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知觉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研究成果
• 1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时间知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发展过 程中主要有哪些特点?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国外研究成果 斯迈斯,戈德斯通等人研究6~14岁儿童对时间估计,认 为8~14岁儿童对短时间的估计比较准确,时间观念已经渐趋 稳定,并能利用有关的参考信号纠正估计的错误,他们已和 青年成人无多大差别;但6~7岁儿童对时间的判断欠准确,多 变而不稳定,不能从有关时间的参考信号纠正估计的错误, 研究者认为这和能否利用动觉线索有关。 科托夫研究过两种信号系统在学龄中期儿童的时间知觉 中的相互作用,认为反映短时距(2~5毫秒)第一信号系统起 主导作用,反应长时距(5~60毫秒)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逐 渐增加;儿童年龄越大,时间知觉中的言语联系的比重也愈 大。
五、研究展望
• 1 时间知觉与意识的关系:P-ppel甚至认为时间知 觉本质上就是意识的限度,它是人类一切认知活 动和动作技能的基础。(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 型 凤四海 黄希庭 2004) • 2 拓展时间知觉运用的领域 • 3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 4 多方法的有机结合 • 5 综合模型更具有生态学效度,是该领域的研究 焦点和理论发展趋势。(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 型)
四、研究成果
(2)空间大小和时间知觉的关系 卡帕效应:操纵距离可以影响时间知觉。如果两个相 等的时间间隔有三个相继的刺激点来表示,第一个刺激和 第二个刺激的距离大于第二个刺激和第三个刺激的距离, 第一个时距会显得比第二个时距更长。卡帕效应同时得到 了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的证明。 1981年德朗提出经验时空相对论的观点,认为时间和 空间是密切相关的,是同一个现象的两个心理表现,改变 与个体有关的事物的大小会影响个体的时间知觉。1986年 博布科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了当空间环境缩小时,个体 感知的物理时间延长。
六、参考文献
• • • • • • 李伯约:从时间知觉到时间心理学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26( 6) : 118-126 陈有国、袁宏、黄希庭、刘光远:时间知觉的进程与源定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11,37(2):1-10 黄希庭,《时间心理学的若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有国、黄希庭、尹天子、张锋:时间知觉的理论模型与展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1,37(5):26-33 王大伟、刘永芳:时间知觉对决策制定的时间压力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 学,2009.32(5),1106-1108 张立新:时间知觉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6,21(5):416-419 张志杰、华站、黄希庭:时间知觉和关联负变化。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308-312 刘瑞光,黄希庭:运动视觉信息中时间知觉线索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99,31(1):1520 王长生、刘革、付全、解缤:运动时间知觉研究现状及其展望。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7,30(6):777-778
四、研究成果
• 5 其它研究
(1)年龄和时间知觉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年纪越大,时间似乎 过得越快。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们对长时段时间的感知是 通过自动地把这段时间和我们已经有的时间总量加以比较 (一个四岁的儿童一年相当于他一生的1∕4,而对于60岁老 人来说,仅仅是1∕60)。在正常的老年化过程中,人体发 生无数的神经、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 响时间知觉。1997年mangan认为神经递质多巴胺释放量逐 渐减少是时间体验随年龄变化的原因。多巴胺的释放水平, 在整个成年期持续降低,但在50岁左右,下降的幅度开始 变得明显,而这个年龄也恰好是大多数人开始意识到他们 明显低估时间的时候。
一、时间知觉简介
