图回答问题:某企业家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你认为他考虑的地区中,较适宜的是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④⑤⑥ 6、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 B.降水逐渐减少 C.人口密度依次增大 D.地势逐级升高 7、既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8~10题。 8.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9.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0.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

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专题6 地域联系的方式途径

【专题六】地域联系的方式途径 【考情分析】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及作用;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的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交通这部分从命题趋势看,多以重要交通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利用多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及沿线地区的地理特征。交通、通信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或者热点地区的交通状况往往是高考的热点话题。在考查形式上,已由单纯的识记线路向实用性运输方式的选择转变;由立足现状、实例分析考查向模拟现实、关注未来发展的方向转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专题复习过程中把教材中理论性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实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综合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究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知识交汇】 1.交通运输线、点区位分析,如下图所示 2.选择运输方式的一般原则,如下图所示 以上主要分析了专题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本专 题知识点和其它的地理要素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工业、商业、旅游业、科技的发展等对交通的发展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3.城市交通的规划 自 然 因 素 地形 交 通 运 输 线、点 区 位 因 素 经济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往往起决定性影响 地质 气候 水文 社会 环境 技术 各 种 交 通 运 输 方 式 选 择 的 依 据 客运 货运 短途 公路 中长途 铁路航空 贵重、急需 数量不大 航空公路 活物、海鲜 大宗、笨重 远程运输 气态、液态 短程 公路 远程 铁路 水运 管道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运价、速度、运量、连续性、稳定性、灵活性

高中地理第一章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域发展差异练习湘教必修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西北地区 一.选择题 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1—3题。 1.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2.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 3.影响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光照 C.水源 D.土壤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区域发展种植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光照充足 B.降水丰富 C.地势低平 D.气温高 5.甲区域在发展种植业时,最易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6.我国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推进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较为肥美的草原。近年来,该地斑点状荒漠化不断发展,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面积不断缩减,湖水变咸。图示为呼伦贝尔地区及周边区域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沙地形成的人为原因包括( ) 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农垦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④过度樵采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呼伦贝尔地区的发展方向是( ) A.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退耕还草,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和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保护天然林,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D.建设自然保护区,变畜牧业为旅游业 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红红火火。读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带分布图,回答9—11题。

9.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带分布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 10.新疆一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完成设计的课题,分两组进行实验探究:甲组直接在地里种植西瓜,乙组在地上覆盖一层砾石后种植西瓜。该小组探究的课题可能是( ) A.西瓜品质与农药残留的关系 B.西瓜品质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C.西瓜品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D.西瓜品质与昼夜温差的关系 11.新疆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有( )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气候恶化,沙尘暴危害加剧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④地下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 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2—13题。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第一课时) 霸州市第四中学介卫卫 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科特征与我校《新知讲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预习认标—观察学习—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梳理反思)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组织、促进学生参与,尽力使课堂的有效与有趣相结合。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逐步培养读图能力;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图表阅读、比较分析法、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新知学习: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等知识。 一、东、中、西差异(板书)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势。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板书) 引导:(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浙江省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四 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十四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 专题强化训练 下面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1~3题。 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3.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界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界线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界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第1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地区。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位置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第2题,三个地区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第3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答案:1.B 2.A 3.D (全国卷Ⅲ)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4~6题。

4.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 5.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 6.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珠江下游区稻谷供需结余为-655~-150万t,供不应求,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第5题,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丰富,稻谷供需盈余。黑龙江省的劳动力较安徽省少,复种指数较安徽省低,淡水资源不如安徽省丰富。第6题,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南方水稻产区产量减少;南方地区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需要从北方调运大米,造成稻谷运输成本上升。 答案:4.C 5.A 6.B 下表为2016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指对数据进行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和服务为主的相关产业)指数排名前10名的省市。完成7~8题。 省(市) 产业指数省(市) 产业指数 北京78.22 广东74.72 上海69.14 江苏66.13 浙江64.48 山东60.12 贵州57.73 重庆54.65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目 标 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 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 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 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 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 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2020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练习题 10 专题十 地域联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含解析)

专题十地域联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 01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 考查角度1?结合区域与水系图考查交通线区位布局及其功能 (2019年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解析?本题以铁路建设的目的为设问,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确定具体线路建设的意义,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和关注社会生产发展的价值观念。结合位置、地形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地,属于东北林区,该区域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早期铁路的修建是为了林区原木的外运;长白山区不是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且区域发展早期工业落后;山区虽然石材资源丰富,但材料中无石材开采信息。 答案? A 2.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解析?本题以区域交通线路布局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探究原有铁路废弃的原因,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体现了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和人地协调的绿色发展观念。图示长白山林区经过多年的开发,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问题加剧。近些年来,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东北林区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因此原始森林开发量减少,导致原有铁路运输功能下降,铁路几乎废弃。 答案? D 考查角度2?依托生活场景,渗透学科常识,考查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2018年全国Ⅰ卷)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考查考生根据图文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为了安全,同一高速公路由于路况不同,不同路段限速也不同,即分段限速。影响限速的因素主要有弯道、隧道、上下坡、天气等,该高速公路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车流量相对较小,且四条路段车流量差异不会太明显;图中甲路段和丙路段都是东西向的路线,甲路段为重庆到泸州,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内部,丙路段为遵义到毕节,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内部,两条路段地势起伏相对较小,故甲路段和丙路段相对限速较高。而乙路段和丁路段都是南北向的,主要是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穿行的路线,地势起伏大,坡度大,直接影响交通安全,故平均限速较低。重庆周边地区雾霾天气都较多,但图中甲、丙两段高速公路限速较高,说明雾霾天气不是主要因素,高速公路一般较少经过小的居民点,故与两侧村庄多少无关。 答案? B 考查角度3?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背景,考查交通点、交通线的影响 (2018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埃菲尔铁塔相当。该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案 第一课时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本节课是必修三的开篇之作,意在为日后各种类型区域的学习做以基础铺垫. 自主研习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是一个的实体。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 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 2.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和等某一方面的,也有 性的。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3.区域差异指。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从而为选择 、调整和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5.决定区域差异的基本自然因素是和,自然区域的标志是 和。 6.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是、和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7.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

8.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思考: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教材知识梳理探究 探: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及地域差异表现和成因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由于受纬度位置(热量)、海陆分布(降水)和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产生了差异。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具体如下所示: 2.地域差异的表现及成因

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性(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主备人:傅青审核人:王桂永 【考纲】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纲解读】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自主复习】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①________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②________、③__________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⑨________, (1)由赤道到两极形成基础:⑩________, 的地域分异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____方向延伸,南北方 向更替 (2)从沿海向影响因素:?________, 内陆的地形成基础:?_______ 域分异分布规律:?__________ 方向延伸,?__________方向更替 2.规律:地表景观随?______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________越低,, 垂直地?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域分异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________条件、?______状况及其,组合 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21、○22、○23_____ 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课堂互动】 探究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自然带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35(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

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