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58例颅脑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手术后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显微镜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标签:显微外科手术;颅脑肿瘤;临床效果
颅脑肿瘤属于临床多发病,主要表现:头痛、癫痫、恶心呕吐、神经定位等。
然而,上述症状并不显著,所以多会产生误诊情况,而错过最理想的治疗时机,直接对患者的临床效果、预后构成不良影响[1]。
临床方面多经外科手术的方式对颅脑肿瘤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显微外科手术逐渐成为颅脑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且安全、可靠,并能够将肿瘤切除,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次研究观察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颅脑肿瘤患者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现对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58例颅脑肿瘤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通过文献[2]颅脑肿瘤的诊断标准,同时存在头晕、恶心呕吐、乳头水肿症状,肿瘤病灶位置的信号强度会发生一定的异常。
脑脊液检查中,可观察到白细胞和压力、蛋白升高,腦部MRI、CT扫描信号变化。
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24~70岁,平均(47.5±4.3)岁。
其中脑桥小脑肿瘤、小脑肿瘤、岩斜区肿瘤、丘脑-基底节区肿瘤、颅前窝底肿瘤、蝶骨嵴脑膜瘤各12例、8例、4例、16例、7例、11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半球区域的肿瘤,应结合肿瘤的部位,于肿瘤接近头皮的位置,实行马蹄形手术切口。
然后,经颅骨将骨窗打开,合理使用双极电凝,切开皮质并将病灶暴露的部分切除。
结合患者的病灶位置,考虑应该实行全切还是次全切。
通常情况下,小脑肿瘤多选择枕下后正中入路,将各层皮肤切开,结合肿瘤的位置,实行开骨窗操作。
然后,将硬膜部分剪开,合理使用电凝,将患者的小脑皮质切开,于显微镜下将患者的肿瘤切除。
其中颅前窝底肿瘤,可经额下入路,选择发际内冠状头皮作为切口。
单侧/双侧额骨开瓣处理,将额叶充分暴露并牵拉,经额下空间将患者的肿瘤部分切除。
岩斜区肿瘤,可通过改良后的颞下入路颞底瓣状皮肤作为手术的切口,再将患者的颅骨打开,
充分暴露患者的颞底部分、岩骨部分。
采取显微磨钻将岩尖的骨质磨除。
再将岩斜区的肿瘤暴露出来,显微镜下进行分块切除肿瘤处理,实行全切或部分切除。
对于脑桥小脑角区的肿瘤,需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于患者的耳后乳突位置,作一近直切口。
将皮肤组织、皮下切开后,在颅骨骨窗上界—横窦下缘,外侧靠近乙状窦后缘向下—枕骨大孔,采取脑压板—内牵开小脑半球的方式,将肿瘤部分显露。
再结合实际状况,合理的选择全切或次全切。
而蝶骨嵴脑膜瘤者,发际内开额颞瓣,并实行额颞骨瓣开颅处理。
顺着蝶骨大翼和蝶骨嵴外侧,经脑压板将硬脑膜—颅底骨面抬起、剥离,并将硬脑膜切口,充分探查肿瘤,并实行肿瘤的探查切除。
手术后,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肢体运动状况。
结合具体状况,加强营养支持和抗感染等治疗。
鞍区部入路,经额下入路的方式进行切除,将额叶抬起后,将外侧的裂池蛛网膜切口,实行引流脑液、切除显露肿瘤的操作,这一位置肿瘤患者实行全切。
第三脑室前部入路,将脑中线作为弧形皮肤切开,再通过纵裂入路切除术处理,取患者的颅骨作为骨窗。
然后,实行脑叶的牵离处理,充分暴露患者的病灶部位,将肿瘤部分切除。
对患者行术后1年随访。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实行抗感染治疗。
随访时间12个月,做好患者临床症状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的评价和记录,具体时间点分别为术前、术后4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0个月和术后1年。
然后,经MRI、CT行头部扫描,并对患者的肿瘤变化实行全面的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 15.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后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的对比
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颅脑肿瘤为临床多发病症,可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其临床方面没有显著的症状,所以易于发生误诊和漏诊的情况,使得患者错失最理想的治疗时间。
而这一病症若没有及时诊治,严重的情况还会使得患者发生病残、病死[3]。
当前,临床方面多采取开颅手术的方式治疗,虽可获得一定临床疗效,但仍存在较多不足,如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且安全系数较低,易使得患者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出现不良心理,进而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
而选择适宜的颅脑肿瘤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和患者的肿瘤病灶位置、病变特征和生长速度均有较大关系,且大部分患者均会产生颅内高压、视乳头水肿情况[4]。
临床上治疗颅脑肿瘤的方式较多,如手术和化疗、放疗等,上述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易于产生感染症状,且对患者的预后会构成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中,,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临床效果较佳。
结合患者的病灶差异,选择不同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并根据患者的病灶状况,考虑进行全切还是次全切处理。
当前,显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颅脑肿瘤的治疗中,在显微镜下可防止手术过度牵拉对四周脑组织构成的不良影响[5-6]。
同时,可明确重要的微血管、神经,进而实现切除肿瘤的目的,还可防止脑组织受损伤。
应结合患者的病灶位置,选择适宜的入路方式,进而保障患者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同时,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前[7]。
综上所述,经显微外科手术对颅脑肿瘤进行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如钧,张伟,刘永,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38-39.
[2]熊成英.显微外科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4):61-63.
[3]张科,王斌,王先祥,等.神经内镜辅以高速磨钻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4(6):554-556.
[4]秦振伟,潘亚文.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手术相关入路研究进展[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6,21(2):176-179.
[5]王强.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鞍区肿瘤的预后探究[J].中外医疗,2016,35(8):43-45.
[6]文建平,陈冬萍,李卫峰.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7-9.
[7]王晓.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体会[J].四川医学,2015,36(10):1459-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