• 3 影响因素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注意的持久和集中状况、脑机能 的发展水平、某些精神疾病、不同的感觉通道和不同的呈现方式。除 此之外还有: (1)性别:女性倾向于高估短时间和低估长时间,男性则相反。儿童和 中、青年女性的时距再现优于男性,但老年男女的结果差别不大。 (2)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情绪主要通过唤醒机制影响时间知觉,被 试在高唤醒情绪下知觉到的时间显著长于在低唤醒情绪下知觉到的时 间。 (3)经验:主要来自于社会环境、家庭影响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发现,在外界有标尺的时候,经常接触到有节奏性的音乐 舞蹈的儿童,具有相当发展的节奏感,在节拍器响声的启发下,就用 数节拍器的响声来计时。
四、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 黄希庭研究了5~8岁儿童的时间知觉,整个实验 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没有向被试提供量度时间的标 尺,用先后按两次马表的响声,作为向被试呈现的一 段时距的开始与终止。被试用同样的方法再现所呈现 的时距;第二部分是向被试提供可以用来量度时间的 标尺,呈现和再现各种时距的方法与第一部分相同。 研究结论为:5岁儿童不会使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 极不准确、极不稳定。6岁儿童基本上与5岁儿童相似; 但再现短时距的准确度和稳定性高于5岁组。7岁儿童 开始使用时间标尺,但主要是使 用外部的时间标尺,使 用内部时间标尺的人仍属少数。8岁儿童基本上能主 动地使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的准确度和稳定性都大为 提高,有开始接近成人的倾向;同一年龄儿童的时间知 觉,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
四、研究成果
(2)抑郁症和躁狂症的的时间知觉 抑郁症患者对90秒以下短时距估计的研究没有发现与正常 人有明显的差异。60%~80%的抑郁症患者报告时间变慢 或变得非常慢,报告的一致性程度相当高。在抑郁症患者 眼中,“现在”流逝的非常慢,“将来”似乎被什么东西 挡住了,支离破碎看不到全貌,而且毫无希望,考虑未来 是没有意义的。 躁狂症时间知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与抑郁症相反的特点。 (3) 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的时间知觉 认知—注意理论强调注意资源在时间知觉中的作用,所以 对ADHD时间知觉特征的研究具有意义。ADHD儿童的时 距再现存在缺陷,有比正常对照组更大的误差,而且误差 随时距的增加而增大。
wenku.baidu.com
四、研究成果
• 2 认知脑机制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结合使各种生理指标越来越多 地和行为指标结合。这种趋势开始出现于时间知觉的研究领 域。关联性负变化(CNV)被认为是和时间知觉有关的ERP 成分,有关的研究发现CNV的波幅会随着时间知觉的长度和 准确性发生变化;CNV波幅的潜伏期与时间比较的判断决策 过程有关;时间知觉所诱发的CNV的脑内源存在历时性激活 的特点且存在半球效应。为了进一步揭示时间知觉的机制, 需要结合脑成像技术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 张志杰(2006)年发现对400毫秒的短时距加工存在显著 的半球效应,右半球的波幅明显高于左半球,而对1600毫秒 的时距加工没有表现明显的半球效应。另外,不同时距判断 任务诱发的关联性负变(CNV)波幅不同,1600毫秒时距加 工比400毫秒时距的加工诱发出更大的CNV波幅。
二、理论模型
• 1 时间知觉的生物模型
假设大脑内存在一个生物钟或内部时钟来掌握时间, 它产生的时间信息是有机体基本知觉的前提。内部时钟参 照外界环境中的周期性变化保持相对稳定的频率,因而有 机体的时间知觉相对稳定,随机误差较小;凡是对生物钟 频率产生影响的机体变量都会对时间知觉产生系统影响; 而如果干扰或破坏脑内生物钟定位区域就会损伤时间知觉 的能力。生物模型更多地关注内部变量,如体温、年龄 (霍格兰发现在高烧时高估时间,在潜水时低估时间)。
四、研究成果
• 3 认知视角
认知视角把时间知觉看成是认知活动的结果,在这些认 知理论中,提出较早、最具代表性、研究最多的是奥恩斯特的 信息储存规模理论。它认为一段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复杂 程度,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存储的效率,这些刺激特性都 会影响信息加工的进程,也会强烈影响这段时间的体验。 a 事件数量:schiffman 在1977年研究结论为含有较多元素成分 的时距比含有较少元素成分的时距使人感觉更长。 b 空的时距和满的时距:空的时距和满的时距是时间知觉研究 中经常使用的两种刺激呈现方式,前者指一段时距内只有开始 和结束两个边界信号,中间是一段空白,只有流逝的时间;后 者指一段充斥着声音或光刺激的时距。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 量证据,显示被试对满的时距判断比空的时距长。
• •


三、实验范式
