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对立上一篇下一篇

标签: 传统文化语文教育文化

发布者:徐飙 | 浏览(2225) 评论 (19) | 发布时间:xx-11-15 10:23:27 最后更新时间:xx- 12-15 12:38:42

本作品所属分类:爱语文者说(语文杂谈)文章类推送到圈子 | 推荐给好友| 我要举报| 收入我型:独家的网摘

【博文引言】本篇写于今年4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本身应该说是不可分割的。但我们不能不说,忽视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能是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实。而传统文化,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宝藏。如何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当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教育问题的人士应该一同思考、共同努力的事业。谨此抛砖引玉,希望方家共议。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对立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研讨会”名师示范课、专题报告有感

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从xx年立项以来,已经历了三年时间。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便是上海的两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一位是黄老师,一位是余映潮老师。两位老师都已过退休之龄,却还在为语文教学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心力,其精神确实足以令人动容。

今天上午,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阿房宫赋》和《行路难》。作

为高中语文的基本篇目,这两篇课文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但在两位名师的手中,却开出了别样的花,也令我们有了别样的感受。

黄老师执教的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其开篇即令人觉得不同一般。他让学生听自己的范读,之后请学生说说听读此篇的感受。

学生纷纷说自己的感受,诸如愤怒、悲愤、惋惜等,而黄老师则

摆出自己第一次读此文的感受——惊悚。之后,黄老师引领学生逐句逐段理解、朗读课文,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余映潮老师执教李白的《行路难》。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在这一节课中,我们看到,黄老师把课文分为理解和赏析两个板

块,以四个话题带动学生对诗歌的逐层深入的理解,并于其中穿插一些知识(命名为“微型讲座”),且把诗歌朗读的方法传授贯串始终。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得到的是古典文学素养之熏陶,是古典诗歌审美式品读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听这两节课,我感慨颇多。

两个老师风格迥异,这一点表现得很鲜明。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两堂课足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关于传统文化,关于语文教学。

黄老师,激情似火,学养丰富。但其授课,我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点可以商榷的东西。

一是,上课太过随意。我觉得,似乎有一种跟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上课的味道。这并非不好,而是不恰当。因为,面对的学生毕竟只是高中生。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有些表达似乎比较情绪化,有失

严谨。例如,在讲到“独夫”一词时,穿插了太多个人际遇而来的东西,诸如对有关“右派”的“奴性”的抨击,我以为太过了。也

许,曾经遭遇过不公正的政治待遇,遭受过十分残酷的迫害,但所幸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右派”们在挺过自己人生的坎坷与不幸之后,毕竟迎来了生命的春天,这一点也毕竟是事实。

二是,上课太爱跑题。《阿房宫赋》是一名篇,其中不乏各种各样的解读,也不乏各种角度的解读。但作为一个入选中学课本的名篇,其承载的教育的、语文的任务是重大的。对其思想性方面的理解与把握,当然是重点,但因此而旁逸斜出,穿插了许多与本文无关的东西,、像关于“人性”的感慨,大谈“人在哪里”,现代中国教育的弊端,到底有何益处?时常的跑题,让人感觉,授课者没有认真备课,没有把这样的一节课当一回事。更严重的是,这样的跑题,使得课堂缺乏实在的文言基本知识的理解,文本的精华的解读无从谈起,学生的收获如何不难想见。

三是,上课霸气太重。作为师者,对待一篇课文,到底应该多讲还是少讲,并无定论。但学生作为“求学者”,他们到底应该学什么?缺乏必要的备课,没有进行必要的教学,把自己的知识(不论有关无关)、情绪(不论有益有害)一股脑儿的扔给学生,真的让人感觉霸气太重!上课自有必然的责任在,怎可如此而为?

当老师成为课堂话语的霸主,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学生的对文

本解读的兴趣、对文本探究的信心被制服,难以施展,于是主体性之压抑就是必然的了。

当然,老师有学识、有威信、有激情,这都是可贵的;甚至是有

情绪,都还是可以理解的,那可能是个性。但如果这样的随意、跑题、霸气,则必然是对语文教学的伤害。

余老师,谦谦君子,温雅长者,一上课,就让人觉得和蔼可亲。

其授课,虽然没有如火般灼热的激情,但弥漫在整个课堂的东西,却也有几点让人乐意回味。

首先是人格魅力。语文老师必须有语文老师特别的人格魅力。睿智、和善、循循善诱,这都在余老师的课堂上一览无遗。这样的人格魅力,形成了对学生的亲和力。所谓“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余老师之谓乎?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僵硬的教条,也不是一个死板的旧货,它的传承,就是我们血脉中流淌的精神。余老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濡染的一个典型代表。

其次是学生本位。在教学中,不同人有不同的角色。作为教师,

应该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上?余老师的课,没有一个提问,当然也没

有一个追问。他不会把学生逼入一个死胡同,一个窘境。他有的是供学生思考、引学生思考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把学生的

审美阅读引向深入,这些话题,可以叫做“奇异吸引子”,它们

使得学生的思考不会脱离根本,而会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以学生为本,不是无原则地对学生的任何思考和回答都溢美,那很廉价,缺乏永久的吸引力;对学生思考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毫无虚伪的褒扬,进行善意的批评,尤其是进行到位的点拨,才会赢得学生的真正的尊重。因为,“在科学面前,没有老师,只有真理”;同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可畏的权威,只有可敬的真理,只有令人口服心服的“首席”。而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首先必须能摆正位置,尤其是学生的位置。孔子与学生的融洽平等的关系,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中所体现的观念,这个优良的文化传统,并非今日新课程提倡才有的。

其三是遵循规律。教学是有规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必须

尊重的。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关于教学方面的规律性的传统,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往往会漠视其存在,而忘了传统文化传承本身就存在规律性的东西。中学生,是求知者,是能够建构知识的求知者。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开展的,而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开始的。老师要给他们什么呢?老师给出的就是建构新知的材料,比如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方法。余老师的重视古代诗歌教学的诵读,就是一个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