以上的四种实验范式中同步法的效度最高,另 外后面的外文文献中会用到下面两种实验范式 • 言语估计法:要求被试对所呈现的时间间隔以时 钟时间间隔为单位估计其时距。数量估计法是它 的一种变式,被试的言语反应并非以时间为单位, 而是用连续的数字来表示。 • 产生法:要求被试根据主试提供的时钟时间产生 出该时距。
二、理论模型
• 3 时间知觉的综合模型
不论纯粹的生物观还是纯粹的认知观,都承 认时间知觉是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混合作用, 因此综合模型可能更具有生态学效度,但是综合 模型没有解释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机制,因此 还是存在缺陷。Zakay和block提出的注意闸门模 型被认为是较成熟的综合模型。注意的主要功能 是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在时间信息和非时间信 息中分配加工资源,按照全或无的工作方式,当 注意主要集中于时间信息加工时,闸门处于开放 状态,计数器才能累计脉冲数量,并转化成相应 的内部时间表征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三、实验范式
时间知觉有很多实验范式,但从方法上需要简 单刺激和简单的反应,下面介绍几种比较适用的 实验范式 复制法:要求被试根据所呈现的时间间隔长度, 产生一个相同时间间隔。 同步法:要求被试根据呈现的固定时距标准做出 同步复制,或者对系列短刺激进行节奏复制。 比较刺激法:要求在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中辨别 出标准刺激。 单刺激法:要求对逐个呈现的时距作长、短判断。
时间知觉
2012.10.30
主要内容
• • • • • • 一、 时间知觉的简介 二、 理论模型 三、 实验范式 四、 研究成果 五、 研究展望 六、 参考文献
一、时间知觉简介
• 1 时间知觉的定义 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 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研究毫秒至5秒 (平均2-3秒)之内的时间信息加工。超过5秒钟 的时间上限,称为时间估计.fraisse系统地概括 了两者间的差异,时间知觉和时间估计是分别由 有机体的知觉系统和符号系统(依赖于长时记忆) 控制的两种不同的时间适应模式。今天报告的时 间知觉包括了时间估计。
四、研究成果
• 4 心理病理学的研究
时间知觉的变化往往是心理异常最先表现的症状之一,但 对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不可推广性。 (1) 精神分裂症的时间知觉 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6个月后发生了时间凝固现象。大量 的临床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时间的感知并不是均匀的、延 续的,而是没有规律的,呈碎片状。在症状发作的初期阶段, 患者表现难以理解客观时间,不能把对时间的感知和客观时间 相联系。 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症状显示,患者的错觉、心理功能错 乱程度和时间知觉的紊乱具有某种共变的关系,心理功能受损 越严重,时间知觉紊乱也越严重。但这种状态下患者内部的生 理、心理机制发生了什么变化,超出了大多数现有测量程序功 能,使我们无法进行量化的研究。
二、理论模型
• 2 时间知觉的认知模型
主要强调外部刺激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其它 认知活动过程对时间知觉的影响,认为时间是从 刺激环境特别是刺激的变化中加以抽象和建构而 来,是认知过程的间接结果,尤其是记忆和注意 的结果。关于注意对时距的估计效应,结论多是 集中注意到时间流上会高估时间,而注意卷入到 一个活动上则会压缩知觉到的时间。
一、时间知觉简介
• 2 类型: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
时序知觉的定义:个体对短暂时间内出现的客体事件 顺序性的知觉。当两个短暂的声音不发生在同一时刻,并 且该间隔足够微小(例如2毫秒),则在主观上听到的仍 是同一个声音。如果继续增大两个声音之间的间隔,最终 会达到一个阈限,超出该阈限就可以听到两次声音。该阈 限即为顺序阈限。该阈限因人而异,大约2之5毫秒不等。 时距知觉定义:限于大约3秒内的持续性知觉,该范围 内的时距信息被整合为一个整体进行加工,持续性和整体 性是时距知觉的两个重要特征。
四、研究成果
c 刺激的复杂性 刺激的复杂性提高,时间似乎显得越来越漫长。不同的刺 激呈现方式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d 刺激的组织和记忆 时间知觉受到信息的组织方式(所呈现的信息如何得到编 码、存储)和信息存储量的影响。给定的时距内,保持的信息 量越大,对时间的估计越长。常识告诉我们,经历愉快或有趣 的事件,事后对事件过程时距的回忆往往比实际时间长。 蔡加尼克效应可以看做记忆对时间知觉影响的绝佳诠释, 它指已完成作业的记忆成绩比未完成的作业差。既然未完成的 作业记忆较好,对从事未完成作业所经历的时间估计应该较长。 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推论,两组被试从事一系列简单的作业, 一组被试受到阻止未能最终完成作业,一组被试被允许完成作 业,结果第一组被试对作业过程时间的估计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